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學科視域下通識課程“音樂與X:傾聽生命的回響”的教學探索

2021-03-02 06:26:38王旭青
美育學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音樂課程

王旭青

(杭州師范大學 藝術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隨著社會的急速發展,社會分工的愈加細化,“科學”與“人文”分離,人們越來越容易被限制在狹小的尖端領域里,失去本應有的宏觀性,這不利于創造潛能的更好發揮。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對當今大學里的“科學主義”傾向表示擔憂。(1)參見金耀基:《重思大學之道》,載《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9期;金耀基:《人文教育在現代大學中的位序》,載《中國大學教學》,2003年第11期。他堅信,“對人本身,對人間社會的理解與掌握,對美、善的品味與體認,對信仰、價值的承諾與執著,這些都不是科學、理性的知識所能擔當,更不能壟斷的。這些恰恰是人文知識、人文教育能夠提供的。……人文教育在大學的位序是不言可喻的”。[1]他呼吁“現代大學要給大學生一個全面的教育,讓大學生全面發展”。[2]誠然,當今世界一些新興學科的萌芽與生長,科學前沿問題的重大突破,乃至優勢學科的新增長,幾乎都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來“調適”固守狹窄領域的尖端化教育是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通識教育呼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強調人應該是寬廣的,其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育者獲得多元的知識、多維的實踐觀和跨學科的整合能力,以達成“全人教育”的理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完美的人格,即儒家學說所追求的成賢成圣。音樂因其感化作用常成為古代先賢們教化人心、移風易俗的工具。從原始社會的巫術儀式到現代科技為媒介的聲響,音樂無所不在,都是對生命意義的直觀表達,傾聽音樂就是傾聽生命的回響。《禮記·樂記》中對于音樂的效用和人文精神有這樣的論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也,然后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偽也。”文中的“情深”“氣盛”“和順積中”是創作完成前的內心世界;中間的三個“而”字,意指神秘復雜的靈感或“心志”轉化為創作的過程;“文明”“化神”“英華發外”則道出了創作的作品所隱含的豐厚的文化價值。這段話也表明優秀的作品至少具有三大特征:彰顯人文精神;化腐朽為神奇;將內心意境升華為美好藝術。《禮記·樂記》所強調的音樂蘊含人文精神,是音樂在通識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早期印證。音樂是我們理解世界的一個“縮影”。人們可以通過音樂這一藝術性表達方式來感受復雜現實世界中的種種情感。在當前國內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已然成為人文教育通識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高校開設了多門音樂藝術類通識課程,如中外音樂史、音樂與文化、音樂與人生、音樂與自然、音樂與數學、音樂與健康等,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這些課程內容亦各有側重。但以跨學科視角將音樂與其他學科廣泛關聯,進行整體性思考與探究,卻很鮮見。

2016年12月,筆者到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任教,學科歸屬為藝術學理論學科。恰如筆者在一本書的自序中所談到的,這里的同事從事藝術學理論研究,有藝術、哲學、文學、文藝學、美學、美術史和文化創意等多學科的背景。在這樣一個團隊中從事藝術人文研究,會對以往習以為常的問題有一些新的感悟與思考,也愈發感到,有關音樂的概念與問題不應局限于特定的學科門類之內,而應該放到更大的學術史框架中來看。當然,于筆者而言,落腳點或場域仍應回到音樂理論本身。

因而,考慮到跨學科理念的發展趨勢和可操作性,音樂在人文藝術學科中的重要地位,并結合個人的所屬學科情況,筆者開設了本科通識課程“音樂與X:傾聽生命的回響”(以下簡稱“音樂與X”),而在這之前,所擔任的都是音樂類專業課程。這個看似純屬個人教學生涯上的一件小事,但深究起來,似乎并不是完全個人化的行為。它其實是個人與所屬學科、跨學科發展交匯之下的一個結果。

一、課程規劃宗旨與理念

通識教育的核心定位是建立人的主體性思維,培養具備“博雅”素養的現代公民,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與人所生存之人文與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之關系,也就是完成“人之覺醒”的教育。基于這一定位,課程“音樂與X”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授課時長為一學期,周學時為2課時,共32課時。課程類別為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2)杭州師范大學傳承“人格為先、五育并舉”教育思想,突顯“人文學堂,藝術校園”辦學特色。本科通識課程分為八大類別: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創新精神與創業實務、國際視野與文明對話、數理基礎與科學素養、信息技術與現代生活、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以及社會發展與公民責任。課程選修者有樂器學習經歷或學習過基本樂理者優先。課程宗旨是基于跨學科視角,從音樂本體出發,圍繞音樂與自然、文學、數學、哲學等多門學科(以X指代)的密切關系,將中西方音樂現象、聲音現象、音樂創作和音樂思想加以聯結,把音樂史與科學發展史、藝術史、社會發展史、美學等融為一體,呈現音樂文化之“奇妙景觀”。

