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
摘要:教育部發布最新政策,一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而是減少校外補課。雙減政策下,小學教師壓力隨之增加,基于此壓力,小學體育教師要抓住雙減的機遇和挑戰,喚醒體育課堂內在生命力,本文從學生情緒、個性發展、心理素質訓練以及考前壓力調節等方面探討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快樂體育;體育教學
體育學科是塑造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強身健體的運動類學科,體育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發,聚焦體育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孩子們在陽光體育課堂中不斷感受體育規則,約束自我,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一、體育課堂有助于調節學生情緒
為了營造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體育課堂不斷走向趣味化,以活潑、快樂、趣味為主旨的體育教學不斷創新和優化,體育課堂呈現一副生機勃勃的樣子。如《肩周倒立》教學的導入:以“大象搬物”為熱身動作,教師安排體育委員做好各種活動操,充分活動各個關節和肌肉,為肩肘倒立的教學做好充分的熱身和準備階段。“大象搬物”的熱身動作結束之后,可以結合下一環節動作的特性起一個比較有趣的名字,如“狗熊舉重”的動作:屈腿坐開始,兩腳夾住沙包,身體后倒,手臂壓墊,將沙包向上“舉起”。在這個動作的訓練下慢慢熟練和嘗試肩周倒立的動作,思考下一個循序漸進的動作會是什么?最后,通過 “猩猩蹬車”方式學習“肩肘倒立”技巧,在這三個比較趣味的連貫的動作練習之后,孩子們已經接觸并熟練了肩周倒立的技巧,教師可以成熱打鐵介紹和講解每一步詳細的動作,并嚴格要求孩子們做規范。像這樣比較趣味化的體育訓練動作,可以讓孩子熟記動作名稱和動作內容,可以讓小學生開開心心的參與每一次訓練,有效調節了學生的情緒。
二、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目前,小學體育選項教育有助于構建活潑、可選擇、自由的體育課堂。如“運動課”“籃球課”“羽毛球課”等,“班級運動會”“籃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等等。開發有創意的體育活動和設置有意義的體育選項教學,是我們學校后疫情時代面對學生體質健康新影響因素的現實需求。同時,在各式各樣的體育運動中,教師會從學生的個性和表現出發,給予不同的鼓勵、肯定與表揚,不斷是對于表現不好、偷懶的同學,抑或是對于體育特長生,體育運動都是在一定的水平線上一起奮進的,沒有過多的強調天賦,可以進一步樹立孩子們的自信心,這有助于孩子們的個性發展,進而更好的促進心理健康。
三、體育課堂促進心理素質拓展訓練
體育教學一般是以戶外授課為主,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戶外訓練,小學生沐浴在陽光下,吹著暖暖的風,這時候是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最佳時期。對于小學生心里素質訓練,體育教師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如:基于小學生合作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的心里素質訓練,可以進行班級 “同舟共濟”的 “小組競賽”活動。教師先發給每隊9塊地毯,然后把地毯進行拼湊,形成一個完整的正方形,小組成巖站到地毯上跟另一組互相“石頭剪刀布”PK,輸了的一方要對折地毯,在站上去,以此下去,哪個小組已經無法站下或者堅持的時間最短就算挑戰失敗。這樣的游戲對于小組之間的默契、協作精神要求很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動作的協調性,也可以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
四、體育教學中有助于調節考前壓力
眾所周知,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因此學生對于是充滿渴望的。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設計符合小孩子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的學習方式的設計,即一些適合小孩子的比賽活動,從而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在體育課中,可以進行創新小比賽,在各種各樣的小比賽前,學生的賽前壓力不斷得到釋放,開始享受比賽過程中同學之間競爭、合作、鼓勵等情感,輕松面對每一次比賽的結果,開始過程結果并重,并且在小獎勵的輔助下,不斷培養小學生不服輸的心智,有助于增強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考試心理素質。在這樣的比賽訓練下,小學生不再只重視考試成績,而是更加注重學習過程中與同學們合作探究、溝通交流、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不斷地培養學習興趣,從而調節各類考試前的壓力。
結束語
總之,小學體育教學以學生體育鍛煉和體質健康提升為原則,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為了促進孩子們的體質健康,營造快樂、活潑、充滿自由的體育課堂和學習環境,小學體育課堂從課堂組織、拓展訓練、比賽活動、心理素質訓練以及體育大課間入手進行優化,呈現一副自由、趣味和積極向上的陽光氛圍,進一步優化小學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黃藍波. 用“趣味”點亮小學體育課堂練習[J]. 新教師,2021,(08):85-86.
[2]楊玉蘭. 小學體育課堂競賽教學法優勢分析[J]. 考試周刊,2020,(94):129-130.
[3]徐紅衛. 創新小學體育教學方法 ?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J]. 新課程(小學),2018,(09):166.
[4]陶娟. 小學體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田徑,2021,(12):66-68.
[5]柏景. 小學體育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 新課程,2021,(46):221.
232250078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