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又佳,羅青青
(1.安徽中醫藥高等??茖W校,安徽 蕪湖 241003;2.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醫藥高職院校輔導員應依據中醫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針對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特點,有的放矢,不斷夯實自身職業技能,提升自身綜合素養,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所謂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的人,他們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1],我國各類高校都應當緊緊圍繞這個任務,針對本類型高校的專業特點及學生特點,科學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
人才大體可分3 類: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是醫藥類專業學生,他們通過在校3年學習,掌握了較為扎實的醫藥類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醫藥類專業技術能力,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醫藥類專業服務,因此他們屬于專業技術人才范疇。但我們也注意到,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受學制較短所限,他們的醫藥類專業知識相對于長學制醫學生而言仍需拓展,醫藥類專業技術能力也有較大提升空間,這就使得他們的就業對口率相對較低,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從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工作或在民營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輔助類醫技工作,因此他們更應歸屬于技能人才范疇。當前社會對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較大,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基層對于中醫藥技能人才的渴求,這也客觀要求中醫藥高職院校緊貼社會實際和本校自身特點,科學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
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于醫藥類本科生而言,雖然存在學制較短,醫學基礎較為薄弱等諸多問題,但其也有對專業興趣濃厚以及專業穩定性較強等優勢,他們在過去學校生活的經歷所形成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以及對未來職業生涯乃至人生的期待使得其有著不同于醫藥類本科生的特點,這也是教育者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
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于醫藥類本科生而言,高考成績普遍較低,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這既加大了他們學習醫學專業知識的難度,也導致其心理狀態容易存在自卑大于自信、自尊大于自強、情緒化等顯著特點。筆者所接觸的學生中,很多學生認為大城市醫藥類專業工作準入門檻較高,專科學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同時學生普遍不愿意返鄉就業或扎根基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得學生對未來缺乏明確定位及自信,在學習中由于個人情緒的變化容易對學業產生不同態度。
就思維能力而言,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明顯不如形象思維能力,符號記憶能力遠小于動作記憶能力,思想力比不上行動力;就觀念而言,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于未來而言更加關注現實,物質的追求大于精神追求,個性化觀念突出;就其行為而言,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隨意性較強、自控力較弱。這些現狀也要求中醫藥高職院校不能辦成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而應針對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培養方案。
高校輔導員主要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客觀要求高校輔導員不能僅從事簡單的事務性管理工作,必須以研究者的角色投入工作,邊工作、邊總結[2]。針對所帶學生特點,不斷提升自身思想理論素質,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中醫藥高職院校輔導員更是要針對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更多屬于技能人才這個特點提升自身思想理論素質。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通過實踐積淀留下一批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哲學與中醫藥文化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有著緊密聯系。作為中醫藥高職院校輔導員,應當具備一定的哲學素養,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醫藥文化,有效建立師生關系,提升中醫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有助于培養合格的中醫藥人才。同時中國哲學的一些觀點,直到今天仍可以用于中醫藥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中醫藥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校理論學習時間較短,使其專業基礎與長學制醫學生相比較為薄弱,但在臨床實踐操作中則未必如此。中醫藥高職院校輔導員若具備一定的哲學素養,就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哲學觀點正確認識知與行之間的關系,找到自身優勢所在,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自信。比如北宋時期發展迅猛的程朱理學就有關于知行關系的論述。程頤片面強調知對行的指導作用,否認行是知的基礎和來源。他的弟子朱熹則繼承和發展了這種觀點,認為學問不外乎致知、力行兩件事。他經常知行并提,強調兩者不可偏廢。但要究問知行先后,他則說“當以致知為先”。明末的王夫之在批判朱熹知先行后學說時提出了“行先后知,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學說。其實知先行后與行先后知、知易行難與知難行易都有其合理性。作為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關心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讓學生認識到行先后知與知難行易也是可能的、存在的、合理的。通過知行關系的探討,學生會逐漸認識到教與學并不總是行先后知,也可以行先后知或知行同步、齊頭并進。這樣學生就會摒棄過往過于擔心專業知識薄弱而忽視自身實踐操作優勢的錯誤認知,重視實踐操作能力培養。讓行先后知、知行合一真正成為技能型人才成長成才的特色和優勢。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講授矛盾的特殊性時曾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作為受教育的人也是如此。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提升自身教育學素養,針對受教育者的實際特點開展工作。
