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航
摘 要:隨著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實現全覆蓋,審計結果能否更加科學有效運用取決于審計評價的客觀性及恰當性。審計評價風險同高校審計環境風險、被審計部門內控風險以及審計人員執業風險正相關。本文通過著重論述這三項風險的存在,從而提出審計評價風險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高校;審計評價風險;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9.048
為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高校經濟監督,教育部、廳于2016年相繼出臺經濟責任審計相關規定,提出審計工作全覆蓋、審計結果有效運用的要求。審計結果運用的關鍵是審計報告中審計評價是否客觀準確,審計評價風險是審計人員在經濟責任審計中面臨不可低估的審計風險,只有通過風險分析,采取有效風險防范措施才能保證審計結果的科學運用。
1 審計評價風險的影響因素
審計評價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對象在任職期間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及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方面發表審計評價不恰當的可能性。評價風險(AVF)主要受到學校審計環境、被審計部門內部控制情況及審計人員職業水平這三個因素影響。
(1)環境風險。學校環境因素導致的審計風險稱為環境風險,環境風險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潛在性、可控性。客觀性表現在環境的客觀存在,審計人員是在學校大環境內開展審計工作,其獨立性會受到學校政治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內控環境的影響。普遍性則表現在審計人員工作的每個環節中,項目的準備階段、現場溝通階段、材料調查分析階段、報告階段均可能存在風險。潛在性指審計評價目前沒有造成損失,風險沒有顯現出來,可能在以后審計結果運用中產生了不良影響因而審計人員受到追責,此時審計評價風險才有現實性。審計人員通過保持獨立的精神狀態,運用職業判斷,在審計過程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2)內部控制風險。是指影響內部控制功效發揮和目標實現或導致目標失效的不確定性。主要影響因素:制度建設和執行情況不力、治理結構不完善、信息和溝通存在問題、監督機制不健全。被審計部門制度建設體系不完善,執行人缺乏可依據的規章制度,如果業務運行目前沒有出現“中梗阻”情況,審計人員會進行誤判,承受很大的審計評風險。如果制度健全,執行人脫離制度按照自己意愿執行,審計人員面臨同樣的風險。被審計部門治理結構不合理,決策制度不民主造成的信息傳達不暢通,以致各個環節執行人在獲取全面信息存在障礙導致行為上的偏差,這種偏差沒有被及時監督發現并糾正,也會讓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評價時承受風險。
(3)職業水平。審計人員的職業水平主要包括知識儲備、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作為審計主體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審計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目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很多從財務部門流動到審計部門,知識儲備和審計角度的單一性和查賬的慣性思維,不太能適應學校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和審計方向“決策型”的轉變,知識體系的單一往往會在職業判斷中出現偏頗。審計人員專業技能受學校審計項目局限性和缺乏審計工作交流平臺的影響,往往造成有經驗的審計人員思維容易固化,創新能力不足。在審計信息化發展的環境下,審計人員信息技術的薄弱也造成了審計手段和審計項目的脫節,另外溝通能力也是審計人員普遍存在的短板,這些因素影響了審計評價的準確性。
2 降低審計評價風險的措施
審計評價風險是經濟責任審計特有的風險,審計人員在審計全程中必須保存獨立的審計精神,全面了解被審計部門的管理控制情況,采用合適的審計方法,加強對審計質量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審計評價風險。
2.1 計劃階段的充分準備,熟悉審計環境
審計項目計劃階段的充分準備是審計能夠順利實施的基礎,審計人員首先要了解被審計部門的管理運作模式和內控情況,了解被審計干部的領導風格和個性特征,對被審計部門和領導進行“初步畫像”。
審計人員首先可以通過瀏覽被審計部門網站了解其機構設置情況、部門職能職責、業務流程、內控制度、近期工作動態對其有框架性的了解。然后開展審前調查,廣范圍地和被審計部門的工作人員談話,進一步了解被審計部門決策管理、業務流程、內控制度等方面的情況,再進行實地觀察被審計部門業務執行管理情況,查閱其內部控制相關文件、會議記錄等書面材料,合理界定被審計領導應履行的經濟職責,同時對被審計部門控制風險有初步預判。
2.2 現場階段的客觀分析,徹底摸清問題
審計現場階段就是審計人員通過檢查、觀察、詢問、調查、函證、抽查盤點、分析程序等方法獲取的審計證據。在查閱大量的文字資料后,審計人員要保持職業敏感性對存在的問題要有初步判斷,意識到風險的存在,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證”。有了“心證”搜集“實證”,通過環境觀察、行為觀察和實物觀察,詢問相關人員了解情況,通過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分析被審計領導干部在本部門制度建設和監管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管理成效,以及因內部控制不健全、執行不嚴格引發問題所應承擔的經濟責任。實質性測試是為了更加準確地獲取審計直接證據。充分的“實證”可以幫助審計人員進一步地分析判斷問題,降低審計評價風險。
2.3 工作底稿的客觀詳實,充分佐證問題
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人員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形成的工作記錄,是審計人員編制審計報告的直接依據,記載了審計人員完成審計任務的情況和面臨的各種問題,審計工作底稿產生在審計每個環節,無論是專用工作底稿, 還是通用工作底稿, 都要按照工作底稿的格式要求做到要素齊全、內容完整,觀點明確、支撐材料詳實、手續完備,以利于使用者能夠完整和準確地解讀審計工作底稿要說明的內容,同時也是后續審計和再次審計重要的參考資料。如果被審計部門提出復議要求, 審計工作底稿也能夠還原審計人員工作軌跡,能夠體現審計人員出具審計評價所依據的重要的資料,以此判斷原審計評價正確與否。
2.4 工作結果的及時總結,提升職業能力
審計人員形成的審計結果為審計報告,直接體現審計人員工作質量。一份高質量的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不僅關注的是干部在經濟責任的履職情況,還應關注領導決策管理情況,重點領域風險防范情況以及工作績效完成情況。在審計報告中準確地界定被審計領導干部應承擔的直接責任、主管責任或領導責任,客觀地評價被審計領導履職情況。在征求意見階段應與被審計部門和領導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就有關情況、問題和定性達成初步共識,確保審計工作質量。
審計人員在完成審計項目后應及時進行工作總結,對于工作過程遇到的困難和把握不準的情況應及時進行總結討論,洞悉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針對性、操作性、時效性強的建議和整改措施。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凝練工作經驗,提升發現問題、深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總結
審計風險存在審計工作各個環節,評價風險在審計結果運用環節能夠直接體現。為保證審計結果科學規范地運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應保持審計獨立性、充分了解被審計部門的審計環境和內部控制情況,保持對問題處理的審慎態度,提高數據分析思維能力,補上溝通短板,將審計評價風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參考文獻
[1]蔡俊杰,王娟,李娟,等.高校經濟責任審計風險評估與應對策略——以W高校2018年離任審計項目為例[J].中國內部審計,2020,(02):58-60.
[2]程志國.高校內部控制環境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9):114-115.
[3]戴露.高校內部審計風險與控制[J].農場經濟管理,2019,(5).
[4]李樹芳,霍小菲.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程序與方法[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