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娟利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眾所周知,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茶發揮著重要作用,現階段,國家對于傳統茶文化的宣傳有著較高的重視程度,國民對于茶文化的認識水平也大大提升,對于各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來說,普遍開設茶藝課,而且在開設茶藝課的基礎上,也高度注重茶藝實踐教學的開展,不定期進行茶藝比賽。其中,在茶藝課程實踐教學和茶藝實訓方面,茶藝實訓室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重要的教學基地,在培養高職院校茶藝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各高職院校加強茶藝實訓室建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高職院校茶藝課程及茶藝實訓課時數越來越多,必須要嚴格強化茶藝實訓室日常建設及管理,借助茶藝實訓室日常管理,推動茶藝實訓室管理水平的提升,并通過實訓室內教具的應用,促進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第一,結合教學計劃,對實訓教學場所和設備進行提供。對實訓室管理任務進行分析,應深入分析教學計劃,將實訓課程所需的教學場所、設備提供到位。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方面,實訓教學占據的課時越來越高,也明確提出了對實訓場所和設備管理的要求。首先,高職院校應投入充足的資金,加強實訓室的新建與擴建,注重設備數量的增設。其次,應加大實訓室管理力度,將實訓室潛力挖掘出來,確保與實訓課程需求相一致。
第二,加強實訓室和設備的維護與保養。在實訓室管理工作方面,實訓場所和實訓設備的維護、保養為重要一項工作內容,必須要保證實訓室和設備狀態的良好性,旨在不斷提高實訓優質效果,與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相一致。在維護保養方面,應高度注重維護實訓室水電氣,保持環境衛生,并定期維修和保養實訓設備,如果實訓設備損壞嚴重,應及時予以更換。
在茶藝課及茶藝實訓的實踐教學方面,各類茶葉和茶具的作用不容忽視。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在開設茶藝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各類茶葉辨識、沖泡綠茶紅茶等為重要內容,在茶葉辨識教學過程中,所需樣茶較多,而且每種樣茶的等級為兩種。而針對茶具,應對茶藝比賽中茶藝表演環節要求進行分析,以此來合理配置茶具規格,每套茶具包含的茶具為十多種,如果每班學生為30 人,則需要購置的茶具為15套,綠茶、紅茶、烏龍茶等茶具為45 套[1],由于所需茶葉和茶具批量較大,要從實踐教學要求的規格等級出發,為采購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
對于茶藝實訓室采購的茶葉進行分析,吸味為重要特點之一,在茶葉的貯存方面,明確提出了對容器的要求,尤其在密封性和環境溫度要求方面,如果貯存不合理,極容易加劇茶葉變味、變色現象的出現,從而不利于相關課程和實訓的順利進行。通常來說,在諸多高職院校茶藝實訓室中,現有茶葉貯存條件具有較高的限制性,經過數月后,茶葉味道會明顯減淡甚至變色,從而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目前,茶藝實訓室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茶具的部分使用量也處于不斷增加的趨勢,通過白天上課、晚上茶藝社活動的使用,在如此頻繁、重復使用的影響下,很難做到及時清洗茶具,而且很難確保茶具擺放收納位置的規范性、合理性[2],混亂化現象經常出現。對于學生來說,在使用茶具完以后,經常沒有經過清洗就放回原處。基于實訓室管理人員視角,為了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往往獨自對茶具進行整理與清洗,在每學期茶藝技能比賽時期,學生在茶藝實訓室練習的時間較長,在這個過程中,所需的茶具數量較多,在出現實訓室實訓的情況,如果沒有做到及時清理茶具,將會對實踐教學中茶具的使用造成嚴重影響。
對于茶藝課程來說,其實操作性特點突出,在教學方面,學生所接觸到的茶葉和茶具較多,一些學生基于好奇心,會帶走部分樣茶[3],以便于在課下繼續辨識,或者在接觸茶葉時,茶葉損壞現象也經常發生。通常來說,由于茶具具有易碎性特點,在茶葉沖泡練習過程中,一些學生對于“輕拿輕放”的重視程度并不高,所以經常引發茶杯杯邊豁口現象,茶具破損現象越來越嚴重。
在一些高校實訓室中,雖然投入了較多的經費,但是其使用情況僅僅局限于競賽前練習、授課教師帶領學生操作使用等方面。對于校內非該專業的學生,接觸到實訓室的機會比較少,也無法共享校外感興趣的人事物。由于實訓室開放程度較低,所以其利用率難以保證,嚴重影響著學生實訓操作的體驗。
在實際上,茶葉、茶具具有低值、易耗等特點,所以對于實訓室管理人員來說,應貫徹落實好采購補齊的原則,基于品質及數量方面的保障[4],有力推動實踐教學。其中,要想確保茶葉茶具采購工作的順利進行,采購人員應注重茶藝專業知識的學習,但是在實際上,一些高職院校茶藝實訓室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并不高,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采購茶藝實訓室低值易耗品工作實施的難度性。此外,在購買茶葉茶具時,一些管理人員經常搞混茶具規格材質,而且也未能做到準確鑒別茶葉等級。
