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
閱讀是人們重要的活動之一,它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讓人身心愉悅,每一個有時代感、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重視學生的閱讀。但是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課文具有一種絕對的、獨一無二的意義,學生被動地、封閉地去閱讀與欣賞,同時教師把從一大堆教學參考書中看到的對課文的理解、分析滔滔不絕地強灌給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閱讀教學似乎一直在追求著一條“捷徑”:那就是怎樣花費更少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更多知識,怎樣用更接近標準答案的回答贏得考分。由此弊端便是,本應充滿人性之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閱讀,卻演變為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的訓練。更令人擔心的是,這樣的閱讀教學也逐步滲透到了小學課堂中,小學生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很多人到了中學沒有老師的講解都不會自己閱讀。
21世紀是個充滿競爭的時代,需要一大批有獨特思維的人才,而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下,只能培養出千篇一律的人,他們不能面對激烈的競爭,小而言之,毀了個人的前途,大而言之關系到民族的存亡。如何培養獨立的閱讀能力,從而適應時代的要求,就成了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一個緊迫問題了。以下我就小學閱讀教學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很多教師在閱讀課上喜歡喋喋不休地講述課文作者和背景,不厭其煩地分析課文,教師的講解完全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或把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作為誘餌,所謂“帶著問題去閱讀”。讓學生統一到教參的標準答案之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一節課學生沒多少時間真正閱讀。其實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用心讀課文,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會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覺,于是才能積極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自由地個性化閱讀,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
(二)提倡“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聯系閱讀教學,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閱讀、交流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提供給學生主動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相信學生在學習性閱讀中應該進行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閱讀創造,就其結構,包括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就其過程,包括理解中的創造和運用中的創造;就其層次,包括原創和仿造;就其核心,包括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在形成良好閱讀習慣上,要讓學生養成閱讀行為定勢;但在訓練創造性思維和想象時,卻要突破閱讀思維定勢,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探究。在閱讀探究中如果小學生能有一點獨特體驗,哪怕是膚淺的,但確實是自己在讀中悟到的見解,都應熱情鼓勵。
(三)培養學生熟練掌握閱讀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要求學生“學會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體包括“精讀、略讀、瀏覽”三類。我以為“瀏覽”是快讀的一種常用方法,其含義狹窄,沒有“快讀”的內涵豐富,且為“略讀”所采用,它與精讀、略讀不相稱還是換成覆蓋面更大的“快讀”概念更好。“新概念閱讀”包括閱讀原理和閱讀技法兩個層次。從古今中外閱讀技法看,完整的閱讀技法系統就是精讀、略讀、快讀三大法:精讀法,用朗讀方式,要求每分鐘讀250字以下,理解和記憶率達80%以上;略讀法,用默讀方式,要求每分鐘讀250~500字,理解和記憶率在80%左右;快讀法,用視讀方式,要求每分鐘讀500字以上,理解率和記憶率分別是70%、60%。這是著眼閱讀的時間和效率來區分的,是依據閱讀能力的發展程序來排位的。精讀是略讀、快讀的基礎。小學閱讀教學應以精讀訓練為主,但應降低要求,降低難度。略讀、快讀是精讀的重要補充,是閱讀廣度和速度上的發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精讀、略讀、快讀是綜合運用的。
(四)鼓勵課外閱讀
在抓好課內閱讀的同時,也要大力開展課外閱讀,使“小閱讀教育”向“大閱讀教育”方向發展。當然搞好課堂閱讀教學。然而過分地依賴課內閱讀,把培養閱讀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課本閱讀上,那是閱讀教學的一個誤區。閱讀資源和閱讀實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必須在搞好課堂閱讀教學的同時,加強和加快閱讀活動課程和閱讀環境課程的開發。所謂“大閱讀教育”,從閱讀對象來說,提倡讀紙本書、電子書、無字書三大類;從閱讀內容來說,不但要選擇真、善、美的讀物,而且要博覽新、活、寬的讀物。閱讀的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必得靠課外閱讀活動才能實現;閱讀最重要的是課外和校外閱讀永遠是小學生課外生活的快樂選擇。
(五)教師做好引路人
對于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我們倡導多讀少講,但并不是提倡一點不講,只是讓學生機械地、重復去讀,不關注讀的層次和深度,不關注讀的意義和進步,這樣的閱讀教學是徒勞無益的。引導和指導學生閱讀,是教師必須做的事情,而且是必做的事情,因為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應當帶領學生走向文本,讓學生能有層次地去讀,循序漸進地去讀從讀通到讀懂,從讀懂到生情,把每一次閱讀的嘗試都當做一次閱讀能力提升的契機,語言語感發展的經歷。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怎樣做好引導和指導,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明確課文的哪些詞語、句子、段落是課文的重點。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引導作用。
總之,只要我們不斷開拓創新,做到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引導性兼顧,課內和課外閱讀結合,相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將會結出累累碩果。
142650118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