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松
【摘要】讀圖,是指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對美術作品等各種圖像、造型、符號的認識與感知。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準把握讀圖的價值與意義,在教學中通過回歸讀圖的本來面目,解析讀圖的教學路徑,構建讀圖的教學策略,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讀圖;審美表達;初中美術;教學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圖片已經成為主要的新型媒介之一。作為美的重要載體,提高學生讀圖能力,是學生審美發展的重要路徑。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讀圖能力的提高,從審美表達視角出發,發展學生的圖形鑒賞力,圖像思維力,審美表達力。
一、指向審美表達,回歸讀圖的本來面目
席勒認為,人從感性向理性轉變的路徑在于讓人學會審美。審美作為一種內隱性的美育行為,通過對圖片的理解,進而實現審美表達,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1.審美認知,讀圖的本質靈魂
在初中美術作品中,圖片呈現的形式非常豐富。既有傳統的繪畫作品,也有現代的雕塑;既有書法篆刻,也有現代媒體藝術;既有指向“造型·表現”的圖片內容,也有指向“設計·應用”的圖片內容,這些內容組成了豐富的圖片資源。站在初中學生審美立場,讀圖就是學生根據已有的審美經驗去認知圖片,從中感受圖片呈現出的美的內涵。如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就需要通過觀察、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等。在讀圖的過程中,要運用審美原理去觀察,通過對圖片內容中的對稱、均衡、重復、節奏、對比、變化等進行感知,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在欣賞工藝品圖片的時候,就需要根據已有的認知規律,對工藝品的知識、意義、特征、價值、作用等進行觀察,了解工藝品的制作流程,創意思路與設計方式;在欣賞自然美的圖片時,就需要了解圖片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流派等,將自然之美與生活之美聯系起來,形成基本的審美判斷。
2.審美思維,讀圖的建構支架
讀圖的過程,就是思維產生的過程。格式塔學派提出了“結構同形”學說,就是人的思維認知與已有的生活經驗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聯系起了已有的審美基礎,才能形成新的審美認知。如當學生面對一幅校徽圖片的時候,只有學生將?;請D片元素中所包含的意蘊理解后,經歷思維轉換的過程,才能產生新的審美認知,否則就容易走入誤區,誤解圖片的內容。
3.審美情趣,讀圖的基本意蘊
圖片組成的元素非常豐富,既有顏色的冷暖,也有形態的變化;既有明暗的對比,也有線條的變化,這些共同組成了圖片的基本意蘊。在指導學生讀圖的過程中,就是讓學生實現理趣同生的過程。如在泥塑欣賞中,從“理”的角度,就是要了解泥塑的材料,了解泥塑作品中人體比例規律,站立型按照“頭三身七”的比例;蹲坐型則安排“頭身各半”的比例。在這些泥塑面部塑造的過程中都離不開“三庭五眼”的造型規律;從“趣”的角度,則是包含了弄泥之趣,玩賞之趣,造型之趣,想象之趣?!袄怼痹醋杂趫D片的本質結構,是書本知識;“趣”源自于讀者的發現之趣,是生活知識。
二、指向審美意義,解析讀圖的價值內涵
隨著人們對審美意義的不斷挖掘、發現、重構,審美已經成為重要的素養之一,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對美術教學規律的不斷研究,讀圖已經成為了學生的基本能力與必備品格。
1.構建讀圖的空間感
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認知更多時候會從“像不像”的角度進行認知,認為“像”是評判美術作品的重要依據,這就違背了審美的一般規律。圖片呈現的形式是平面的,但圖片內容的本身更多是立體的,是有維度存在的。在讀圖指導當中,需要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把靜態平鋪的圖片變得生動立體。如表現空間的“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等空間概念,需要學生根據圖形形式進行想象,在頭腦當中構建讀圖的空間觀念。反之,在學生進行圖形表達的時候,又需要將頭腦當中建立的立體觀念在進行審美創造的時候進行實踐。
2.實現讀圖的歷史感
通過對圖片的欣賞,學生真實的感受到美的存在。但由于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美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要站在歷史的維度,指導學生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風尚,知人論“美”。如在泥塑的欣賞當中,對于自新石器以來到民國時期乃至現代的泥塑作品,造型表現各不相同,學生的認知也不同。如何感受不同時期泥塑所體現的美,就需要結合實物,聯系時代特征,讓學生通過感知、理解,建構起真正的審美能力。如唐代仕女泥塑形象豐腴,色彩艷麗,雍容華貴。這樣的泥塑造型符合盛唐氣象,是唐朝時期獨特的藝術審美。如果學生不能夠站在歷史的時空長河中,從唐朝時期和諧、富強的社會現狀出發,就不會真正感受到唐代女性的婉約和圓潤之美。
3.指向讀圖的文化感
