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振桐
(大慶師范學院教務處,黑龍江大慶 163000)
在教學體系之下,課程占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課程的有序展開,教學的有效進行,關系到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正因為如此,從各個角度分別展開的課程達成性評價層出不窮??傮w而言,不管是哪一類的課程達成性評價,其目標都在于瞄準課程展開本身的一系列過程,來對其效果進行考察,發現與預期規劃不同的細節,并且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以其實現對于課程教學工作的完善[1]。而基于學習成果出發的課程達成性評價,是遵循了當前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的必然表現,更加順應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而想要建立起有效的、基于學習成果的課程達成性評價體系,還必須從微觀層面著手,才能發現存在于學習成果和課程目標達成二者之間的聯系,才能確立起有效的評價體系。
鑒于不同課程在教學展開過程中呈現出的諸多差異,該文僅從評價體系的思想層面展開論述,并不涉及具體的指標和考核方案。實際工作中想要對相關思想進行有效落實,還必須從不同的課程以及學科特征出發,深入考查學生應當具有的能力,以及課程展開過程中所需要采取的諸多形態。諸如實驗、實習,甚至項目設計等細節,都會成為影響對應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不同課程而言,其達成性評價體系必然也會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課程達成性評價的提法由來已久,一直以來,課程都作為教學控制的首要因素對待,因此對應的評價體系也層出不窮。課程達成性評價,也會被稱作為課程達成度評價,本質是對于課程實施效果的一種綜合性評價,是將課程的實施效果,與課程的規劃設計進行對比而獲取到一種量化結果的評測方式。而這個總體的評測結果,則可以作為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展開持續性的改進依據。
對于課程達成性的評價工作,在早期更多是考察教師工作的完成水平以及完成程度。這種評價方式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將課程設計本身認定為一個可行的標準,以課程的設計和相關規劃作為準繩,來對具體的實施情況進行考察和評價。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控制體系,此種評價方式無可厚非,但是前提是,課程本身的設計和規劃,堪為標準。如果課程設計本身出現偏差,那么對應的課程達成性評價也必然會走偏,最終無法達到發現課程實施過程中不足,切實推進課程體系向前發展和完善的最終目標。
隨著教育思想的不斷成熟和進步,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開始逐步突出,并且成為教育領域中的主流,這同樣也是幫助教育事業發現自身價值的重要依據。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之下,對課程達成性的評價準繩,開始從原有的課程規劃設計,轉移到學生這個群體之上,學生本位制在教學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日漸增多[2]。在比較傳統的教學效果定量評估體系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更多圍繞考試結果而展開。也就是通過學生的期末成績來實現對于課程達成性的評價,并且以此作為基礎展開向外的延展,具體而言,包括通過學生、督導組專家、專業教師的評教等的諸多主要形式,并且輔助以必要的周邊指標。這種評價方式在短期內,確實推動了課程系統的發展,但是其展開是依據學科的知識體系設計教學活動,屬于正向設計和實施的過程,因此評價結果也只能反映學生對于學科體系中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情況,并不能落實為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當前教學系統之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日漸深入,各個教學層級都開始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對應的教學形態也開始多樣化,除了課堂授課以外,各類實驗以及項目教學法也都紛紛涌入教學體系中,這時如果仍然單純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課程達成性評價的重點內容,無疑無法覆蓋到課程實施的每一個角落,對應的評價體系也必然會有失偏頗。
當前教育體系之中,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理念逐漸推廣應用,對應的基于學習成果的課程達成性評價,也開始成為評價領域中的必然。對于學生而言,學習的成果不僅在于能夠記憶和掌握必要的知識點,還在于能夠將眾多的知識點融合成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有效實現同化。與之對應的課程達成性評價,也必須做出對應的調整,單純圍繞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展開的評價體系,在當前的教育理念指導之下,已經不再適用。
基于學習成果的課程達成性評價體系建立,首先要明確一個重要的主旨方向,就是學習成果。對于學生而言,學習的成果,只能是綜合能力的提升。從這個角度看,既往的,圍繞課程實施過程而展開的相應評價體系必然過于單薄,不再適用,因為其并無法實現面向于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全面考核和評估。因此有必要構建起更為完善的課程達成性評價體系,以更全面的方式來對課程實施情況展開評估和衡量。
原有的圍繞學生成績而展開的課程評估方案,雖然不能作為實現課程達成性的唯一依據,但是仍然不能放棄,應當引入到當前體系之中加以保留,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展開必要的完善。除此以外,來自學生的評價,同樣是不能放棄的重要方面。雖然評師調查一直都在校園環境中得以保持,但是想要其在新時期內成為評價課程達成性的一個重要支持力量,還需要對其進行必要深化[3]。最后,學習和教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會成為影響學生綜合能力打造的重要因素,現階段為了更好地實現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很多課程都在課程講授之外安排了諸多實踐課程,其中實驗、實習以及項目教學等諸多教學方法屢見不鮮。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之下,如果單純將學生的考試成績列為課程達成性評價體系支持材料,而忽視了諸如實驗、項目等諸多方面的日常成績,則必然會造成評價材料的不完整,對應的評價結果也會出現偏差。針對此種情況,在展開基于學習成果的課程達成性評價體系建設的時候,還必須注重基于全教學過程的綜合評價。以下分別就這3 個主要方面,結合實際的教學特征展開分析。
這一方面的課程達成性評價體系建設,仍然要依賴于學生在該課程上的各類考核材料,其中包括期中期末,以及日常測試結果等。
