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琳
(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 江蘇 南京 210000)
進入21世紀后,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在生產生活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信息時代的到來也進一步推進教育的改革發展,一是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新的途徑。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途徑和重要內容,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關鍵著力點。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和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途徑。體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促進德育、加強智育、豐富美育、改善勞育的重要作用。202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并強調體育要改革創新、面向未來,要求配齊配強體育教師。
對于高校而言,加強學校體育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必然途徑,也是高等學校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提高高校體育教師信息素養一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二是適應搞下體育教育發展的需要;三是培養新型體育教師的需要。因此,本文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路徑進行研究,為進一步加強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促進高校體育改革提供參考。
信息素養這一概念最初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1974年提出的,指個體能夠認識何時需要信息并能夠檢索、評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2001年,國際信息與通信技術素養研究小組將信息素養定義為:利用書記技術、傳輸技術和網絡技術來獲取、評價和創造信息。我國學者王吉慶則將信息素養定義為在信息社會中獲取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方面的修養和能力。張義兵則從技術視野將信息素養定義為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信息素養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們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
關于教師信息素養,我國學者鐘志賢教授定義為:教師指導如何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來獲得所需要的教育教學相關信息,并在信息環境中提高綜合教學能力。王玉明把教師信息素養分成四個部分,一是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二是具有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三是具有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的能力;四是具有整合應用現代化教學資源的能力。但更通行的是將教師信息素養分為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個方面。本研究也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個方面及教師信息素養影響因素對高校體育教師的信息素養進行研究。
通過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南京郵電大學體育教師信息素養進行調查。問卷共包含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道德、教師信息素養影響因素5個項目、30道題目,全部為選擇題,答案分為5個等級。在正式開始調查前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了檢驗,其重測信度=0.85,效度=0.83,均達到了科學研究的要求。共對南京郵電大學53位體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2份,有效率98.11%。采用Excel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信息意識指人們對信息在社會發展中價值與功能及地位的認識以及反應。信息意識是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信息素養水平及發展。通過對南京郵電大學52位體育教師信息意識方面進行調查發現,在“對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認識上,認為“非常重要”、“比較重要”的教師分別占 53.85%、32.69%,而認為“一般”、“不重要”的教師分別占9.62%、3.85%,沒有教師認為“不重要”。進一步對高校體育教師信息敏感和信息關注的認同情況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發現有25.0%的教師表示“非常認可”,有36.54%的教師表示“比較認可”,認可程度“一般”或“不認可”的分別占 26.92%、9.62%,另外還有 1位教師、占比1.92%表示“非常不認可”。
因此,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南京郵電大學體育教師絕大部分都能認識到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體育教師信息敏感性比較高,表示能積極主動關注相關信息。
對高校體育教師的信息知識進行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發現,在“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了解情況”方面,表示“非常了解”、“比較了解”的分別有12位、20位教師,占比為23.08%、38.46%;而表示“一般”、“不了解”、“非常了解”的教師分別有 15位、3位、2位,依次占比28.85%、5.77%、3.85%。對高校體育教師“對信息技術與體育課程融合了解情況”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發現,只有6位教師認為其“非常了解”,占比為11.54%,而認為“比較了解”的教師有20位,占比為38.46%;認為“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分別有5位、3位體育教師,分別占比9.62%、5.77%。因此,從上述結果可以發現,大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對現代化教學手段比較了解,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高校體育教師具備了一定的教育信息化知識,但超過半數的高校體育教師對信息技術與體育課程融合方面了解不夠。
對高校體育教師對自身信息技術的自我評價進行調查發現,認為自己信息技術“非常好”、“比較好”分別有8位、15位體育教師,占比分別為15.38%、28.85%;占比最好的為認為自身信息技術水平一般;而認為自身信息技術水平“較差”“很差”的分別有6位、3位,占比分別為11.54%、5.77%。進一步對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備課、教學、評價發現,出現不一致現象,即經常使用信息技術備課的教師比例較高,而經常用信息技術上課和評價的教師比例則相對較少,比如,經常使用信息技術備課的教師有32位,占比為61.54%,而經常使用信息技術上課和評價的教師則占比分別為36.54%、40.38%。因此,上述結果表明大部分體育教師信息技術教學能力還有待提高,并且在課堂教學和評價中應用信息技術還有待加強。
對體育教師信息道德遵守情況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發現,其“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不傳播虛假信息”三個方面的認同度均比較高,其中所調查的52位體育教師在三個方面表示“非常同意”的比例依次為90.38%、92.31%、94.23%。因此,上述結果表明高校體育教師信息道德較好,絕大部分高校體育教師能遵守網絡道德規范,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并且不傳播虛假信息。
在對高校體育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影響因素調查結果統計發現,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教師個人因素”、“學校條件因素”、“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因素”、“體育課與信息技術融合實施難”、“教師信息化技術培訓機會少”。因此,統計結果表明影響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但主要為上述五個方面的因素,既有教師自身方面的,也有外界條件方面的。
調查中發現,雖然高校體育教師認識到了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認識不夠。這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在于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傳統體育課堂教學多為傳授式、教師一言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缺乏,教學方式陳舊,與信息技術教學不相容。因此,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提升高校體育教師信息素養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高校體育教師在進一步提高信息意識的同時,改進其教育理念。一是要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回歸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能動性;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健康第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積極采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現代教學方式方法,比如,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游戲教學法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的特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體育教學一般在室外或者室內體育場館進行,對信息化設施設備要求更高,發現很多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相比于其他科目存在滯后性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場地、設施設備條件的不足。體育課堂教學信息化的高要求與部分高校當前場地、設施設備條件落后成為影響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的一大重要制約。因此,要大力改善高校體育教學信息化硬件條件,為高校體育教學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條件保障。
在調查中發現雖然大部分高校體育教師認為其自身信息技能較好,但大部分體育教師只是在備課階段用到了信息化技術,有相當一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和評價中未應用到信息化技術,說明高校體育教師即使有大部分認為自身掌握了較好的信息化技術,但是在應用中還遠不夠。因此,要加強對高校體育教師在信息化技能培訓,通過增加培訓機會、注重培訓形式的個性化和多元化,進而提高培訓效果,以及開展教學比武、教學研討等交流活動來提高高校體育教師信息技能,加強在高校體育教學各個環節的應用。
信息素養能力是未來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素質,因此,高校要將其納入教師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激勵與考核機制。一是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結合體育學科教學特點,根據教育信息化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明確評價要點和評價標準,制定考核評價辦法;二是明確激勵措施,對高校體育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方面比較突出的給予表彰,充分發揮激勵機制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