通過讀圖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初中美術作品當中蘊含的文化多元豐富,既有民族文化,也有其他國家的文化,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組成了多彩的世界,多彩的生活。進入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引導學生將之應用到讀圖過程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文化觀。如在藏書票的欣賞中,教材中出示了一組豐富的藏書票,通過了解藏書票的來歷與作用,用繪畫或者拓印的形式制作藏書票,有助于讓學生感受文化魅力。首先,藏書票是文化內涵的載體,通過藏書票,可以在方寸之間,了解豐富的人文內涵;其次,藏書票是一門手工藝術。通過拓印、手繪等形式完成的藏書票,本身就蘊含了制作者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表達;最后,藏書票是一種情趣,寄托了人們書香之戀。
三、指向審美實踐,靶向讀圖的路徑策略
在中學美術教學實踐中,讀圖鑒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線教師需要找到一條正確的讀圖路徑,提高學生讀圖能力。從美育語言角度,幫助學生學會通過規范的言語進行審美表述,從教學范式角度,打通讀圖教學的有效路徑,從審美意象角度,找到言意共生的正確方式。
1.基于美育語言,形成讀圖語言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美育語言是基于審美知識的言語表達。一般人們對于一幅圖片的評價大部分是“好看”、“真像”等,這些評價是基于主觀感覺而非客觀的審美認知。從美育語言出發,就是要能夠正確讀出圖片的形態特征、明暗調子、色塊對比、空間造型、肌理表現等。學生圍繞這些圖片要素進行表達,即美育語言。如“奇妙的墻”讀圖中,通過不同的“墻”發現組成一面墻需要有“基本形”,從基本形的形成方式看,有彩繪、剪切、刻挖等;從基本形的累積方式上看,有可以從方向、位置、間距等的重復組合去欣賞“墻”的形式之美。因此,學生形成讀圖語言的時候,就可以更加以上的內容進行介紹。再如娟“簪花仕女圖”的讀圖過程中,一是從古畫的繪畫材質進行表達,發現絹易于表現一些精細的人、事、景、物;二是從人物形態表達,描述出人物形態折射出的社會生活;三是從線條造型表達,觀察出線條的輕重、長短、粗細、虛實等變化;四是從繪畫技巧去表達,發現人物表現的工整細膩,神態的自然真實。
2.基于教師能力,發展讀圖審美
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教師的審美表達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審美表達。在教學中,教師要選擇適合初中學生審美發展的讀圖內容。如在”重復的魔力“圖片展示中,教師通過一組重復圖片,讓學生感受重復的力量。從一排重復擺放的方便面貨架中,讓學生感受到超市物品投放的技巧;從一列列閱兵隊伍中,感受軍人的隊列整齊,氣勢雄渾;從一排排居民定居點中,感受人們的安居樂業。教師通過出示這樣的圖片,有助于學生發現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根據重復現象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歸納出重復建構的設計形式,創造出了重復構成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時候,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圖片,通過讀圖,發現重復構成的組成要素是“基本形”和“骨格”。這樣的指導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素材的提供者,讀圖過程的引導者,讀圖經驗的總結者。通過一系列的典型圖片,幫助學生建構起了重復排列的審美思維,豐富了學生對美術當中“重復”的基本要素認知,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生活當中遇到此類作品,采取基于審美認知的方式進行讀圖。
3.基于審美意象,指向讀圖表達
意象是一種寄托人的主管感受的客觀對象。從“圖”的角度來看,圖的內容、圖的形式、圖的材質都是“客觀意象”,其中寄托了作者的主觀感受。讀圖,就是要通過現象本質厘清作者表達的情趣、意蘊。在教學中,需要教師找到意象表達的路徑與策略。如在中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早期巖畫中都能找到通過“象征”手法進行表達的社會活動場景。隨后,西方逐步演化為印象派、立體派等藝術流派。而在中國,則通過山水表現天人合一,通過花鳥表達物我合一。在進行讀圖的時候,教師要結合中國繪畫意象表現進行審美解讀。如在欣賞以“隱者”為主題的美術作品時,隱者生活的環境有松,松意味著高潔;隱者居住的地方有山,山中為隱;生活的方式有采藥,意味著煉藥成仙;天上的白云象征著自由,隱逸的生活象征著出世等。當學生有了這樣的意象理解,對于很多美術作品的表達意義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讀圖是重要的審美表達能力,有著其獨特的教學價值。從教材角度,就是要發現教材當中選入的相關圖片,發現圖片當中蘊含的審美價值;從教法角度,就是需要教師修正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美術語言建構角度出發,幫助學生通過規范的美術語言表述自己讀圖感受;從教師的角度,就是要回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具有思維價值的讀圖教學范式,讓學生通過聯系生活經驗,調動認知結構,實現審美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嚴桃梨.圖像識讀:以美術審美定義兒童審美表達.江蘇教育研究.2019(09):40-43.
[2]李青.審美表達:尋找美術表現素養的“阿基米德點”.教育界.2020(06):50-51.
[3]趙海燕.在美術課堂中釋放學生審美表達潛能.初中生世界.2017(1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