課程規劃理念主要體現為“寬、高、精”:

(一)“寬專業面向”:惠及一般,服務人人

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人人”。課程“音樂與X”在2020至2021學年第一學期開設時,實際選修學生數為7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55人。從修課學生的專業背景來看,分別來自人文學院(4人)、外國語學院(3人)、教育學院(5人)、法學院(4人)、公共管理學院(7人)、經濟管理學院(10人)、阿里巴巴商學院(10人)、文化創意學院(3人)、理學院(9人)、醫學院(8人)、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6人)、材料化學化工學院(3人)、音樂學院(1人)、美術學院(1人)、體育與健康學院(5人)。多專業背景的優勢是可以更有效地開展跨學科交流,對跨學科思維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課程在內容安排上,努力照顧到修課學生的專業背景,幫助其盡可能多地獲取相關知識與能力。在教學實施中也盡可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服務學生,努力讓每個個體以多樣的方式參與各個教學環節中。

(二)“高學術含量”:“通”比“專”更強調專業性

盡管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廣為認同,但將通識教育僅僅等同于“淺顯的”專業教育的認識依然較為普遍。針對這一現象,杜衛在談及高校美育實施時曾提出,“應加強專業性,令學生在高強度學習中體會挑戰和超越的樂趣,使其能投入其中”。[3]從課程“音樂與X”修課學生的年齡來看,均為大一、大二年級,年齡段為18—20歲,心智發展較為成熟,且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這一階段是他們自我主導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淺顯的”“低層次的”學科知識顯然難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因而,課程注重學術含量,適度體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性,引導學生深度投入學習中,“只有在學生投入之后,具備通識視野的美育才能真正發揮其育人價值”。[3]

(三)“精文本分析”:以音樂本體為中心的深度審美體驗

音樂通識課教學中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聆聽作品,介紹相關創作背景,以及作曲家音樂創作概況和整體風格等。這種感性體驗固然重要,但其僅僅停留在作品“外圍”層面,無法窺探到音樂作品的深層內核。事實上,不從音樂本體出發,就難以真正理解一部作品的動機從萌發,到展開,再到高潮,最后逐漸消逝的動態發展過程,也難以捕捉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與結構邏輯,亦難以探究作曲家的創作觀念與其形式語言之間究竟是契合還是沖突,更難以期望聽者在體驗音樂后能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或個性化的音樂理解。因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課程努力引導學生從理解音樂本體技法要義出發,理性探究音樂創作的真正“奧秘”,培養他們探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轉移到培養審美批判性思維,切實提高藝術審美判斷力,以實現“人文精神”與“藝術品格”之追求。

二、課程內容安排

課程“音樂與X”屬于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課程,其內容跨度較大,涵蓋面較廣。為避免知識過于碎片化,課程框架設計上盡可能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做到經緯交錯:“識音臨樂”——以音樂原理與基本問題、中外作曲家創作觀念及其作品為經;“論理思樂”——以跨學科視野下的音樂現象、聲音現象、音樂史、音樂思想史為緯。

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緒論“跨學科趨勢、音樂史與人類社會史”、上篇“音樂與生命”、中篇“音樂與世界秩序、未來社會”、下篇“音樂與其他人文藝術”。“緒論”部分包括該課程開設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知識框架等。上、中、下篇每一部分的內容均以音樂知識、音樂現象為基點,從跨學科的視角來設計教學內容,課程內容涵蓋音樂與生命、音樂與哲學、音樂與數學、音樂與自然、音樂與社會、音樂與文學、音樂與繪畫、音樂與電影等章節。(表1)每一章節在教材編寫時包含主要知識點、知識鏈接、音樂作品音頻或視頻等,方便同學們課外學習。

表1 “音樂與X:傾聽生命的回響”課程內容

鑒于篇幅,下文僅羅列中篇“音樂與世界秩序、未來社會”的教學內容框架。該篇共五講,均從跨學科視角(數學、自然、社會)切入,第五講為專題性研討案例。

中篇 音樂與世界秩序、未來社會

2-1,2-2 音樂與數學(一、二)

章節導語

介紹音樂與數學之間密不可分、卻又往往不為人知的關系,以期探討音樂這門抽象的藝術與數學(兼及物理學、聲學)等學科之關聯。通過本章學習,能對這些問題有所思考和了解:音樂與數學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音樂創作是靈感使然還是規律、秩序使然?在音樂作品中能看到什么樣的秩序?

