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昊,孫宏亮
(大連醫科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當前,來華留學生教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樹立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文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性工程。為保證來華醫學留學生教育質量,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頒布了《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旨在培養職業素質良好、基礎醫學知識扎實、臨床技能規范的醫學本科留學生。醫學無國界,醫學人文精神亦無國界,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經典醫學人文思想,理應成為來華留學生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在來華留學生規模擴大的情況下提高質量、提升聲譽,充分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有針對性地開展醫學人文教育,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留學環境,培養優秀的國際醫生,應當成為當前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2]。
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在2001年出臺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中,將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及倫理作為醫療實踐的核心列在標準之首,對全球醫學生提出了明確要求。醫學關注健康和生命,具有自然科學性與人文社會性雙重屬性,醫學人文是人類醫學文化的傳承,醫學人文教育是醫學教育的精髓,醫學人文知識的學習和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共同構成了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3]。中醫藥學全面、系統地傳承了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保有中華文明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藥文化理念中“醫乃仁術”的內涵界定、“大醫精誠”的職業精神、“人命至重”的崇高價值、“一心赴救”的責任擔當,在今天依然發揮著巨大作用[4]。不管在哪個國家,一名合格的醫生都應兼具醫學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經典醫學人文思想,理應成為來華留學生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孫思邈、張仲景、陳實功等醫學大家的典型事跡及人文思想的解讀,使醫學人文教育理念及知識鮮活起來,激發來華留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有效培養醫學人文精神。
第一,實施來華留學生醫學人文教育,需要了解該群體的留學原因、需求和目的。根據教育部統計,來華留學生中亞洲、非洲國家和地區的學生比例較高,并且絕大部分留學生選擇的是西醫而非中醫,這主要是因為在他們國家,醫生收入高、社會地位高,而高等醫學院校相對較少且門檻高。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學教育體制較為完善,留學費用相對較低,較高的性價比成為很多醫學留學生來華學習的主要因素。而傳統中醫由于缺乏主流的科學論證,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并未得到足夠的認可,這也是大部分留學生選擇西醫而非中醫的主要原因。因此,留學生來華學醫的原因、需求和目的明確,希望畢業后能夠從醫或進行深造,大多數將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放在首位[5]。
第二,來華留學生身上的文化特征明顯。文化是一個民族建立在自己的信仰、價值及規范體系之上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舉止[6]。留學生的生源國和接受國的文化淵源是否相近及兩國間的往來程度,都直接影響到留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另外,宗教信仰對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影響巨大,大部分留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宗教文化滲透到教育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和認識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因此,他們來到中國這樣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后,以何種途徑和方式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至于產生文化休克,是醫學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7]。人文教育和關懷可以起到文化融合“潤滑劑”的作用,給予醫學留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將有助于其避免文化休克,更好地完成學業。
第三,來華留學生醫學人文基礎普遍“先天不足”。以巴基斯坦為例,如果學生想要學習醫學,在進入初中后首先要進入理科班學習,進入高中后更是要進入專門的醫學預科班,主干科目為生物學、物理、化學,對歷史人文等科目涉獵甚少,客觀上造成了人文基礎薄弱。
教育理念是教育者頭腦中根深蒂固、最穩定的東西,與長期積淀的文化傳統有關,也與現實境遇有關。我國高等院校以公立為主,在教育理念上強調社會價值,傳統教育模式非常重視基礎知識培養,講究勤學苦練,學生思想品德、人文教育主要依靠灌輸來實現,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限制相對較多。而教育發達國家的多數院校,其教育理念強調體現個人價值,鼓勵學生在行動上自由。于是,在不同教育理念指導下,就會形成不同的學習環境,這對來華留學生醫學人文教育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8]。
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的本科留學生學制5年,由于醫學專業課程較多、難度大,加之實習時間長,很多高校便壓縮醫學人文教育相關課程的學時。同時,醫學人文教育尚無全國統一規范的教學大綱,對應該設置哪些醫學人文課程及配套教材也無明確規定,各高校在進行醫學人文教育時主要依據師資水平及本校對醫學人文教育的理解,缺乏規范性、系統性[9]。
醫學人文相關課程教學方式與手段上,一方面,不少學校仍然采用傳統“填鴨式”灌輸方式,缺乏啟發式教育手段,盡管大部分學校配備了現代化教學設備,但仍然存在部分教師制作好PPT后照本宣科的情況;另一方面,留學生醫學專業知識學習壓力大,對人文課程學習普遍忽視和厭倦,而且其學習目的只是應付考試,不是提高人文素養。同時,我國也沒有統一的對醫學留學生人文素質的評價標準,缺乏整體計劃和明確的要求,使醫學人文教育變得很不規范[10]。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強調尊重學生,重視教育規律,如《論語》中“有教無類”“舉一反三”等觀點,至今仍是教育寶典。醫學服務的對象是人,與生命、健康、幸福密切相關,醫學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醫學生學會做人,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這一點古今中外的醫學大家均達成共識。我國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當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多借鑒西方醫學人文理念,而未能以中國文化所固有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對于醫學留學生教育,只有充分認識到醫學人文教育的意義,把醫學人文教育作為高等院校發展的頭等大事,樹立醫學與人文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學生,關注全人類的健康和命運[11]。
將中國文化融入課程教學,首先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有了接受的基礎才有進一步交流的空間[12]。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可以為醫學人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啟迪,豐富醫學人文課程內容。首先設置醫學人文課程,綜合大部分學者的觀點,在當前形勢下,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法學、醫學史、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等應成為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課程內容應以醫生、患者和社會為中心,教師結合留學生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點,編寫易于他們理解的案例和教學輔助材料,提高醫學留學生對生命的認識,理解患者的痛苦,能夠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幫助,真正提高人文素質。將醫學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結合起來,不僅要求醫學人文課程教師進行醫學人文教育,還要調動醫學專業教師的積極性,通過向學生介紹臨床上真實發生的病例或遇到的難題,與學生共同討論,從而激發醫學留學生的興趣,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局面,真正使人文知識、精神深入留學生心中,提升醫學人文素養[13]。
對來華留學生進行醫學人文教育可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加強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理解。留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要善于交流,加強溝通,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理解他們的文化差異、生活方式。同時,也要向其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讓他們逐漸了解中國,了解中醫的文化思想。不一定要教育留學生與我們形成一樣的價值觀,喜歡中醫,但可以讓他們通過對中西方醫學及文化傳統的比較,逐漸加深對醫學的認識。鼓勵醫學留學生同中國學生一道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深入中國的鄉村、社區、醫院等,擔當健康文化的傳播使者,弘揚中醫藥文化,成為中國醫學文化對外宣傳的名片[14]。
富有人文氣息的大學才能培育富有人文精神的醫學生。加強醫學院校人文景觀建設,通過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熏陶醫學留學生,利用各種平臺開展醫學人文活動,將醫學人文理念真正滲透到每個醫學留學生心中,并內化為自己的信念[15]。以大連醫科大學為例,在留學生教室、宿舍及校園的各個角落布置中國傳統文化展板,介紹中國古代杰出醫生;帶領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參與具有濃厚中國文化色彩的“無語體師”活動,即在第一次上解剖實驗課時向尸體敬獻花圈、默哀等,并在清明節時舉辦“清明追思”系列活動,讓醫學留學生切身感受人文內涵,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堅定學習醫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