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具有鮮明而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很多教師容易將其上成道德與法治課。從“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物形象美;精準定位目標,欣賞言語形式美;吃透編者意圖,理解文化內涵美”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讓學生體會革命文化的精神和意義。
[關鍵詞] 人物形象;言語形式;文化內涵;教學策略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指五四運動以來反映中國人民追求國家獨立、民族富強、人民幸福的文學作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因此,統編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的分量,從人教版的33篇增加到統編版的41篇。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具有鮮明而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很多教師都會被課文所彰顯的強烈情感所震撼,忽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導致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的語文要素嚴重淡化。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針對革命傳統類課文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教學呢?
一、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物形象美
入選統編教材的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其真實的歷史背景、鮮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節,都能引發學生獲得美的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讓學生進行審美體驗和審美創造。
1.補充典型材料,豐富人物形象
入選統編教材的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只是革命者一生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學生根本無法全面領略他們的光輝形象。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資源,補充典型材料,豐富人物形象。
如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一課,大多數學生細讀課文后,都能從文中感受到周恩來的和藹可親,是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好總理。單就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周恩來的了解還不夠透徹,只是冰山一角。因此,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適當補充了有關周恩來的其他故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夜的工作》《周總理的睡衣》《十里長街送總理》等,讓學生在閱讀這些故事中,感受到周恩來是一位胸懷大志、不辭勞苦、生活儉樸、深受愛戴的好總理。這樣,學生就能對偉人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從而產生敬仰和向往之情。又如三年級下冊《我不能失信》一課,大多數學生細讀課文后,都能從文中感受到宋慶齡是一個說到做到、能履行自己諾言的人。單就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宋慶齡的了解還不夠透徹,也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在學生充分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有關宋慶齡的其他故事。如《抗戰時期的宋慶齡》《宋慶齡和園丁小安》《宋慶齡與她的秘書們》《宋慶齡與她的三個女傭》等,讓學生在閱讀這些故事中,感受到宋慶齡是一個不屈不撓、無私奉獻、正氣凜然、愛國愛民的偉大女性。這樣,學生就能對宋慶齡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此外,統編教材中還有許多描寫偉人平凡故事的課文,如《鄧小平爺爺植樹》《朱德的扁擔》《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等。教學時,我們要在感受人物精神品質的基礎上,適當拓展典型材料,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比較全面地領略偉人的光輝形象。
2.關注細節描寫,體會人物品質
革命傳統教育類的課文,故事情節大多生動感人,其人物形象也個性鮮明,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藝術、獲得審美體驗的好文章。
如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一課,筆者在教學“勇斗鬼子”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雨來語言、動作的語句,并抓住“抹了一下鼻子”“搖搖頭”“咬著牙”等詞語描寫展開想象,體會雨來所經歷的痛苦和由此表現出來的堅強品質,這是對雨來的正面描寫。然后,讓學生再從文中找出描寫鬼子語言、動作的語句,并抓住“張著嘴”“抽出刀來”“翻白眼”“鷹的爪子”“揪起”“咬著牙擰”“暴跳”等詞語展開想象,體會敵人對雨來的殘忍,這是對雨來的側面描寫。通過這樣的對比,更加襯托出雨來的勇敢堅強。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只要抓住這些語句反復品讀、揣摩,就能領悟到作者不厭其煩地對雨來進行細致描寫的用心,也能體會這樣寫所要表達的效果,從而更好地走近人物內心世界,獲得對人物形象的深層感悟。
此外,用胸膛堵住槍口的黃繼光、被醫生嘆為“軍神”的劉伯承等,都是個性鮮明的人物。因此,教學的關鍵同樣要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走進人物內心,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精準定位目標,欣賞言語形式美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還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因此,教師要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引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和語言運用。
1.緊扣關鍵句段,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雙線組元的方式,巧妙實現了革命文化與語用價值的有機融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關注人文主題的滲透,又要注重語文要素的落實。
如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根據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并學習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的特點”設計教學: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并想一想黃繼光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很多學生都認為黃繼光是一個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這時,筆者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黃繼光語言、動作的語句,并加以體會。如“黃繼光憤怒地注視著敵人的火力點,他轉過身來堅定地對指導員說:‘指導員,請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這句話,是從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黃繼光的品質,很多學生從中體會到黃繼光對敵人的憎恨和對祖國的熱愛。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感受到黃繼光的英勇無畏,同時也讓他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萬個這樣的黃繼光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真正感受到黃繼光的革命情懷。課后,筆者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特點的方法,描寫一個熟悉的人物。
