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仙梅
(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合肥 230000)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1]。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3]。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4]。
自2014年上海市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率先開展試點工作至今,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我國的高等教育啟動并踐行著一次史無前例的重大改革,“立德樹人” 也成了每一名教師都應當積極鉆研的方向和努力實現的目標。
1.2.1 信息時代帶來的利弊
空前的科技進步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極大豐富,又衍生出了大量不利于社會全面進步和人才全面發展的干擾因素。一方面,信息互通與資源共享有力地推動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在和平友愛、互利共贏的前提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將不斷攀升,全球意識也將不斷增強,人類將步入一個史無前例的昌盛時代。但另一方面,生活的極大便捷也會滋生出懶惰、封閉甚至腐化,當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知識與信息變得唾手可得時,危險也就近在咫尺。因此,在這樣一個媒體多元化、社會思潮、知識體系以及信息渠道多樣化的時代,如何引領涉世未深的學生們堅定信仰、趨利避害,充分利用時代優勢去成長成才,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和重大挑戰。
1.2.2 日語教育的特殊性
首先,中國與日本之間經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決定了日語區別于其他任何一門課程,有著其獨一無二的特殊性。從公元600年日本派出遣隋使來中國學習,到1894年開始先后發動三次侵華戰爭;從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12年日本挑起釣魚島爭端;從2018年安倍晉三訪華破冰,到2020年幫扶抗疫。中日關系歷經起伏,一方面,遺留了諸多問題甚至傷痛,另一方面,在語言、文化、社會生活等層面也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都是與日語教育息息相關的重大事實。其次,日語作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語種,涉及的學生數量也是除英語之外最多的。比如合肥工業大學的日語課程就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入學考試語種為日語的第一外語和入校后從零開始學習的第二外語。兩種課程都涉及全校本、碩、博三個階段的學生。并且,隨著小語種教學在中小學階段的推廣,未來將日語作為輔助技能學習的學生和群體會越來越多。此外,自主選擇日語的學生大多存在以下傾向:認可中文和日語、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密切關系;對日語和日本文化抱有好感、認同乃至狂熱;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外國文化好奇心更重、同理心更強、認同度更高;對母國文化知之甚少,以至盲目自卑。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在提供空前便利的同時,也進一步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辨別良莠、趨利避害的能力。基于中日之間密切關聯的歷史文化背景、日語教育的現狀、前景以及大多數學生非此即彼的稚嫩世界觀、價值觀,作為日語教育工作者,對于兩國的歷史與現狀既不可避而不談,更不能胡說八道。應當率先辨明是非、堅定信仰,利用自身課堂的影響力,引導并督促學生正視歷史、厘清因果始末、鞏固自信,從而為國之建設培養真正的有用之才。
外語的主要功能是對外傳播,因此外語課堂是進行思政教育最合適的土壤之一[5]。同時,外語也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支柱,其教師和學生都承擔著繼承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使命[6]。而在眾多外語當中,日語又因其國別的特殊性,開展“課程思政”既是當務之急,又具備著獨特優勢。首先,中日兩國在文化層面保留了很多相同的意象與相通的特質,日語文字更是直接取材于中文而生的,相較于其他語種,思政融入點與映射點更多,這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先天有利條件和重要保障。其次,決定開始學習日語的學生,絕大多數懷揣著對日語和日本文化的興趣與懵懂,這既是學生們拓寬世界觀的起步階段,也是教師進行價值塑造的關鍵時期。再次,相比于其他二外語種,歷來日語的學習人數更多,涉及面更廣,更加具備將思政效果與思政意義最大化的優勢。最后,日語雖然是小語種,但其本質是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外語,教學規模與成熟體系都是其他語種無法匹敵的,學習資源更豐富,學習渠道更多樣,更容易讓學生取得成效并保持興趣,有效開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更高。綜上可知,在高校零起點《二外日語》課程中開展并推進“課程思政”,理論上是十分可行的。
下文將以《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上冊》第1~12 課(即合肥工業大學零起點二外日語第一學期)的內容為例,以幫助學生建立鞏固“四個自信”,樹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樹人目標,從語言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切入,給出具體的思政融入案例。
例如,在教授五十音圖的入門階段,著重介紹平假名、片假名以及日語漢字均來源于中文,補充梳理自遣隋使、遣唐使以來,日本長期向中國學習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文化文學產物,用史實向學生證明:是精深悠久的中國文明成就了日語并且持續滋養著日本的諸多方面,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惠及友鄰、“文明”“友善”的博大胸懷與優良傳統。
