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學生間沖突的處理沒有固定模式和標準答案,但成功處理的標準是統一的,那就是化解矛盾,消除隱患。在處理學生間的沖突時,教師除了秉持了解事情真相,公平公正處理問題,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等原則外,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也非常重要。
在學生發生沖突時,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制止沖突,避免事態和傷害擴大。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強行把產生沖突的學生分開,在學生怒火未消時草草處理矛盾,學生的心結并沒有解開,二次沖突的隱患仍然存在。為此,我們既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終止學生間的暴力沖突,又要打開矛盾雙方的心結,免除后患。
智慧終止學生間的暴力沖突
當學生間的沖突處于正在進行時,當務之急是即刻終止沖突,避免矛盾升級。拉扯和呵斥并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雖然我們強行把學生拉開了,但學生的內心還在掙扎,頭腦還在打架,依然憤憤不平,躍躍欲試,一旦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沖突還會“死灰復燃”。一定意義上說,教師終止學生間沖突的措施是否得當、有效直接關系到后續教育的效果。因此,簡單的呵斥、暴力的拉扯只會讓學生口服心不服,甚至留下“后遺癥”。
哪么,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相視調解法。兩名學生拳腳相向,糾纏在一起。教師趕到現場,將兩人拉開后并沒有直接詢問緣由,也沒有批評呵斥,更沒有急于調解、說服教育。這位教師讓學生面對面看著對方,并規定誰先笑誰就道歉。一開始,沖突雙方四目相對,怒氣沖天。慢慢地,他們的情緒由激動轉為平靜,突然,一名學生做了一個搞怪的表情,另一名學生忍不住大笑起來,全班學生也跟著笑成一團。在歡快的氣氛中,剛才還劍拔弩張的兩個同學也“一笑泯恩仇”,沒有老師的強迫,也沒有老師的要求,四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在擁抱中和好如初。這位教師的相視一笑調解法為化解雙方矛盾鋪好了路。
第二,喝彩分離法。有位美國教師在班級兩名學生拳打腳踢之際不是分開打斗雙方、上前勸架,而是化身看客,并用手機快樂地拍起了視頻,上傳到網上,結果遭停職。顯然,這位教師是失職的。在學生打斗時,教師直接呵斥或者拉扯可能會激起學生更大的斗志,還有可能被誤傷。有位教師在兩名學生打斗正酣時突然大聲喝彩“好拳腳!”“這動作好帥!”“能把這股狠勁用到學習上就太棒了!”學生轉頭一看,原來是班主任在一邊喝彩一邊拿起手機錄制學生打斗的“英姿”。學生也清楚老師在喝倒彩,錄制視頻是為了留下打斗的證據,為接下來的處分做準備。他們愣了一下,馬上停止了打斗。他們此刻最想做的不是辯解,也不是說理,而是誠懇地承認錯誤與自我批評,以良好的認錯態度爭取老師的寬大處理。這就為教師成功介入學生沖突、了解事實真相、化解學生矛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捆綁和解法。面對學生打架,有些教師比較心急,三言兩語之后,就強迫學生握手、擁抱。看著學生握了手,也擁抱了,雖然態度有些生硬,動作有些僵硬,但是教師對這個結果似乎非常滿意。事實上,學生心中的芥蒂并沒有消除,矛盾依然存在。有位教師的做法雖然值得商榷,但也不乏可取之處。這位教師把兩名打斗的學生分開后,用透明膠把其中一個的左手和另外一人的右手捆綁在一起,直到午飯后才放開。一開始,兩個人還一臉嫌棄地看著對方,極力掙扎,想遠離對方。過了一會兒,又感覺當連體人很好玩,一個人要做一件事,需要另外一個人配合,否則有些事情根本干不成。比如,一個人要上廁所,另外一個人也要一起去;一個人要去食堂,另外一個人也要緊跟著,尤其是在用餐的時候,右手被捆綁的學生不得不請求另一名學生喂飯。一名學生后背癢癢,不得不求助另一名學生幫忙。就這樣,在捆綁與相互幫助中,他們體會到了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沖突與不和的危害,矛盾自然消失了。
鞏固成果修復雙方關系
有些教師在處理學生沖突時總是糾結于誰對誰錯,有的教師則熱衷于學生表面上的和解,還有的教師寄希望于懲戒,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有失偏頗。我們應當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下決心改正錯誤。
首先,淡化對錯,側重醒悟。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兩個人只要打起來,便都有錯。君子動口不動手,我們應當用合法的手段和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
其次,淡化形式,側重喚醒。有些教師側重于形式上壓服學生,讓學生“口服心不服”。兵法云:攻心為上。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換位思考,產生同理心。例如,讓學生從指責對方、批評對方轉為找對方的亮點、閃光點、優點。
學生間偶然出現沖突甚至打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處理不當留有后患,甚至火上澆油,讓事態惡化。教師無論采取何種方式處理都應該走心,讓學生向善而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