已有的評估方式,多采用課程考核成績分析法和評分表分析法計算,這是一種將學生對于課程參與的滿意度納入原始數據范疇的評價方式,而最終的評價指數,則是將這一源自學生的滿意度與其成績相綜合而得到的。這一評價方案的思路,是讓這兩個方面的數據形成一種相互修正的作用。也就是說,對于同一個學生而言,假設他對于一門課程的成績,與其在課程中的考試成績保持密切關系,并且從一個側面反映教學質量。但是實際工作中,會發現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同樣會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形成批判思想,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常常會對這一門課程保持負面評價,但是這一評價并不一定是針對教師以及教學質量的,而是單純針對課程本身的,他們對于教師的印象常常與此無關。因此將這兩類數據進行綜合平均,并無法得到客觀的評價結果。
想要通過學生成績來實現對于課程達成性的有效評價,最好的方案,是將試卷的內容按照考核的知識點進行分類,不同知識點列為一類,而后對不同知識點進行加權平均處理,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保證考核的基數一致。具體而言,首先需要確定試卷中所考核的各個知識點的屬性和歸類,并且進行統計,賦以對應的權重。在賦權的過程中,特別應當注意不同的題型之間的差異,例如,單選題的權重,就會比綜合題的權重低,這是因為綜合題更能夠考查學生對于多個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在確定了這些基本數據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對學生對于這一個階段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展開統計,具體而言,就是考察承載著不同知識點的題目的作答正確比例。在這一個階段,考慮到數據源于每一個學生個體,因此必然會面對較大的數據樣本,因此可以考慮抽樣調查,但是應當確保樣本容量,以及樣本本身的隨機性必須能夠得到保證。除此以外,還可以考慮將不同的題型進行區分對待,尤其是對于某些科目而言,單選題容量較大,承擔了知識點考察的一個相對而言比較大的份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適當擴大樣本數據,利用答題卡獲取到更多數據信息,實現更大樣本研究。而對于綜合題而言,因為其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并且多需要學生對諸多知識點加以綜合利用,因此是學生知識同化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考查點。但是綜合題必須通過答題過程進行深入考察,分離出學生在不同的知識點應用方面的表現,因此相對而言,教師要承擔更大的工作量,因此在原始數據的采集方面,應當適當放松要求??梢酝ㄟ^隨機抽樣或者針對一個或者多個班或者組的方式來進行數據獲取和分析,進一步確定出對應的課程達成性評價數據。
相對于第一個方面而言,問卷的結果在可靠性和客觀性方面都會有所不足,但是這并不能成為將其棄之不用的理由,因為當樣本充足的時候,仍然有很大的機會,通過問卷的形式獲取到來源于學生的真實評價[4]。但同時也應當注意,同上一點一樣,傳統的評師問卷在當前階段存在諸多不適用的問題,因此想要通過調查問卷來實現有效的課程達成性評價體系建設,首先需要對問卷進行重新設計。既往的調查問卷,更多圍繞教學過程中的相關操作,以及學生對于教學過程和教師的直觀感覺進行設計。此類調查問卷不足以實現對于課程達成性的有效評價,但是這些內容卻是最直觀的首選。
想要讓調查問卷成為評價課程達成性的有效數據來源,還必須深入到教學體系內部,去詢問學生是否實現了對于對應知識點的掌握。這與成績統計不同,只需要學生回憶對應的知識點學習狀態即可。例如,對于某一個科目,某一個知識點,學生是否還能記得知識點的主要內容,以及是否能記得當時教師的講授內容即可。對于大部分的教學細節不用進行回憶,并且大部分學生也不會記得當時的課堂情況,這些都是正常的調查結果。對于回憶結果進行評分,而后發現評分結果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就會很容易發現存在于課程達成方面的問題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參與調查。實際調查時可以讓教師指定若干確實精心設計的知識點以及相關環節參與調查,并且以隨機或者重點選取的方式確定其他知識點一同參與調查,幫助確定出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的實施效果等細節問題,最終實現對于課程達成度的評價。
學生能力的提升,是通過整個學習過程來實現的,因此想要實現更為全面而客觀的課程達成性評價,也不能單純依靠學生成績和基于主觀的調查問卷,還應當從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出發進行考證,獲取更為全面的支持性資料。
基于全面學習過程的評價,就是要注重除了測試和學生主觀反饋以外的諸多教學環節,其中包括實驗、實習及項目教學,甚至包括校園內的諸多與學科相關的社群活動等[5]。從這些環節出發,對課程達成性進行評價,從而獲取綜合全面的信息。對于理工科學生而言,項目教學法相對而言比較常見,一個設計良好的項目可以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并且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實際的應用環境聯系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多個知識點的有效融合。對于項目教學法而言,項目設置得是否合理,就成為決定課程達成效果的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因此對應的評價,也應當深入到學科內部,深入到教學項目內部,對教學項目的各個細節展開調查并且接受反饋。
對于這一方面,仍然以項目教學法為例進行簡要討論。同樣需要從兩個方面展開評價,即學生在項目展開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學生對于項目的直觀感受反饋。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可以通過項目的日常記錄及作業體現出來。雖然這些數據可能并不全面,但是作為有效的反饋,仍然應當列入課程達成性評價體系的原始資料范疇中來。而對于學生反饋,則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其中包括必要的問卷反饋,以及通過一些信息化的渠道來查看學生對于項目進展程度的討論等。實際上,無論是這兩個渠道中的哪一個,都必然需要信息技術的參與[6]。問卷反饋在這一個環節,應當做成比較小的即時問答,由負責教學的專門賬號發布出去,并且設定對應的獎勵,從而鼓勵學生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或者類似于評價等信息。
課程達成性評價體系的建立,要求我們從細節著手,才能確定出合理的,能夠反映課程達成性實際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也才能切實實現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的課程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