又如,在講解第7 課與第8 課的過程中,對課文標題中的咖啡與書信這兩個特殊意象做出延伸并指明:現代日本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實質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后分別對中國和美國極大依附的結果。引導學生認清日本文化以及日本外交的依附本質,對比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加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再如,第12 課應用課文的主題是茶和酒,這兩種飲品本身以及技術、工藝的源頭皆在中國。通過擺事實、比深淺,向學生闡明:雖然現代日本文化在融合與輸出上是頗有成效并且值得學習與借鑒的,但究其文化本質,依然是缺乏獨立性與原創性的,諸如儒學、佛教、漢字、水稻、蠶業等數不勝數的重要成果,都是從中國引進或借鑒的產物。
如上,在語言文字的對比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7]。
例如:教材第1 課出現了「日中商事」這個專有名詞;第9 課出現了天安門和萬里長城的日文表達;第1~12 課涉及了諸如北京、上海等中國地名。教師在遇到關乎立場的表達時應向學生強調: 作為外語學習與應用者,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擁有敏銳的政治意識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日中商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多數場合可以直接原封不動地使用;但是日本人說出的「日中友好」,中國人必須表達成“中日友好”;中國的城市和景點雖然有著對應的日文書寫與發音,但是中國人自己完全可以、甚至應當在交往過程中,首先展示這些城市和景點的中文發音。建立并加強“政治意識”,是外語人必備的覺悟,也是外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重中之重。
此外,從第1 課開始,陸續出現了日本人的姓氏,除了教授發音與書寫之外,將其獨特的田園風趣作為切入點,補充介紹日本現今1.25 億人口比14 萬姓氏的戶籍亂象,梳理明治維新前后,日本姓氏從權貴獨享到平民權益的歷史變革,結合當下日本民主選舉外殼下的世襲政治、右傾政治等,揭示日本雖然廢除了身份制度,但封建殘余仍舊根深蒂固的現狀。對比我國人民當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幫助學生建立“制度自信”,踐行“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如,第1 課涉及到東京以及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第6 課提到了廣島。對于這些被歷史賦予了特殊意義的內容,日語教師既不能避而不談,更不能胡說八道。應當結合文獻史料等,帶領學生正視歷史,堅決反對日本的右傾政治,對諸如國之將相集體參拜靖國神社、掩蓋美化侵略戰爭之類的反人類反和平行為絕不妥協。因為人類已然成了一個巨大的命運共同體,為實現全球“和諧”、國家“富強”、百姓安康,每一個民族都必須做到以史為鑒、“文明”“友善”。
例如,教材第3 課開始出現數字與貨幣的日文表達,以此為切入點,揭開從20 世紀80年代開始的泡沫經濟過后,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公共債務龐大、貧富懸殊巨大等真實現狀,排除學生對日本的盲目向往,引導學生對日本經濟以及其他各個方面做到理性認知、擇善借鑒。在此基礎之上,對比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經濟成效以及本年度“脫貧攻堅”戰役的勝利在望,幫助學生鞏固“道路自信”,更加深入地理解并且有效地助力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例如,教材第5、6、7 課的應用課文涉及了企業內部上下級之間的對話,在講解過程中,補充日本企業以及其他各個領域下屬對上級、晚輩對前輩的言辭禁忌與行事禮節,在認可日本人文明敬上的同時,明確指出日本社會論資排輩的森嚴等級制度。結合大學生年齡特征,進一步介紹在日本,大學畢業生一方面逐漸邁入適婚年齡,經濟負擔沉重,另一方面卻是能力再強也無法取得急需的薪酬與尊重。再加上日本已經持續40年處在經濟低迷期,現代日本社會出現了一連串諸如結婚難、少子化、自殺率高、惡性傷人事件等嚴重的問題。
又如,在第10 課講解紅葉相關的內容時,補充介紹在賞櫻、賞楓時節日本的自殺事件更頻繁,甚至,在日本有很多網紅自殺勝地,如青木原樹海和京都清水寺等,歷數各種自殺原因,幫助學生了解日本社會問題,感受日本民族的無常觀,排除盲目向往,鞏固自信,鞏固核心價值觀。
再如,第11 課內容涉及日本的結婚典禮,對此補充介紹神前式、佛前式、教堂式等婚禮形式,在承認日本重人權、多元化的前提下,揭示日本民族信仰的雜亂現狀,補充介紹相關論述與書籍,指出甚至日本學者都批判自己的民族沒有宗教、沒有信仰。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迎來了新局面與新挑戰,這是推進國家建設的需要,也是全球化信息時代的考驗。日本確實擁有很多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優點,加上中日兩國自古淵源歷久、密切相關,使得日語課程和日本文化在中國廣受歡迎。也正因如此,針對喜歡日語和日本文化、思想卻又尚不成熟的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引導其在充分了解、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堅定信仰、鞏固自信、趨利避害,成了日語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所幸的是,日語課程中可以明確的思政元素遠不止上文的有限羅列,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日語是擁有最多思政優勢的一門外語。因此,在日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尤為必要的,又是相對可行的,應當迅速推廣開來。
以上淺薄論述,僅就當前形勢與課堂思政案例做出了歸納與設計,以期拋磚引玉,結合課前導入與課后規劃,為今后的日語“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鋪陳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