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楊菊梅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梁紅秀[1]認為,混合式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將網絡化的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優勢整合到一起,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吳爭春[2]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一部分學習時間運用到在線學習正規的教育課程,實現學習時間的自主控制學習地點的自主選擇,這樣即可擺脫傳統教學過程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
縱觀混合式教學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首先,教學場所。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都是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僅包括微課或慕課等教學方式并不能成為完美的混合式教學。與此同時,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關系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配合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學生提供一站式的學習服務;其次,分析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發揮出的作用,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宗旨是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即使采用了軟件和互聯網技術也并非是確定的混合式教學,其關鍵在于思政教學過程中所引入的信息技術是否改變了傳統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如果沒有形成“學生為主,教師主導”的學習模式,也不能被定義為混合式教學[3]。
線上教學模式擺脫了傳統空間和時間所帶來的局限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程度,是混合式教學法重要的突出優勢之一[4]。
在建設線上教學體系過程中可以采用短視頻的教學方法,在展示教學內容時,采用10 分鐘以內的微視頻為學生講述該節課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論知識,在教學環節設計過程中,可以依托超星爾雅和智慧樹等網絡學習平臺構建章節測試、拓展資料,討論發言等教學要素,形成全套的教學環節。在線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學校對行政部門及任課教師共同推進,在技術層面還需要網絡平臺的技術工作者從旁協助,所以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因此在建設線上課程過程中,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共享課程資源或自主錄制課程視頻兩種方式。
例如,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針對“中國近代史綱要”“中國特色理論體系”“思修”“馬原”4 門課建設了相應的慕課作為線上教學資源,向全社會開放,極大程度的豐富了人們網絡學習的便利性。除此之外,依托于慕課教學平臺,上述4 門課程也開展了混合式教學。但根據筆者的調查情況來看,一些高校的教師科研任務較重,并且由于資金缺乏學校的重視程度不足等原因,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網絡平臺上其他院校的優秀課程資源作為在線教學資源。例如,湖南理工學院的思修課程線上教學就采用智慧樹平臺上的共享課程,使教師的工作內容大大降低,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接觸到優秀院校的教學資源。
作為混合式教學開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如何處理好課堂教學與線上課程之間的關系是極其重要的。思政課程是教育大學生立德樹人的重要課程,一方面要向大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的法律和政治常識,同時還承擔著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任。所以教師要足夠了解學生,盡可能與學生之間親切的交流接觸,了解學生的實際想法,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這對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極其重要[5]。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人認為混合教學模式是以網絡教育為主、課堂教學為輔的看法或將線上教學代替傳統課下教學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6]。
重視線下課堂教學并不等于簡單的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完全可以通過線上學習平臺中的幻燈片課件和微視頻等教學資源自主完成學,所以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簡單地加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據改革過程中所總結出的實踐經驗,可以采用研討式和專題化教學兩種方法。其中,專題化教學主要是從拓展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著手來改變教學的方法; 而研討式教學則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當中,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來解決實際出現的一些問題,下面分別進行分析。
首先,專題化教學。將專題化教學應用到混合式教學模式中,主要具備如下優勢:第一,學習的時間保障性更強,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環。在線課堂著力于基礎知識的講授,同時由學生自主的學習并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內容,為教師開展專題化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教師也可以將自身的精力放在深度較高的內容講解和引導方面,有助于形成以教助研和研助教的良性教學模式的形成;第二,在選擇專題過程中,混合教學模式,一方面關注教材中的難點重點,為學生答疑解惑,此外還需要關注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共同的問題是線下和線上教學之間互補,形成閉環教學。專題化的教學主要采用名家講座或大班專題講授兩種方式開展。比如,北京大學的近代史綱要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先后4 次邀請名師來校講座,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
其次,研討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主要是基于線上教學而進行的翻轉式教學。所謂的翻轉式教學主要表現為如下兩方面:第一,教學內容的翻轉。主要體現在避免了線上教學知識點的重復講解,主要圍繞設置重點和難點來,在課堂上進行線下討論;第二,師生的互動方式翻轉。課堂的主體由教師轉變學生,教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則成為課堂知識的探索者。