在實際上,茶葉明確提出了對貯存條件的要求,在貯存過程中,應對高質量的密封袋、密封罐等進行購置,在茶葉已經開封的情況下,應第一時間裝入到密封罐、密封袋,在茶葉放置一段時間后,應及時在密封箱內進行放置,而且如果氣味較重,不建議共同放置,防止茶葉吸味現象的出現。如果院校實力雄厚,應在茶藝實訓室內對冰柜予以購置,借助茶葉的低溫密封保存[5],對于保持茶葉狀態具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實訓室對于建設過度重視,并沒有對管理賦予高度重視,而在實訓室建設方面,過度注重實訓室電腦的數量、實訓教學軟件[6],對于實訓室的日常管理則比較弱化,所以很難將實訓室教學管理水平提升上來。基于此,基于高職院校視角,應注重實訓室管理制度的構建與完善,將管理人員與教師的權利義務予以明確化,如嚴格維護硬件和軟件、妥善安排實訓時間等。各個部門之間應高度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保持密切配合和協作,共同致力于實訓室教學工作。
與此同時,針對茶藝實訓室使用情況,應加強制度建設,尤其對于茶 藝實訓室日常使用條例的構建,對茶藝實訓室使用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要求,不斷提高實訓室中實踐教學用品的使用的規范性。此外,如果茶具、茶葉損壞現象比較嚴重,應加強賠償機制的設置[7],結合情節嚴重性實施相應的賠償,發揮出制度的威懾力和警示力,有力解決損壞嚴重這一問題。
對于茶藝實訓室管理人員來說,如果茶藝方面的專業知識水平較為低下,很難做到正確購買低值易耗品,也不利于日常管理實訓室工作的順利進行。所以高職院校應注重相關茶藝知識培訓的開設,體現出針對性原則,為茶藝實訓室管理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給予茶藝實訓室的管理水平強有力的保障,有力推進茶藝課程實踐教學。
首先,高職院校應妥善處理好程序化實訓和設計性實訓之間的關系,其中,應注重設計性實訓的強化。比如在茶藝實踐課方面,酒店管理專業注重酒店管理人才的培養,并非在茶室內提供專業化服務,所以應降低程序化實訓的比重,強化設計性實訓力度,將學生反復練習技能動作的時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其次,應密切整合實踐教學和茶藝知識。在茶藝實踐方面,應緊密融合茶葉知識、茶文化知識等內容,然后在安排茶藝課程方面,應體現出主次性原則,兼顧和統一理論和實踐。同時在茶藝實踐課的內容方面,應確保結構的合理性,實現實踐教學和茶葉知識的順利銜接[8]。
由上述分析了解到,茶藝實訓室茶具清洗整理工作難度性較高,既要引導使用者嚴格遵循茶具日常使用條例,也要配置數名勤工儉學學生,賦予學生實訓室管理助理角色,發揮出對實訓室管理人員的輔助性作用。基于此,可以將實訓室茶具的徹底清洗消毒等工作有效落實下去,促使實踐教學活動更好、更快地進行下去。
在各地高職擴招優惠政策的影響下,利用業余時間提升學歷和業務技能非常普遍化。根據統計了解到,諸多學生選擇業余學習方式的熱情較高。由此可以看出,加強高職院校實訓室的開放非常有必要[9]。所以應加強開放式管理的實施,其開放主要體現在時間、實訓內涵、校內、校外等。通過實訓室開放,可以將更多的業余學習機會提供給學生。需要注意的是,在開放實訓室方面,應加強校企合作,具體如下。
3.5.1 開發課程教材
在實際上,全國開設茶藝和茶葉營銷專業的高效比較少,當前高職高專配套教材的建設力度也比較顯著,尤其對于企業深度開展產教融合的系列教材,其空白現象比較嚴重。所以高職院校應加強與企業人力資源培訓部門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基于產教融合,積極開發校企合作教材,并加強聯合小組的構建,共同致力于系列教材的研究與開發。比如,某一茶業公司自身的培訓體系比較完善[10],而且對于開發培訓教材的重視程度也比較高,所以高職院校應注重與同類公司之間的協作,加強深度校企合作,基于產教融合視角,將系列專業教材的開發落實到位。
3.5.2 構建實訓基地
眾所周知,企業的茶葉銷售渠道和平臺比較完善,茶館的設施設備功能也比較齊全,而且客戶需求也比較穩定。所以高職院校應對企業這一優勢進行利用,密切整合教學課程與企業崗位,實現課程標準與崗位標準的無縫對接,統一專業核心課程、就業崗位之間的關系,并使課程考核與崗位考核形成統一整體。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實訓基地的構建非常有必要,基于企業真實工作環境,應按照計劃性原則,實施實習崗位的合理輪換,發揮出企業導師和學校教師的指導性作用,加強學生崗位能力培養,加強輪崗方式的應用[11],嚴格遵循培養計劃,旨在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確保人才培養水平的穩步提升。
對于茶藝社學生而言,茶藝知識已經適度形成,在茶藝實訓室活動中,由于茶具茶葉的使用比較頻繁,對于實訓室低值易耗品,有著較高的掌握度,所以在盤點整理實訓室的低值易耗品過程中,應對茶藝社中優秀的學生進行選拔,給予實訓室管理人員相應的協助,這可以對實訓室管理人員工作強度進行控制,而且也可以有效管理實訓室低值易耗品。
綜上所述,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在茶藝課程教學方面,實訓室扮演著重要角色,要想將實訓室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必須要積極開展實訓室管理工作。針對實訓室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配備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比如要注重密封袋密封箱的購置,在冰柜內儲存茶葉,最大限度地維護茶葉的口感與質量,然后在茶藝實訓室日常使用方面,應加強管理制度的構建,給予實訓室管理強有力的制度性保證。同時針對實訓室管理者,高職院校應定期開展專業知識培訓活動,配置優秀學生,發揮其輔助性作用,而且在茶藝實訓過程中,學校應選拔和安排茶藝社骨干學生積極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