馬瑞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是指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可將患者實際臨床問題準確表現出來的正常人或患者[1-2],在醫學、護理教學中應用廣泛。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傳統教學模式更側重理論授課和案例討論[3],血壓測量等技能操作缺乏,課程枯燥乏味,難以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有機結合,教學效果欠佳。本文對SP教學法在高血壓患者護理實踐教學中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某院2018級護理專業兩個班學生,共70名。所有學生均已在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課程中學習了高血壓相關知識,所有授課教師已經過統一培訓并充分掌握了SP教學法的流程。排除標準:(1)長期請假的學生;(2)因休學、退學無法完成本次研究者。根據教學方法的差異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5名,均為女性,年齡18~20歲,平均(19.12±0.33)歲;觀察組 35名,均為女性,年齡 18~20歲,平均(19.16±0.3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存在均衡性(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等課程的高血壓護理教學中,由教師講授理論知識,進行血壓測量等操作示教,要求學生相互進行練習。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和回示點評。
觀察組:采用SP教學法。(1)撰寫腳本:教師團隊根據教學安排進行腳本撰寫,在討論后完成定稿。腳本主要包括SP信息、教師信息、學生信息3部分。(2)培訓SP:在SP教學法實施前一周分發腳本給SP,課前一天臨床教師和SP進行排練,對細節進行討論,確保各個環節的表演一致、標準。提前將信息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按照要求準備并查閱相關資料。(3)教學過程:前2學時進行血壓測量方法演示,組織學生分組練習,課后開放實訓室并播放視頻,鼓勵學生多進行訓練;在第3、4學時將35名學生隨機分為7組,5人一組,隨機分配一名SP。將每組學生按照1~5號進行編號,在1號學生進行技能操作時,其他編號的學生分別觀察不同的內容。教學結束后,1號學生自我評價,由SP及其他編號的學生進行反饋,最后教師進行綜合點評,時間控制在30~40 min內。第1學時1、2、3組于實訓室進行教學活動,第2學時4、5、6、7組進行教學活動。
課程結束后,要求兩組通過問卷星平臺填寫自制的教學效果評價表,共13個問題,選項為“是”和“否”,統計各選項人數。在課程結束后,對兩組進行理論知識考核(40分)和技能操作考核(60分),總分100分。
運用學生臨床能力評定指標評分量表對兩組臨床處理能力進行評估,包括臨床處理能力、溝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3項內容,每項又分為3個小項,每個小項分值為10分,得分越高表示學生能力越高。
表1 兩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n(%)]
運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觀察指標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觀察組理論成績、技能操作成績以及總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理論成績30.25±2.34 36.54±2.86 10.070 0.001 n對照組觀察組35 35 t值 P值技能操作成績50.68±3.55 54.97±4.18 4.628 0.001總成績80.93±5.89 91.51±7.04 6.819 0.001
觀察組臨床能力評定指標評分量表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臨床能力評定指標評分量表得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臨床能力評定指標評分量表得分比較(±s,分)
組別 臨床處理能力17.31±1.34 23.64±2.45 13.410 0.001 n對照組觀察組35 35 t值 P值溝通能力20.60±1.46 23.47±2.04 6.768 0.001健康教育能力21.46±1.34 24.82±2.59 6.817 0.001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癥,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損傷多個靶器官,故應對高血壓患者加強護理干預,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而高血壓護理質量與學生在校的實踐存在密切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更高,考核成績、臨床處理能力評估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了SP教學法效果顯著,能讓學生了解高血壓知識,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高血壓基本知識,能夠自覺調整心態,減輕壓力,保持情緒穩定,降低并發癥。但在具體應用中,也要綜合考慮以下問題。
SP教學中,每名SP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素質,如角色扮演、充當評估者、掌握溝通技巧、體力好、記憶力和注意力好、守時、可靠、有彈性等;要求學生分別作為提供病史和體格檢查者、評估者、教師開展技能訓練;同時教師要具備SP教學規劃、常用問題處理、實施相關評價等方面的能力。
結合醫學相關知識,了解各種疾病所表現出的癥狀和體征及原因、需要問診的內容、如何正確進行體格檢查,從而理解疾病所引起的不同部位的不適。加強對各種疾病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SP的應用是現代醫學教育及教學成果評估的必然趨勢,SP培訓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作為教師,我們努力將自己從實踐及學習中獲得的經驗應用于SP培訓,促進SP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