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貞娟
(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發文《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實施辦法》中指出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旨在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推進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1]。
師范類專業包括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3 個組成部分,其中《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分為三級,一級指標是國家對學前教育專業辦學的基本要求, 二級指標是國家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合格要求,三級指標是國家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卓越要求。所有指標要求均參考國家教育法規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專業教學相關標準及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制定,是現階段高校進行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南針和方向盤。
從具體指標來看,一級指標包括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四大類;二級指標從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師資隊伍、支持條件、質量保障、學生發展八大類提出具體要求;三級指標繼續關注二級指標的八方面,在質量水平上提出更高要求。
經對《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進行具體分析,筆者認為師范專業認證對現階段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以下要求。
高校人才培養各環節均為人才輸出服務,旨在為社會各級各類幼教機構培養合格的幼兒教師和卓越人才。師范專業認證要求高校人才培養遵循“反向設計、正向施工”的原則,關注人才輸出與人才培養各環節的內在聯系。師范專業認證的實施旨在推動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升,畢業生就業是最終的檢驗標準[2]。這就要求人才培養的過程要時刻以畢業生的素質培養、就業能力為最終目標,課程設置要與人才培養的基本內涵一一對應,通過課程教學與考核評價學生的達成水平。
《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二級指標中明確指出高校要“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要求高校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采取適當形式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幼兒園的一線行業工作人員引入高校教學過程,教育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為專業發展和課程建設提供方向指導,幼兒園一線教學人員用自身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彌補學生在實踐經驗上的不足,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幼兒園三者共同促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師范專業認證關注學生最終學到了什么、在實踐中應用的程度如何,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設計時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個性化需求,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學習需求和學習進度安排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
高校人才培養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法律法規指導下,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系統的課程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進行人才培養實施的過程。按照目前我國大學職能的劃分,可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三類,每類大學培養重點不同。按照以上劃分結果,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兼具教學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的特點,以培養能在行業一線從事創新性、實踐性具體工作的合格本科生為總體培養目標。
學前教育專業是商學院的特色專業之一,也是云南省特色專業、云南省一流專業建設單位。筆者作為本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一名教師,對現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系統梳理,總結出以下幾點基本做法。
2.1.1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準確,符合國家標準和地方實際
經廣泛調研與深入思考,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將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為“立足云南省,面向全國,適應新時代學前教育發展需求,培養熱愛兒童和學前教育事業,具有健全的人格、較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扎實的學前教育理論素養和保教實踐技能,能在學前教育機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合格教師;也為學生繼續深造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鼓勵其提升學歷。”圍繞《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與行業一線的實際需求,將畢業要求細化為師德規范、教育情懷、保教知識、保教能力、班級管理、綜合育人、學會反思、溝通合作8 個方面。