主要內容

導言:無理數音樂《π之歌》中的音高設計與數位關系

一、西方的發現與東方的智慧

(一)西方“樂圣”畢達哥拉斯

(二)古希臘音階中的數理奧秘

(三)三分損益法的演算和不同律制的比較

(四)音分(cents)概念

二、音樂創作中的數列思維

(一)音樂中奇妙的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

(二)等差數列:以《十八六四二》為例

(三)數字游戲:巴洛克復調音樂

(四)音樂結構中的黃金分割比: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例

三、靈感突降還是有規可循:音樂創作的“奧秘”

(一)偶然音樂:骰子游戲

1.骰子游戲在18世紀后期的蔚然成風

2.莫扎特的《音樂骰子游戲》

(二)嚴格的秩序:十二音技術與數列

1.勛伯格的十二音技法

2.勛伯格的“音樂空間”觀

四、隨機音樂創作枚舉

(一)相移(phase music)與《拍掌音樂》(ClappingMusic)

(二)澤納基斯(Xenakis)的隨機音樂創作

(三)澤納基斯《變形》創作詳解

五、公式化與計算機音樂

(一)數學作曲體系

(二)公式化的音樂

(三)計算機作曲中的隨機變量

六、音樂分析中的定量分析與模糊感知

(一)聲音的物理屬性

(二)泛音列與當代頻譜音樂

(三)音樂中的集合論:旋律移調變換構成的12階循環群

2-3 音樂與自然

章節導語

古今智者研究宇宙和宇宙的發展時發現了“混沌”現象。所謂“混沌”是指無序中產生的有序——自組織。在當代音樂研究中人們發現音樂的信息結構恰好處在介乎無序與有序之間的臨界態,這幾乎與自然“同構”。的確,自然中存在音樂,音樂模仿自然。通過這一章的學習,能對這些問題有所思考和了解:音階關系和各種律制中有著怎樣的自然傾向?自然如何激發著作曲家的靈感,又以哪些方式滲透到音樂作品中的?應該如何看待音樂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主要內容

一、如何破除晚期現代自我與世界之間的“新異化”現象?

(一)阿多諾的解藥:放開懷抱·模仿自然·感受藝術

(二)哈特穆特·羅薩的共鳴理論

二、音樂作品中的“自然界”

(一)音樂發源于自然

1.樂音源于自然

2.音樂的節奏、速度與自然

3.音律與宇宙的和諧

(二)音樂中的流水與高山

1.古琴曲《高山》《流水》

2.德彪西《大海》《水中倒影》

3.肖邦《“雨滴”前奏曲》

(三)音樂與動物世界

1.嗩吶曲《百鳥朝鳳》

2.二胡曲《賽馬》

3.圣-桑《動物狂歡節》

4.鳥歌:梅西安的系列創作

(四)音樂與宇宙:

1.雷鳴:貝多芬《田園交響曲》中的雷聲

2.喬治·克拉姆《大宇宙》

3.利蓋蒂《大氣》

三、音樂寫作的不同美學風向

(一)《鏡與燈》:“模仿說”“實用說”“表現說”和“客觀說”

(二)自然音響表現手法:寫實與寫意

四、關于音樂與自然的種種思考

(一)自然給予創作的啟示

1.蘇軾《赤壁賦》中的“人與自然”

2.作曲家們的自然觀枚舉

(二)哲學思考:音樂與自然的對立統一

1.儒家學派:老子的“音聲相和”“大音希聲”

2.道家學派:莊子的“盡善盡美”“樂要比和”

2-4 音樂與未來社會

章節導語

世界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變化著。當人工智能走近你我,明天的我們還能做些什么?未來已來,你準備好了嗎?通過本章學習,能對如下問題有所思考和了解:音樂中的人工智能普及到什么階段?人工智能的規則由誰來制定?人工智能與人類情感的關系對應“冷”與“熱”嗎?