研討式教學所涉及的主要流程環節圍繞如下[7]:教師首先確定教學的主題,然后在課堂上給學生演示基本的教學內容,學生進行自由探討,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引導。根據學生規模的不同,可以將該類型教學分成大班和小班兩種。大部分的高校在進行研討式教學過程中都是大班研討,也有少部分的小班型,主要集中在個別專業。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種教學方式彼此之間并不矛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上述兩者結合運用。除此之外,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移動學習客戶端的使用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另一重要方法。區別于傳統教學中的點名和選手互動方式采用學習軟件中自帶的投票、彈幕和主題討論等功能降低了學生發言時的壓力感,也提高了課堂教學中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積極熱情的融入課堂中的愉悅氛圍之中,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實踐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能力,是教學中的第二課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部分。根據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場景來看,實踐教學主要分為社會實踐、校內實踐和課內及網絡實踐四大部分。其中較為常見的實踐方式是課內實踐。例如,湖北工業大學的思修課程,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開展的辯論賽以及模擬法庭等實踐環節,這種實踐環節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趣味性有著重要的幫助,也可以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將所學到的相關常識應用在生活當中。
在參加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人員安全和時間經費等多方面的限制,難以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全數參加,從而大大地降低了實踐環節所帶來的教學效果。隨著虛擬仿真技術在思政課程中的不斷普及,一些學者也建議采用該技術構建虛擬的應用場景,使全體學生都能在模擬的環境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廣泛使用的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數據采樣,并進行量化分析,有助于教師多層次全方位的考核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8]。區別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的考察方式,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終結性考核與過程的考核所占的權重大致相當,甚至在學習過程中的考核權重大于最終考核的比重。比如,湖南大學的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在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過程中,各部分考試分數分配分別為:線上考試占比1/3,線下課堂學習情況占比1/3,期末考試的成績占比1/3。
總體性考核評價體系相對于傳統的考察方式,對于教學效果的情況反饋更加科學,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傳統考核方式主要是以知識的記憶性為考查的主體,并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而混合式的教學更加側重于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及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通過科學考察這個方式可以使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反饋給教師,教師也可以及時做出相應的彌補;其次,學生也可以在學習態度上更加端正,避免由于傳統考察方式帶來的,平時不努力考前熬夜突擊過關的學習方法,提高了思政課堂學習的實際效果。
思政教學需要將政府部門的最新政策信息和理論研究成果整合并梳理以后講授給學生[9]。可以看出,在高校的思政課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了與時俱進的特征,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關注時事。但由于線上錄制完成的慕課或微視頻往往都是提前錄制的,難以與國際和國內發生的大事保持同步,所以還必須探索出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彌補線上教學產生的局限性,同時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根據不同年級和普通專業的學生特點,教師可以綜合性的運用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模擬法等方式展開教學工作,從而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要求,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實踐活動環節所占的課堂比重,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思政教學的各項環節當中[10]。
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周活動過程中,為學生集體宣講國家安全觀教育課件,同時組織學生參與討論,觀看黨課和黨的歷史,組織學生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黨員和北京大學學生的回信,并組織學生廣泛討論。上述教育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網絡空間開放的優勢,彌補了線下課堂教學的不足。除此之外,還利用網絡平臺組織學生觀看采訪戰疫英雄的新聞報道,要求每名學生觀看完成以后,寫出自身的心得體會,并進行集體討論,使學生在觀看影片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目前,國內高校的思政教學已經逐步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進展。混合式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整合了線上和線下的教學資源及平臺,激發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教學模式并非一味地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將傳統教學中的優點充分的發揮,并結合線上教學的平臺優勢,致力于專題化和研討式的教學方法運用,不斷優化教學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這是今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應用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