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行
(湘潭大學藝術學院,湖南湘潭 411105)
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價值理念普遍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及網絡因素的影響,可能會產生積極思想,也可能會產生消極思想,對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注意加強思想引導,避免其誤入歧途,防止消極思想的產生[1]。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們應該用“三全育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概念正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對中國進入新時代具有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通常情況下,在為學生講解紅色文化時,一般認為其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奮斗過程中所形成的、積極向上的理念,體現出道德情感、價值取向方面的優秀品質。其中,革命斗爭時期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剛剛開始的時候,在紅色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出共產黨革命斗爭靈魂,同時,紅色文化也是我國人民斗爭的精神結晶。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比較多,包括紅色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紅色故事、紅色音樂、紅色舞蹈、紅色藝術等。在紅色文化中,對于紅色精神,可總結為堅定崇高的理想、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堅貞的民族氣節;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堅持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的精神。上述精神都體現出紅色文化中的紅色基因,在高校黨建工作中,需將其作為黨建工作的核心思想,為青年思想培養和發展提供力量[2]。
現如今,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學習基地、紅色遺址及紅色風景名勝地區,在學習紅色文化時,需將其納入歷史革命階段進行重點思考。通過對紅色文化的精神傳承要求進行分析可見,其不會受到時間因素的限制,新時期,需傳承紅色文化,并促進其持續發展,在黨和人民的革命奮斗時期、發展建設時期存在紅色文化,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及人民的不斷探索,逐漸凝聚出新型精神文化,客觀存在于改革發展的整個時期,在未來時代發展中還需不斷創新,不僅可影響前人,同時也可對后人產生激勵作用。由此,我們將紅色文化納入高校黨建育人時,必須重點考慮紅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特性,對以往的紅色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對當今時代的紅色精神進行宣傳推廣,為學生講解身邊的紅色故事,講活當代紅色精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紅色文化及紅色精神,真正掌握寶貴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
通過應用三個“要”,能夠對紅色文化作出生動形象的描述。在紅色文化中,核心點在于崇高的理想信念、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高尚的品德素養等,在促進青年學生思想進步發展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紅色文化中的烈士形象、英雄事跡,均可作為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典范。對此,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須積極融入紅色文化。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將德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以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與人才培養成果之間密切相關,根據“三全育人”工作模式要求,應堅持“以德樹人”的任務和目標。“以德樹人”中,首先需強化德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不僅確定了德育工作的重要路徑,同時還明確提出三個“要”:要求高校學生能夠樹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的崇高理想,培養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鼓勵其珍惜青春,將自己的遠大理想付諸行動,努力學習[3]。對于三個“要”,可以紅色文化作出描述,在紅色文化中,核心內容在于崇高的理想信念、強烈的愛國主義、崇高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敦促年輕學生繼續前進的根源。在高效學生德育工作中,可為學生介紹英雄人物形象以偉大事跡,由此可見,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至關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我國革命根據地,強調要珍惜革命前輩的珍貴記憶,在國家發展中,必須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的核心內容為紅色精神,而紅色精神也體現出紅色基因。在黨育人工作中,紅色基因可作為精神源泉,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精神根源。必須繼承紅色基因,堅持紅色文化的領導,鼓勵學生學習紅色精神,從靈魂深處塑造自己,根植紅色基因,充分展現出基因傳承的作用,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樹立道德教育的基石,能夠有效實現“以德育人”的德育工作目標。另外,紅色基因也是我國革命先祖在為國家戰斗的精神沉淀,它與新時期樹立道德,培養祖國的可靠建設者和繼承者的工作目標是一致的。