主要內容

一、音樂中的“社會”

(一)婚姻與社會等級:莫扎特《費加羅婚禮》中的仆人與主人

(二)18世紀作曲家身份的轉型問題

(三)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與社會變革

(四)阿多諾的觀點:“音樂即社會”

二、音樂家對未來世界的思考

(一)20世紀初的“未來主義音樂”

(二)人類登月:克拉姆的《四個月亮的夜晚》

(三)未來風向:音樂與技術更為緊密

三、未來已來:音樂創作中的AI發展小史

(一)首部計算機“作曲”的作品弦樂四重奏《伊利諾組曲》(IlliacSuite)

(二)索尼人工智能音樂制作與爵士樂《父親的汽車》(Daddy’sCar)

(三)人工智能瓦特森(IBM Watson)與音樂制作人基德(A. D. Kid)創作的《不容易》(NotEasy)

(四)皮埃爾·巴羅的演講《人工智能如何為你的生活譜寫個性化音樂》

四、“全方位”(ALL IN):人工智能在音樂中的運用

(一)音樂檢索

(二)樂譜、音頻識別

(三)算法作曲

(四)智能音箱

(五)音樂機器人與虛擬演奏

五、“人機大戰”:特奧機器人演奏鋼琴帶來的思考

(一)AI改變世界,誰來改變AI?

(二)“人+機器”到“人機時代”的轉變

(三)人工智能參與音樂創作背后的深層思考

2-5 【專題研討】音樂創作的空間與時間維度:以J.S.巴赫音樂為例

章節導語

音樂是人類特有的文化。作曲家通過作品來表達其對周圍種種事件的感悟,是其進行文化交流乃至社會交往的一種手段。通過走進偉大作曲家巴赫的音樂世界,能對這些問題有所思考和了解: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會有空間維度嗎?巴赫音樂中有著怎樣的聲音組織規則?

主要內容

一、音樂作為時間藝術

(一)李貝爾特《美學,或美的科學》中的藝術分類

(二)音樂與時間、空間

二、巴赫音樂中的空間維度

(一)巴赫其人其樂

(二)巴赫畫像中的“秘密”

(三)巴赫音樂中的“莫比烏斯環”

(四)音樂中的倒影、對稱

1.巴赫《#D小調賦格主題》《#E大調前奏曲》為例

2.巴赫《音樂的奉獻》(BWV1079)中的《蟹行卡農》

三、巴赫空間維度表達背后的立意

(一)托馬斯大教堂側面的巴赫銅像和對面的巴赫紀念館

(二)“what is to be a human being”之追問

(三)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中的“十字架”結構

(四)數字游戲與神學思想

四、取之不盡的源泉:巴赫音樂思想

(一)拓撲結構

(二)“BACH”簽名動機:以《C大調前奏曲》(BWV846)等為例

(三)330位作曲家創作的400余首運用BACH動機的作品目錄

(四)巴赫與“現代音樂之父”勛伯格

(五)當代音樂創作中的聲場(sound space)概念

課程在教學目標設定上盡可能地將通識教育的博雅性(universal)目標與“音樂與X”課程的特定性(specific)目標相結合。考慮到每一講涉及的知識頗為寬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因而如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得更多啟發和思考,而不是蜻蜓點水般觸及一下,是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重點突破的問題之一。其次,課程中部分內容體現較強的專業性,如樂律學、音樂文本分析、傳統音樂中的調式音階與現代音樂中的無調性概念等,都需要有音樂專業知識的支撐。因而,如何平衡“專”與“通”之間的關系也是本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三、課程教學實施與效果分析

一門課程的教學成效絕非僅僅依靠課程理念,它永遠無法脫離教學實施這一實踐環節。課程“音樂與X”在注重知識體系構建的同時,按照“統一授課+小組匯報+專題討論(包括專題發言、自由討論、辯論賽等形式)”這一循環結構來實施課程內容,努力實現“講授—半開放討論—全開放討論”“課程—課堂—課業—評分”等橫向維度的有效連接,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建構知識、辨析問題和拓展思維的能力。

在具體實施環節,課程“音樂與X”采用以下多元模式:第一,以問題為導向的大班授課教學模式,使用自編教材,將多元的議題相整合,構建授課內容主軸。第二,議題討論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分組討論、辯論賽、現場表演、資料評析、個人/小組報告、視頻/影片觀賞與討論等方式進行討論與交流,努力讓師生、生生之間進行“對話”“批判”和“爭辯”,乃至達到心靈共鳴。第三,參與課程的學生需完成系列作業:1.自行閱讀相關講義和文獻材料;2.搜集補充資料;3.撰寫相關作業二至三篇;4.分組報告;5.搜集資料、閱讀分析,撰寫期末論文;6.填寫期初與期末問卷。(表2)