2.1.2 人才培養過程規范,課程體系設置全面
該專業將專業課程體系分為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兩大類,通識類課程按照國家要求進行設置;專業課程包括學科專業課、學科基礎課、學科教學論課程、師范技能課程、師德教育課程、信息素養課程、專業選修課、教育集中實習課程、師范技能綜合實踐課程九小類[3]。所有課程均參考《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設置,學生在4年學習后能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勝任一線幼兒教師的工作。
2.1.3 人才培養實行分級分類,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培養
師范專業認證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產出,提倡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該校學前教育專業開設幼兒園藝體教育方向和0~3 歲早期教育方向,幼兒園藝體教育方向培養學生在幼兒園、幼兒培訓機構從事幼兒藝術類、體育類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0~3歲早期教育方向培養學生在0~3 歲早期教育培訓機構、兒童福利機構、幼兒教育產業工作的能力。學生在第四學期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水平選取專業方向進行拓展,為之后的就業做準備。
2.1.4 人才輸出定向準確,為地方學前教育發展提供合格師資
作為地方高校,該專業本省生源占70%左右,30%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歷年畢業生均進入各級各類幼兒教育機構工作,就業專業對口率達80%以上;從去向地理位置來看,15%左右的畢業生留在昆明就業,85%的學生回到生源地進行就業。回到生源地的學生進入各級各類幼兒教育機構工作,早年畢業的畢業生已陸續成為當地幼兒園的骨干教師和園所負責人,為各自園所的學前教育質量提升做出巨大貢獻。
經畢業生回訪調查結果顯示,各就業單位負責人對該專業畢業生的滿意度達95%以上,認為該專業畢業生專業素養較好,能夠勝任一線教師的工作內容要求。以上調查結果也與該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相吻合。
2.1.5 重視校企合作,結合行業實際進行課程研發與改革
《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二級指標中明確指出高校要“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基本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在這一方面,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也進行了諸多努力與嘗試。從課程體系建設來說,課程設置均圍繞行業一線的實際需求進行設置,對合作園所的負責人進行廣泛調研,每門課程都對應畢業要求的某一項或幾項進行設置,確保學生能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職業能力的訓練; 從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看,該專業邀請合作單位負責人與專業教師共同研討課程教學內容,力圖使課程內容真正符合行業一線實際,學生能夠用得上。
2.1.6 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實踐類課程特色明顯
《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二級指標在第四條“合作與實踐”中明確指出高校要做到“實踐教學體系完整,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4]。”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將學生教育實習時間延長至一學期,幫助學生完整了解幼兒園學期工作的安排與實施。該專業還在第一學年特別開設專業認知實習,旨在幫助大一新生增加對專業的了解,提高專業認同感。每學期期末都會安排集中實踐周活動,圍繞教師口語能力、簡筆畫繪畫、講故事、硬筆書法、兒歌彈唱、教學活動設計等幼兒教師職業核心能力進行實踐強化訓練。
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一些新嘗試,但從畢業生、用人單位等各方面反饋信息來看,仍然面臨一些困境,具體表現為以下4 點。
2.2.1 課程體系特色不明顯,學生個性發揮不顯著
如上文所述,該校學前教育專業設置幼兒園藝體教育方向和0~3 歲早期教育方向,學生在第四學期選取專業方向,為之后的就業做準備。筆者發現受就業形勢的影響,即使自身的藝體能力不突出,學生仍會扎堆選擇幼兒園藝體教育方向課程,早期教育仍未成為學生關注和選擇的方向。熱門的課程人滿為患,教師無力進行精細化、個性化教學;冷門課程門可羅雀,其自身的優勢也無法得到凸顯和發揮。此種情況導致學生的學習中無法充分發揮個性化、特色化的教育,體現了課程體系特色不明顯的短板。
2.2.2 畢業生就業觀念落后,優質就業比例較低
如上文所述,受家庭因素、個人因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85%以上的本省畢業生選擇回生源地進行就業,少部分畢業生進入生源地的公辦幼教機構,多數畢業生在民辦幼教機構、培訓學校工作;省外生源畢業生就業情況與云南省省內學生情況類似,進入公辦幼教機構和事業單位的比例不高。從就業單位類別來看,90%以上畢業生選擇各級各類幼兒園工作,不到10%的畢業生選擇早教機構、幼兒培訓學校工作,畢業生整體就業面非常狹窄。究其原因,與學生的就業觀念落后、受根深蒂固的“鐵飯碗”思想影響有關,學生家庭及本人都更愿意選擇比較安穩的幼兒園作為工作場所,而非更具挑戰性的早教機構和培訓機構。除以上特點之外,本專業畢業生考研率和公務員考取率都較低,也顯示畢業生更多選擇安于現狀、不愿挑戰自我的現狀。
以上情況與師范專業認證中的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注重卓越教師培養的理念相背離,隨著畢業生人數的持續增長和未就業人數的不斷累積,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也日益加劇,對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升造成較大威脅和不利影響。
2.2.3 畢業生職業素質結構不全面,入職后不適應情況比較常見
