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晉

校本課程能夠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其多元性體現在各個層面:課程內容豐富,教師來自不同渠道和領域,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學習資源有趣,學習空間廣闊,評價方式多元,成果呈現精彩。廣東省深圳市紅嶺小學依據學校實際情況和辦學理念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學有樂、學有用。
充分調研課程資源,深度分析校內外課程。課程資源是實施多元校本課程建設的必要條件。學校在開展多元校本課程建設前,分別面向學生、家長、教師發放了問卷調查表,深度了解和分析了校內外課程情況,清點了學校所有課室、功能室和體育運動場地,充分挖掘學校、家長和社會課程資源,溝通校內校外,為學校校本課程建設提供保障。
全面了解學生興趣,構建學校校本課程體系。多元校本課程的設置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及需求,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學校通過調研學生對課程的需求,設置了多元校本課程與“四點半”活動課程,構建學校課程圖譜和校本課程體系。開發“紅嶺小學多元校本課程選課系統”,公布校本課程開設的科目、課程說明及指導教師,以課程超市的形式,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全面提升教師綜合素養,推進多元校本課程建設。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深化,校本課程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學校通過培訓活動提升教師綜合素養:一是開展“一科一技能”的活動,要求中青年教師掌握一項學科專業以外的技能;二是挖掘家長中的能人,讓家長和教師進行交流,給出意見;三是請“四點半”活動課程負責人培訓教師;四是依托區工會平臺,組織教師參加插花、烘焙、體能訓練等培訓;五是教師間相互學習,共同切磋。
打造學校特色,促進校本課程建設可持續性發展。校本課程是關注學生發展、促進學校發展的課程。學校要充分利用這個載體,開展特色教學活動,彰顯學校辦學理念,踐行學校辦學思路,打造學校特色,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校以精品課程和核心課程輻射、引領其他課程,促進校本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
構建多元、有效、科學的評價方式,促進校本課程建設規范、完善。多元校本課程建設是持續和動態的,要邊實施邊調整。通過制定綜合評價方案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學習狀況,及時調整和改進學校課程計劃和實施。學校專門成立了評價領導小組,督促、檢查、評價校本課程的實施。
首先,對課程進行評價。從選擇課程的人數、學生實際學習效果、專家和領導聽課后的評價、學生問卷調查的反饋、教師授課方式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情況等方面,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讓校本課程適應學校發展和學生學習需求。
其次,對學生進行評價。從學生學習課程的學時總量、學習的客觀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發展學生多方面潛能,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
最后,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導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訪談學生等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并記入業務檔案。要求教師授課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有評價記錄;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保存學生的作品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等資料。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紅嶺小學)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