又如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根據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探究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并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設計教學: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并想一想五壯士的“壯”體現在哪里?這是從面上整體感受五壯士的“壯”。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將關注點聚焦在每一位五壯士的身上,從中找出具體描寫每一位戰士的語句。這是從點上感受五壯士的“壯”。這樣的教學,基于整體、把握細節、緊扣語言描寫,學生不僅從“面”上體會到狼牙山的激烈戰斗,也從“點”上感受到五壯士的英勇無畏,同時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五壯士的革命情懷。課后,筆者讓學生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寫一次多彩的校內外活動,既要關注整個活動場景,也要注意同學們的表現。這樣的設計,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引導學生在表達與交流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2.借助音畫視頻,獲得情感熏陶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所記敘的人物、事件大多在七八十年前,離學生生活的時代較遠,很難想象當時形勢的嚴峻和戰爭的殘酷,也難以理解革命先驅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各種視聽材料,拉近他們與文本的距離,比較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質,從而產生情感反應。
如《黃繼光》一課,故事背景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閱讀時難以調動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基礎來幫助理解。因此,筆者在教學時,先是出示黃繼光舍身堵住槍口的圖片和電影《黃繼光》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對文中所記敘的歷史事件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接著,讓學生說說從這些視頻、圖片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多數學生都能從中感受到黃繼光是一個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但他們的感受仍然比較空泛。于是,筆者讓學生走進課文,找出描寫黃繼光語言、動作的語句,讓他們在邊讀邊想象畫面中,體會黃繼光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最后,筆者播放《我的祖國》這首歌,很多學生深受感動,在思想和情感上獲得了進一步的升華。
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豐富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消除歷史陌生感,獲得更加形象、豐富、具體的革命人物形象。
三、吃透編者意圖,理解文化內涵美
革命傳統教育類的課文,記敘的大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人物形象,所表現出來的革命精神,對今天的現實生活依然是很有意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內涵之美,自覺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1.把握基本價值,實現文道統一
閱讀,雖然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教師不能以自己的解讀代替學生的解讀。因為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的基本價值是不變的,不能因為時代的更新、社會的發展,任由學生隨意解讀,曲解統編教材編者的意圖。
如五年級下冊《軍神》一課,編者選編這一篇課文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不要忘記那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斗的革命者,并以此來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操。因此,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要把重點聚集在描寫沃克醫生的神態和情緒變化的語句上,從中找出描寫神態的關鍵性詞語“驚疑的神情”“大聲嚷道”“肅然起敬”等,引導學生對沃克的心理活動進行揣摩與感知,從而體會劉伯承的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毅力。然而,部分學生對當時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多,可能會提出“逞英雄”論,曲解了文本的價值取向。這時,教師可以適時告訴學生,劉伯承所要手術的位置的血管、神經非常復雜,如果使用麻藥可能傷及大腦神經,而他以后還要繼續干革命,才會拒絕使用麻藥。
又如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同樣是希望以此來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操。因此,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把重點聚集在描寫五壯士奮勇殺敵的語句上,從中找出描寫對敵人憎恨和對革命樂觀的關鍵性詞語,引導學生對五壯士的個性和心理活動等進行揣摩與感知。然而,部分學生對當時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多,竟提出了“血淋淋暴力的場面”論,曲解了文本的價值取向。這時,筆者適時告訴學生,在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民族曾經遭受過帝國主義的肆意欺凌,五壯士在這場戰斗中奮勇殺敵屬于正義戰爭,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向正途。
因此,像《橋》《金色的魚鉤》《手術臺就是陣地》等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教師絕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自由發展和自主教育,無視歷史的真實面貌,對文本進行肆意曲解,這是教學革命傳統類文本所不提倡的。
2.傳承民族文化,落實立德樹人
入選統編教材的革命傳統類課文,不乏對革命的傳承和弘揚。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體會革命精神在不同時期的意義,逐步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高尚品質和公民基本道德品質等。
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說說各行各業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優秀人物,如地質學家李四光、數學家華羅庚、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等。課后,我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查找資料,搜集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杰出人物故事,然后和同學完成一份手抄報。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有人問你‘為什么而讀書,你的答案是什么?”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革命文化內涵之美,還讓學生在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目標。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在統編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價值和地位,因此,我們要從這一類課文的獨特背景和創作意圖出發,準確把握價值導向,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體會革命文化的精神和意義,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生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主題閱讀課程教學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FJJKXB18—32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余映潮.這樣教語文——余映潮創新教學設計40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劉仁增.語用:開啟語文教學新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黃莉莉.文體回歸,我們應該怎么做[J].小學語文教師,2016(7/8).
[4]孫國平.文道統一:革命傳統類文本教學的應然選擇[J].新教師,2019(8).
葉枚舉? ?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