表2 “音樂與X”課程教學實施流程與專題討論實例

為進一步提高、完善和調整課程的后續開設,課程在期初與期末分別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期初問卷主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調查學生修習該課的初衷、學習的態度與傾向;期末問卷則重復調查學生學習的態度與傾向,且提供兩道開放問題讓學生填寫課程收獲以及建議。問卷《學習態度與傾向》的項目包括“主動學習”“偏好老師講授的課程”“喜歡與同學有互動的課程”“批判思考學習傾向”“解決問題學習傾向”和“創新傾向”。問卷題目都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作答。期初與期末兩份問卷都約于15分鐘內可填答完畢。問卷結果分析見表3。

表3 課程期初期末學習態度與傾向量化對比

通過問卷可以看到,學生從一開始修課到課程結束時對音樂學科的認知有了一定的提升。另外,通過期中反思作業、期末報告心得,并結合開課初與課程末問卷中開放問題的意見,可以從側面了解到學生的學習心得。在此,節選部分同學的課后反思作業、期末問卷開放問題的心得反饋:

蘇依帆(教育學院):整個課程,讓我了解了一些音樂家,像貝多芬、海頓、莫扎特,以及肖邦、巴赫等。從一開始的欣賞各個音樂片段,到后來的對音樂片段的剖析,尤其是后來的對巴赫的音樂片段分析,發現用鏡面原理進行編曲的現象。另外作曲家們還運用各種學科知識進行創作。這些都顛覆了我之前對音樂鑒賞的理解。通過這個課程,我對音樂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陳文娟(法學院):對西方音樂史有了大致的了解,深入了解那些以前只聽過名字的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和經歷,并且對于音樂與數學、哲學、生命等方面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看到了音樂不一樣的一面。特別是音樂與數學,賦予看似無形的音樂以時間和空間,把音樂具象化了,同時還了解到音階中七音的由來,親身體驗計算出音階中各音之間的關系,更讓人感覺音樂領域的奇妙。

錢雨可(外國語學院):“音樂與X”這門課豐富了我對音樂的認識,讓我了解到音樂與生命、哲學、時間時空的關系。我最感興趣的是音樂與數學這節課,它不同于以往從音樂家到作品的模式,較為直觀和有趣,計算環節也讓我們更有參與度。十二平均律、三分損益法對音的定義,黃金分割比在中西方音樂中的體現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讓我驚嘆于音樂創造的神奇之處。

從教學結果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通過多概念、新內容的獲得,多層次的學習、分析與審思,對音樂學科的認識有所拓展甚至改變,大科學觀的意識也有所提升,基本達到了課程目標與教學要求。

課程在后續開設中仍有許多地方有待完善。例如在平衡“專”與“通”問題時,不僅要考慮學生層面,還要考慮教師層面。該課程對授課教師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由于授課者知識局限,課堂時間有限,對于一些特別專業的科學、數學和科技知識,課程難免出現“低階”“缺乏學術基礎”“不夠前沿”等問題。未來的教學,需考慮如何協助學生獲取深化相關知識的路徑或方法,一些專題可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協同教學,做縱貫性的深化探究。又如,需進一步審思在教學實施中如何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這一問題。課程要做到“既有感性特征,又有理性成分;既表現為情感態度、生活品位和精神氣質,又表現為價值選擇和理想追求;既包含了體驗、欣賞和判斷能力,又包含了創造能力”,并非易事,還需不斷打磨。[4]一門課程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未來將不斷改進和完善,期望能帶給學子們一點“微光”,為他們音樂素養的提高盡綿薄之力。

猜你喜歡
音樂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2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奇妙的“自然音樂”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計算機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音樂從哪里來?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樂
“學而時習之”的課程值得贊賞
教育與職業(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
音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不卡视频国产|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亚洲天堂啪啪| 热九九精品| 久青草网站|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91免费观看视频|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在线欧美日韩|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噜噜噜综合亚洲| 亚洲综合二区| 九九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另类综合视频| 超碰91免费人妻|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高清色本在线www|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97色|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网址|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国产精品制服|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亚洲综合第一页| 国产精品污视频|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操国产美女|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五月婷婷综合色|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538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a级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黄| 国产99精品视频| 亚洲人妖在线| 日韩在线中文|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97久久免费视频|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亚洲乱强伦|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欧美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