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的畢業去向與醫藥類本科生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其去向主要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層民眾提供如推拿、按摩等基本診療服務。因此,學生熟練掌握相關基礎醫學臨床診療技能就能很好地勝任工作,明確這點有助于學生樹立自信,使其更好地進行學習。而讓學生認同這個觀點則需要輔導員具備一定的教育學素養,尋求理論支撐。
比如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語言、邏輯—數理、空間、運動、音樂、人際交往、內省、自然探索共8 種主要智能,不同的人其優勢智能不同。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把智力局限于語言和數理邏輯的認知局限,極大地拓寬了智力認知、發展和評價的范圍,使人類對智力的認識更加全面、準確和深入。優勢智能的概念也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主要不是智力高低的差別,而是優勢智能的不同。通過這個理論,輔導員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化社會中,隨著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評價標準正發生了改變。由語言、數理、邏輯智能決定的學習和考試成績不應成為學業評價的唯一標準,而只是學業評價的一個部分。教育的作用應當表現在幫助學生發掘自己潛在的優勢智能并激勵其充分發展。中醫藥高職院校輔導員應幫助學生認識到動手能力強、臨床操作能力強是他們的優勢智能,這也是社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正確的認識和自我評價激發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營造全心投入、你追我趕的優良學風提升中醫藥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
高等學校的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我們黨對人才的一貫要求。知識、能力及品德是人才素質的基本結構,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與可以物化、量化而更受重視的經濟與科技不同,精神、道德往往難以直接比較而且常被忽視[3]。知識與能力通常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在實踐中獲得。輔導員則是更多對于學生的品德塑造施以積極影響,因此,品德形成的特點與規律也就是輔導員必須具備的思想理論素質之一。中醫藥高職院校培養的中醫藥臨床技能人才所從事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是生死所寄、性命攸關的大事。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特殊性決定了其品德塑造的重要性,也凸顯了中醫藥高職院校輔導員必須具備品德塑造素養的必要性。
輔導員在對學生品德塑造施加影響的過程中應認識到品德的形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截然不同。如果說知識主要是靠記憶與復習獲得,能力主要是靠反復練習獲得,那么,品德是如何獲得的?如果說知識主要是靠講授教給學生的,能力主要是靠訓練教給學生的,那么品德主要靠什么教給學生?只有弄清楚這兩個問題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塑造學生的品格。
與知識能力的客觀性不同,品德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知識能力的評價標準是單一的,而品格的評價體系則是多元的;與知識能力的認同度較高相比,品德的認同度相對較低,這使得良好品德的塑造容易被忽視;此外知識能力的培養是矢量性、累積性、漸進性的,過程相對較長,而品德的塑造卻是多向的、多變的且可逆轉的。品德的這些特性表明品德塑造主要依靠生活,可以說品德主要是在日常生活的環境、情景中感受、體驗積累而形成的經驗、習慣、模式,通過經歷、閱歷的積淀而成。這就要求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認識到品德形成與知識能力獲得方式的不同以及良好品德對于學生未來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耐心細致地開展學生工作,用耐心、愛心和恒心關注和呵護學生品德的形成,通過言傳身教、榜樣示范等方式積極塑造學生良好品德,使得學生真正成為人民健康的守護者。
黨的十九大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戰略判斷,社會發展以及形勢的變化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激烈的競爭,中醫藥高職院校學生因學制較短、專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劣勢表現尤為明顯,相關院校就業壓力也日益增加。因此中醫藥高職院校不應僅僅滿足于學生臨床專業技能的培養,應同時著眼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較為突出、行動力強等特點,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特別是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廣大青年學生年輕且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他們不甘心在就業市場中被動接受用人單位的挑選,他們希望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創業則為他們夢想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廣大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紛紛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便利和服務,幫助大學生成功創業。但我們仍需注意到,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基礎還十分薄弱,過分偏向創業實踐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的培養。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說:“中國的創業教育還不成熟,特別是在學生的培養目標中,我們還沒有把創業精神作為一種需要學生在大學教育中獲取的意識和行為特征,在學生大學學習期間能夠在心中播下如何去發現和創造、如何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更多財富的種子,這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進步是一種推動的源泉?!盵4]因此,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迫在眉睫。
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觀”教育,有利于糾正大學生錯誤的創業動機和創業觀念,幫助大學生加深對創業的認識和了解,從而使其逐步從被動就業自覺轉化為主動創業,通過創業收獲屬于自己的多彩人生[5]。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培育不是一朝一夕或僅僅通過簡單的課堂講授就能順利完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學習、生活環境和情景中感受、體驗,通過經歷、閱歷逐步沉淀,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新創業素養,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推動學校創新創業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