雖然本專業通過開設與行業實際相對應的課程來進行人才培養,學生在實習期間和就業后仍出現“適應不良”的問題,大多需要至少6 個月的適應和調整。經調查發現,學生在實習期間主要存在心態調整不好、職業技能跟不上的問題,在就業后則存在職業理想與信念受到沖擊、無法承受較大工作壓力的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就業培訓還不夠完善,或僅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良好就業心態的建設和調整工作。同時,由于近年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是熱門專業,大規模學生的涌入使教師團隊和教學設施受到沖擊,無法達成對學生個體學習成果的關注和及時反饋,學生“渾水摸魚”學習的比例有所增加,導致其在實習和就業過程中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2.2.4 畢業生在職業理想與信念、職業技能等方面有所欠缺,需要進一步強化
教師職業是一個需要磨煉的職業,需要從業者堅定信念并不懈努力才能堅持下去。雖然國家不斷頒發文件法規保障教師權利、提高教師待遇,民辦教師待遇仍較差;與社會各行各業相比,教師工作壓力大,薪酬福利待遇卻比不上社會平均標準。以上種種導致畢業生在初入職的一年內會遭遇非常強烈的職業理想與信念沖擊,認為幼兒教師是一個不值得從事的行業,離職率較高或處于混日子、得過且過的狀態。
同時,大多數高校專業教師缺乏行業從業經驗,導致部分課程內容與行業實際脫節,學生需要的知識沒有途徑去學,只能在工作中去補,也對新入職教師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工作壓力,導致畢業生出現不適應、遇到挫折無法很好調整、輕易放棄的現象。
綜上所述,作為一所民辦高校,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顯著的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經思考與分析,認為以上問題的解決可以從師范專業認證的過程中尋找出路。
OBE 原則是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要關注學生最后所獲得的學習成果。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對于一線實際的調研不夠充分,可能存在與一線教學實際脫節、教育理念落后等問題,延長了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后的適應期。如果能夠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前加大對一線單位的調研,圍繞一線單位的人才需求進行培養方案的設計,那么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但可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也會在極大程度上提升就業生的專業滿意度和職業滿意度,增強就業競爭力和成就感,實現學校—畢業生—用人單位的三方共贏。
《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二級指標在第三部分課程與教學中明確指出“課程設置應符合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專業教學相關標準,能夠支撐畢業要求達成”,明確了高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要與幼兒園一線教師職業素養相對應,學生在畢業后能用得上。課程與教學部分同時指出“課程結構體現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合理。各類課程學分比例恰當,教師教育課程達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的學分要求”,此條描述明確了要幫助學生掌握幼兒園各領域教育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要以教師教育類課程為主。反思現階段筆者所在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藝術類課程占比較高、部分教師教育類課程未被重視、幼兒園領域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師教育類課程教學內容界定不合理的問題,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時缺乏某些工作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如教學的評價和反思、兒童觀察與評價、家長溝通與交流等能力不足,畢業生自我效能感差[5]。若能圍繞師范專業認證標準進行優化,可在極大程度上提高畢業生作為新任教師的職業滿意度。
《幼兒教師專業標準》中明確提出幼兒教師要擁有“幼兒發展的知識、幼兒保育和教育的知識、通識性知識”,在專業能力方面則需要具有“環境創設與利用的能力、一日生活組織與保育的能力、游戲活動支持與引導的能力、教育活動計劃與實施的能力、激勵、溝通、評價與反思的能力”。這些知識與能力的獲得離不開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實踐[6]。圍繞以上標準,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需要通過分階段的課程學習與教學實踐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使其轉化成學生的職業素養,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進行熟練運用。
《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二級指標在第四部分合作與實踐中明確提出高校要“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 協同培養機制,基本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上文也曾提出要關注成果導向目標,在培養的過程中將用人單位的影響加入其中。校企合作、校園合作方式多樣,把學生送出去的同時也可以把企業教師、一線教師引進來,一線教師除了可以承擔學生教育實踐的指導以外,還可以承擔某些行業實踐課程(如兒童行為觀察與指導、幼兒園班級管理等)的教學,利用其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和大量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理論結合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綜上所述,師范專業認證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高要求和新挑戰,也指明了發展機遇和方向。高校人才培養既要關注教學過程,也要關注結果;既要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也要夯實專業能力;既要提高理論高度,也要切合一線實際。明確思路,確定重點,逐個突破,才能在人才培養中獲得新突破,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