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寧
摘要:“學而時習之”與“溫故而知新”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強調對學過的內容學生要經常練習和復習,這樣才能有效鞏固所學知識,乃至獲得新的理解。作為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做家庭課外作業既是學生溫習舊知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學習新知的有效方法。科學家庭課外作業是指學生在課后完成的科學練習或者開展的科學活動,是科學課堂以外的學習任務,也是課堂學習的延續與補充。與語文、數學等學科的家庭課外作業相比,科學家庭課外作業的知識味道淡一點,書面形式的作業少一些。基于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完成時間、地點等的特殊性,教師布置科學家庭課外作業時應做到多元化。在作業內容與作業形式上,教師都應做到優化設計,力爭豐富和多元化。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多元化旨在提高學生作業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練習,認真高效地完成家庭課外作業。筆者結合日常科學家庭課外作業的設計實踐,試探討小學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多元化的意義、類型與評價等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外作業
一、小學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多元化的意義
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不少科學教師在布置家庭課外作業時設計的內容普遍比較單一,僅僅關注書本上的內容,忽視書本之外的知識。作業形式也比較單一,以書面作業為主,要求學生機械重復抄寫科學概念,或做一些現成的習題。這樣的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多以知識鞏固為指向,師生之間缺少交流,學生之間缺乏合作,生活性不濃,探究性不強,忽視了學生思考、動手等綜合能力的發展。另外,紙筆書寫式的科學家庭課外作業一般只能在居室內完成,因此學生完成科學家庭課外作業的空間也比較封閉。單一的作業內容、單調的練習形式和封閉的作業時空,不僅不利于激發學生對科學家庭課外作業的興趣,而且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學生對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失去興趣,出現拖延做家庭課外作業的情況,使得家庭課外作業與教師的預想效果相去甚遠。
二、小學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多元化的類型
非書面科學家庭課外作業的形式靈活多樣,材料隨手可得,操作簡單易行,通常深受學生喜愛。非書面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分為觀察類、調查類、制作類、實驗類、種植類和飼養類等多種類型。下面著重介紹幾種常用的非書面科學家庭課外作業。
第一,觀察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是指個體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類的科學活動。觀察類家庭課外作業是指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在課后開展的一些觀察性活動,學生完成作業時需要通過觀察與記錄的方式進行。觀察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錄能力及分析能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完成觀察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的方式靈活多樣,不僅可以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舌頭嘗,利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世界,獲取事物的信息,然后在綜合感知的基礎上,對觀察對象做出分析思考。
第二,制作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
這類作業是指需要學生親自動手,使用原材料做成各種不同的作品,如用樹葉貼畫,用泥土捏泥人,用塑料瓶等材料做雨量筒等。制作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迎合了學生好動的天性,能充分解放學生的雙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歡。制作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的完成需要學生呈現具體形象的成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第三,實驗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
實驗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是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在課后完成的一些科學小實驗,是對課堂探究的拓展延伸和課堂實驗的補充延續。在設計實驗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時,教師應做到三個“易”,一是易取材,即材料能隨手可得;二是易操作,即步驟簡單,操作便捷;三是易成功,即能夠讓學生嘗到勝利的滋味。教師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建家庭實驗室,配置一些常用的科學實驗工具,為學生有效完成實驗類家庭課外作業提供條件。例如,在“水能溶解多少物質”一課中,筆者就設計了一份“我是小小實驗員”的實驗類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了水溶解食鹽和小蘇打的實驗后,筆者讓學生回家后尋找生活中的物質,如味精、紅糖或白糖等,利用課堂上的實驗方法,進一步開展實驗活動,探究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從而更深刻地認識生活中的溶解現象,體驗科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小學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多元化的評價
布置小學科學家庭課外作業后,教師要做到有檢查、有批改和有評價。作業評價是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的診斷與反饋,旨在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之學會學習。[2]傳統的作業評價主體單一,一般都是由教師單獨進行,教師是唯一的評判者。傳統作業評價標準較為絕對,往往是非對即錯,非好即壞。教師只關注作業結果,往往簡單地給學生打個分數了事。這種單一的作業評價是不科學的評價,對學生也是不公平的。因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學生學會學習。
多元化的科學家庭課外作業需要多元化的評價,教師在開展作業評價時應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元化。[3]在評價主體多元化方面,教師可以采取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邀請家長參與評價和開展抽查評價等方式進行。如在“自制簡易小風旗、風向標”作業評價中,筆者先請學生自評,讓他們先給自己制作的作品打分,然后組織展覽互評,請學生之間相互評判,既說說同伴作品的優點,又談談作品的不足,最后筆者再對所有作品逐個進行點評。評價主體多元化讓評價維度更廣,使評價更加全面合理。在評價標準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元化方面,教師既要進行結論性評價,又要進行過程性評價。在評價表達時教師要做到符號多樣化,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不同的評價符號。例如,教師評價低年級學生的作品時可以畫上“五角星”“小紅旗”“大拇指”“花蝴蝶”等形象的圖案,評價高年級學生的作品時可以用等級加評語的形式進行。教師在給作業等級定性后,應再寫上幾句簡短的評語,以起到激勵與引導學生學習的雙重效果。
作業多元化是提升小學科學家庭課外作業質量的重要策略,教師應優化小學科學家庭課外作業設計,讓科學家庭課外作業走向多元,用多元化家庭課外作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黃婷.建構開放型課堂,提升學生科學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7 (33):87.
[2] 朱阿娜.科學教學中學生工程思維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9(1):42-44.
[3] 劉陽丹.小學科學線上教學作業設計及評價策略[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0 (10):80.
144350078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