紅色基因的遺傳本質總是提醒我們,新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以紅色文化作為指導,只有繼承紅色文化,才能夠勇往直前,開拓創新,只有努力延續我國民族的寶貴基因,我們才能將黨建育人工作付諸實踐。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和社會建設年代共同創造的蘊含豐富革命精神和厚重歷史內涵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部分,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的必要內容。根據“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機制,要求在高校黨建育人工作中,必須順應新時期我國教育發展形勢,在人才培養方面,需從“單一”轉變為“綜合”,促進育人體系立體化發展。在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必須融入紅色文化,在“三全育人”模式的基礎上,豐富科學化內涵,與紅色文化進行有效結合,進而積極探索思政工作新途徑,保證以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充分展現出紅色文化的優勢,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4]。
(1)在“三全育人”模式中,全員育人是十分重要的內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應鼓勵校內外所有人員積極參與德育工作,教育不僅是高校和教師的工作任務,同時也是全社會以及家庭的重要責任,因此,要求社會、家庭均能夠樹立育人的思想觀念,并積極參與德育工作中。高校在開展思政工作時,必須積極融入紅色文化,思政課教師、高校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各學科導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意識,積極學習并堅信馬克思主義,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將紅色文化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成為紅色育人專家,促進紅色文化素養的提升,在學校育人隊伍中做表率。
“三全育人”理念明確提出,育人不僅是教師所需承擔的責任,學校專職行政事務領導干部、學生后勤保障服務人員以及對學校有貢獻的教學人員,都應積極參與育人工作[5]。在紅色育人工作中,均是思政隊伍的重要成員,在實際工作中可充分發揮先鋒帶頭作用,帶動周邊的教職工人員積極參與育人工作,促進育人水平的提升,弘揚紅色文化以及紅色精神,努力承擔育人的重大責任,將紅色育人整合至日常業務中,在高校中形成充滿正能量的育人環境。
另外,還需不斷提升育人教育水平,高度重視學生干部德育工作。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方式有一定區別,在大學教育中,學生需參加課堂教學活動,學習文化知識,課下學生們還會花很多時間和室友、朋友、學長和學生,以及社區組織在一起,通過積極參與各種教育活動形式,提高自我學習能力[6]。在將紅色文化融入黨建育人工作時,應重視對學生干部的教育,積極創建“青馬工程”“青年講壇”及“黨員進宿舍”等交流平臺,創建紅色文化育人通道,使得學生能夠受到紅色文化的影響,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鼓勵周邊的同學共同進步和成長。同伴指導方式與教師教育有一定區別,學生之間溝通更加順暢,在同伴引領下對于紅色文化和精神的認可度及接受度比較高,有利于紅色精神的傳播,讓思政教育容易進入學生,使思政教育得到更好的實施。
(2)根據全程育人要求,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必須打破傳統教育工作中的時間限制因素,同時還應轉變傳統的大學教育思想認識,在學生進入大學后,在其整個大學生涯中,均貫徹落實高等教育。另外,還應積極打破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各個育人體系之間的時間障礙,將育人工作貫穿于大學教育的不同階段。教師在利用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首先需對學生的成長規律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綜合考慮大學四年學習中,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常見問題等因素,找出紅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資源,據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對于剛入學的大學生,可為其介紹紅色文化中革命者對于共產主義的終身追求、對于人民福祉的不懈奮斗精神,幫助其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明確自己在大學階段學習的目標,同時還需向學生介紹嚴于律己、勤學奮斗的精神,幫助其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調整學習模式。
在大學生涯中,大二和大三是生活、學習的重要積累期,同時也是大學階段學習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會遇到各類復雜問題,對此,教師應重點關注幾個方面的問題,比如學生思想意識不堅定、學習倦怠、情緒困擾自身發展、品質毅力鍛煉、面對職業生涯的疑惑感等。面對這類問題,在思政育人工作中,應為學生積極宣傳紅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典型事例等,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素質教育、價值觀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等,逐步充實自己,為順利畢業以及未來的生活奠定基礎[8]。大四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成熟期,在思政育人工作中,不僅需繼續鞏固學生的思想品德,同時還應繼續做好問題學生的教育, 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愛崗敬業的職業教育,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奉獻教育和責任教育,以保證學生可以順利進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