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素養主要包括公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方面。熟悉和掌握媒介素養形成的規律和影響媒介素養的因素,是提高媒介素養的治本之策。
關鍵詞:媒介素養;形成規律;影響因素
在哲學層面看,媒介素養問題是在主體與客體關系中,在隨機性的選擇運動中,在直覺與邏輯、意識與潛意識,理性與非理性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中存在并發展的。媒介素養的形成涉及到主體心理的感情、想象、感覺、心態、認知、控制力、領悟力等多種因素。
一、媒介素養的定義
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的定義:媒介素養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概括的說,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的、建設性的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
一般意義上講,媒介素養主要包括公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方面。自媒體時代,媒體對于大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已成為青年學習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與周圍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們很難做到真正的,不受媒體文化影響和媒體描述方式所干預的來觀察和認識世界”①有觀點認為,當代大學生應該著力培養“道德準則、審美情趣、人文關懷和前瞻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媒體上的信息間接接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判斷和審美情趣。說穿了,媒介素養可以歸結為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和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的綜合表現。
二、媒介素養的形成規律
(一)主客體交互作用規律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認為,消費時代人類的思維往往會被圖像化的媒介所占據,大量的信息以先入為主的方式直接影響著個體的思維習慣、認知水平和行為特點。“現代系統認為,一個系統和另一個系統發生作用,就會產生一種新的質,一種新的系統。新的系統不是另個系統的簡單疊加,而是另個系統的乘方。也就是說兩個系統發生作用可以產生出無數的新質。”②媒介素養是主體(人)和客體(媒介信息)相互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體驗過程。一般來說,主體的審美趣味、閱讀習慣、個人偏好在主客體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穩定的特質,甚至決定著主體的思維理念、價值判斷等因素。
(二)經驗決定性與隨機性交互作用規律
經驗產生于主客體相互關系之中,并能夠長期存在于主體之間。由于主體、客體、主客體之間的關系都是客觀的,所以媒介素養的產生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媒介素養會受到知識結構、思維體系、文化層次、學科背景等客觀因素影響,比如:讓一個文化層次不高的人去看電影《穆赫蘭道》,很難體會出影片的經典之處。但是,主客體的關系對于媒介素養的制約,還會受到情緒、情感、環境、氣氛等主管因素影響,正是由于這些社會交往中比較易變的因素,使媒介素養具有隨機性的特征。
(三)意識和潛意識轉化規律
精神分析學派把人的精神結構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弗洛伊德用“冰山原理”,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意識就象冰山中浮出水面的部分,潛意識就像冰山深埋在海水下的主體部分,前意識就象冰山在海水中若隱若現的部分。前意識連接著意識和無意識共同對人類的心理產生作用。按照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人類的一切活動,源于潛意識,連于前意識,表于意識。主體的判斷、觀點、行為都要受到潛意識的支配。潛意識的形成會受到遺傳基因、家庭生活、教育背景、生活經歷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所制約,甚至有時會表現出一種看似難以解釋的本能反應。
(四)直覺和理性博弈規律
大凡有過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有時人們會按照臆想去推斷事情的真相,甚至會以先入為主的方式去評判是非曲直,我們可以把這種緣起叫做直覺。心理學曾經證明,在人類產生邏輯思維能力之前,直覺是把握一切外物的參照體系。在人類漫長的進化時期,直覺一直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旦有滿足人們獵奇心理的新聞出現,一部分人會想當然憑借直覺對事件進行分析和評判。當前,媒介是一種平臺,尤其是互聯網被廣泛應用以來,網絡媒介可以呈現出不確定、多元化和傳播快等特點。多用理性、客觀、真實的分析論證結論去還原互聯網上事件的真相,對于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提升媒介素養至關重要。
三、影響媒介素養提升的因素
(一)惡意的炒作和善意的良知
突發事件發生后,個別人出于利益驅動,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為獲取點擊量或贏得關注度,不顧事實真相,采取斷章取義的方式,利用自媒體平臺,惡意夸大事件的后果,有時甚至會讓事件的當事人處于尷尬的境地。事件當事人,尤其是上升到國家機關需要協調處置的重大事件,對事件處理和分析的具體情況需要審慎研判,也希望給受害者最大化的賠償,往往會因為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讓善意者蒙受不白之冤。
(二)事件的客觀性和個人認知的主觀性
眾所周知,媒介是一把雙刃劍,在承擔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能的同時,有時會因為當事人的言行隨意或者相關信息的誤導,造成誤會和誤解。一些不明真相的從業人員,為了搶抓新聞性,過多的關注了相關人員的言行,沒有關注事件的客觀性,對媒體信息的接受者會造成誤解。受眾更容易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且由于人性、心態、環境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個人認知更容易受主觀情緒左右,有時會形成錯誤的、片面的觀點和看法。
(三)真相的滯后性和網絡發酵的迅速性
有些事件發生后,尤其是社會關注度高、涉及司法部門介入的惡性傷害事件,因受復雜性、程序性等因素制約,還原事件的真相需要一段時間,在真相沒有公布于眾之前,出于對事件真相的渴望,人們開始推測和猜想事件的真相。有些人出于嘩眾取寵或泄私憤等心態,在互聯網上發表沒有依據的言論,不明真相者隨之跟風發帖,對于輿論的走向具有誤導作用。網絡時代傳播的快速性又為事件的發酵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終導致真假難辨,甚至造成以假亂真。
綜上,媒介素養的提升是一個包含了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關系的動態系統。“自我調節是生命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也是機體反應與認知反應所共有的最一般的機制”。③熟悉和掌握影響提升媒介素養的因素,最終用我調節的方式提升媒介素養不失為一種良策。
注釋:
[1]王學儉,劉強.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354頁。
[2]王建疆.自調節審美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27頁。
[3][瑞士]皮亞杰著 王憲鈿等譯 胡世襄等校.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第1版,第68頁。
作者簡介:
丁龍海(1980.12-)男,蘭州交通大學教師,文學碩士。
注:受2020年蘭州交通大學基層黨建項目重點項目《基層黨組織凝聚服務師生的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編號:DJ2020A03)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