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平
創辦于2013年的上海市奉賢區肇文學校是一所地處遠郊的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在新的歷史機遇期,學校積極弘揚“仁愛·協同”的肇文精神,以創新機制、激發活力為突破口,著力推進“一體兩翼”(一體: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學生成長一體發展;兩翼:家校共育、教育信息化助推發展)內生發展戰略,探索鄉鎮學校內生發展的新路徑,爭創辦學新高峰。
隊伍建設
目標指向,過程管理
學校持續深化扁平化管理內涵,創新管理流程,理順管理職能,形成管理特色,提升管理效能。
著力加強教師梯隊建設,促進教師由“團隊+個人”向“個人+團隊”模式的轉型發展。校級干部突出格局意識,注重把握大局、統籌協調、引領四方的能力;中層干部突出精細意識,注重踏石有痕的過程管理能力、點面結合的目標管理能力;后備干部(年級和教研組長)突出團隊意識,注重“橫向到邊”的組織協同能力和“縱向到底”的引領執行能力;教師突出責任意識,注重專業素養的精進提升能力、育人質效的崗位把關能力。
梯隊編制,崗位把關
抓實校本研訓主陣地,提供專家指導、課程開發、專業提升、外出考察、教學評比等平臺,以形成多元化、梯隊化的教師隊伍建設格局;常設“石榴論壇”,為教師提供教育教學研討平臺;有序為干部、教師提供工作交流的機會,錘煉作風,增長才干,提升整體素養。
學校以項目措施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圍繞新中考政策和要求,穩扎穩打做好基礎型課程的教育教學。同時,加大“三特培植”(即特色教研組、特色教研組長、特色教師)的力度。
機制創建,校本研訓
學校以內生發展的龍頭課題為引領,以創新項目為機制,推進落實古城文化課程開發、課程實施、活動開展,以課程教學為中心,以師生共贏發展為核心,以機制和團隊管理為保障。自2020學年起,全面啟動扁平化管理機制,優化績效管理機制,實施崗位目標責任制,激發教職工教育教學管理效能,培育校本品質的育人文化,以實現共同價值追求的人本化管理。
建立校本研訓制度,構建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學校創設各種平臺,激發教師專業潛能和工作熱情,以讀書小組、教學沙龍、教育論壇等形式,豐厚教師的人文素養,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課程建設
構建平臺,發掘古城風物
奉城地區是賢文化發源地,富有紅色文化基因。作為新片區學校,義不容辭承地擔著傳承、創新奉城古城和紅色文化的責任使命。學校因地制宜,傳承書院文化,發掘本土人文資源,催生系列特色課程的開發與使用;升級完善奉城古城文化展示體驗館,使人身臨其境,品味史蘊;以學校彩虹橋為中軸線,創意設計賢文化之源的場景;整體設計、開發各體驗室功能,布局館內“學生文創”體驗中心和展示中心。
此外,學校還升級“校園民俗文化節”,開發“情境再現式”品牌活動,如民俗文化節、新時代廟會、文創“奉城古城文化”展示體驗會,將“校園民俗文化節”打造成區域節慶品牌,立足奉城輻射全區,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
完善課程,體驗區域人文
實施古城文化讀本的編寫、出版和使用,并利用讀本排演古城文化劇目,如“抗擊倭寇”情景劇、“奉城鹽、漁、農的三民文化”和“奉城興學”情景劇等。打造高品質本土文化課程群,奉城刻紙、奉城木雕、鋼筆畫等被列為區、市級課程,傳統服飾設計、國畫、書法等被列為校級課程,中國象棋、蒙學系列、江南絲竹等一批拓展課程也相繼開發成型。打造基于古城文化的STEM課程基地,并將其作為展示書院文化的創意場所、古城非遺文化傳承中心、師生活動設計中心及肇文學生微論壇中心。
架構平臺,傳承本土文化
以特色課程和活動為經,以教師課程開發和學生素養提升為緯,注重傳統文化特色教師的“傳”“幫”“帶”培養與自我提升。創設以開放、交流、共享為宗旨的肇文論壇,邀請優秀傳統文化大家或傳承人,為學校傳承文化提供接地氣的指導。同時,創辦具有開放、延續、系列、互動性的肇文高規格論壇,共同探討傳統文化及課程建設。立足臨港自貿新片區,聯手文旅局,開展基于傳統文化的肇文論壇活動。
學生成長
自主管理,豐厚核心素養
實施自主管理,培植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引導學生在家長及教師指導下自主制定個人學習生活計劃,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構建學生自治制度,激發自主管理能力;鼓勵學生自主晨跑,培養強身健體習慣;促進班級結對互助,搭建自主互助平臺;創設校園實踐崗位,強化學生自主發展意識。
組織開展各類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突破口,以趣味性、實踐性、創造性為原則,積極探索,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了解自然、了解社會、了解和認知自我。
品格培植,強化責任使命
深化“學案雙單”教學模式,推動國家課程校本化,精細教育教學管理,全面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探索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課程教學一體化發展。小學階段,強調“文敏、文雅”育人要求,注重減負增效,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品質和學習習慣。初中階段,強調“文興、文華”育人要求,圍繞中考改革,從精細作業環節和創新學業評價入手,力求中考成績穩中有進,增強中學生讀書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素養提升,促進身心發展
堅持五育原則,豐厚學生品德行為、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愛好、勞動實踐五大素養。開設“小石榴”學校少年宮,重點推進學校民樂隊建設,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五育并舉。
民俗傳承,增強鄉國情懷
學校制定實施學生實踐體驗活動方案,初步形成了“五大主題、一大節慶”學生實踐活動。五大主題為賢城尋訪、古城印象、奉城故事、名人詩詞、走進非遺;一大節慶是指“民俗文化+傳統廟會”的校園地域民俗活動。
通過校內外考察、主題式探究、綜合展示體驗等活動尋訪奉城古城文化,在參與、體驗及展示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激發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家校共育
家校協同,和諧教育氛圍
繼續推行家校協同、師生協同、生生協同、課程協同,形成良好育人生態。開展各級家長學校建設,創新家庭教育指導,建設學生家庭檔案和成長檔案,制定學生個性化成長計劃和指導計劃。發揮班級、年級、學校各級家委會的作用,把家長培養成學校事業持續提升的新生力量。
家校融合,遞增教育成效
學校將家校融合作為肇文事業騰飛的翅膀,創新一系列家校共育機制。依托區本家庭教育指導師,提升學校教師的家教指導能力;繼續推進家委會駐校辦公機制,發動家委會全面參與學校管理;完善家校融合機制,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水平;定期組織校園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走進校園;加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搭建家校交流平臺,及時聽取家長及社會各界的建議;家校聯手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推動學校工作健康有序地進行。
肇文學校以仁愛本源,以協同精神,扎實推進隊伍建設、課程教學、學生成長和家校共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課程教學品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學業成長,致力建成一所環境優雅、文化豐厚、教學精進、特色鮮明的新時代內生發展的鄉鎮學校。
(作者系上海市奉賢區肇文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