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香


【摘 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以廣西三所高職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和分析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現狀,論述職業認同各個維度對從教意愿的影響,為廣西農村基礎教育政策制訂、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發展提供實證依據和實務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小學教育專業 師范生 職業認同? 從教意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023-04
職業認同是指個體對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及期望一致,即個人對他人或群體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完全贊同或認可。師范生的從教意愿則指師范生畢業后愿意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及愿意的程度。師范生是教師職業的后備人才,師范生的職業認同與從教意愿決定著未來教師職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影響著未來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樣的,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對小學教師的職業認同程度和從教意愿強度,不僅影響學生畢業后的職業選擇,還會直接影響當地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職業認同對從教意愿的影響。
一、研究的背景
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黨和國家對其高度重視。無論是推動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還是有針對性地提高教育質量,都離不開教師,因此培養大批素質精良的教師并對其合理配置,才能縮小城鄉教育目前存在的差距,從根本上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廣西農村中小學教師缺口情況
2016年,廣西農村中小學教師缺口5萬人(廣西教育廳,2016);2020年,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人數較多,位列全區畢業生人數最多專業排行榜的第四位(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20),但是公開招聘時大量職位無人報考且大部分都是鄉鎮小學教師崗位無人報考(廣西教育廳,2020)。說明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數量較多,但畢業后愿意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特別是愿意去鄉村小學工作的畢業生較少。
為加快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嘗試探索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全科教師)專科層次的培養模式。隨著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廣西多所高職院校向教育部申報開設小學教育專業,并獲批開設。廣西多所高職院校考慮到社會對小學教師的需求,在申報開設小學教育專業時,不約而同地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主要服務地方教育,輻射周邊鄉鎮、農村小學,能勝任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音樂等多門課程教學的全科型小學教師。
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畢業后是否愿意從教尤其是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到最需要教師的鄉村小學去任教,是否能克服困難、抵制誘惑堅定地獻身教育事業,需要激發他們內心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真正將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教育的理念內化,進而轉化為積極主動的從教意愿。
(二)職業認同與從教意愿的研究情況
從文獻資料研究得出,關于職業認同的研究停留在單一變量的研究(段碧花,2020;張麗萍、陳京軍、劉艷輝,2012),研究結果除了對界定結構維度起到基礎研究作用,多是某一特定教師族群職業認同的現狀(呂霄霄、周慧梅,2016;胡苗鋒,2012;何曉芹,2019;歐陽潔,2014;趙敏,2012);還有不同學歷的師范生族群職業認同現狀的對比分析,如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對比專科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劉暢,2019)。
對小學教育專業從教意愿現狀的調查,研究對象比較單一,選擇的基本上是本科層次的師范生,研究文獻中從教意愿的去處大都在農村,即調查研究是否愿意到鄉村任教(周立芳,2018;周媛,2017)。
針對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的研究沒有詳細地分解職業認同的維度,只是把職業認同當作一個整體的影響因素,分析其對從教意愿的影響(梁淼、王雪沁,2014;唐小璐,2009;徐士皓,2016)。
目前對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研究較多。然而,專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雖然培養定位相對較低,但也值得研究,他們的教師職業認同程度和從教意愿強度到底如何、是否可以證明教師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直接存在某種關聯等。目前已有的研究都缺乏對小學教育專業專科層次這一族群的關注,針對教師職業認同對從教意愿相關影響的實證研究也比較少。為此,本次研究將選定小學教育專業專科層次的師范生作為研究對象,將教師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這兩個備受關注的主題放在一起,開闊研究視野,揭示兩者關系。
二、研究目的
根據對國家政策、社會需求、小學教育專業就業形勢等多方面的研究,擬提出本次研究的目的:探討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職業認同不同維度對從教意愿的影響。將研究目的細化分解、探求分析,從三方面內容來達到本研究的目的: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職業認同、從教意愿現狀如何?教師職業認同的各個維度與從教意愿是否相關?影響關系為何?
三、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廣西不同地區三所高職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為調查對象。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為專科生,學制三年,大一至大二在校學習,大三為頂崗實習期。參考搜集到的相關文獻,編制并發放問卷,采用便利抽樣的方式抽取三所高職院校大一至大三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參與相關問卷調查,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學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民族、是否獨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用來收集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是教師職業認同量表,用來收集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情況。參考胡苗峰(2012)職業認同維度的劃分,結合劉新(2015)關于職業認同的問卷,抽取相關題項并進行修改整理,一共20題。采用五級評分法,分數越高代表職業認同感越強,反之則表示職業認同感較弱。
第三部分是從教意愿量表,用來收集師范生的從教意愿情況。參考周媛(2017)編制的H校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農村從教意向調查問卷中關于從教意愿的題項,共4道題項。采用五級評分法,分數越高代表從教意愿越強,反之代表從教意愿較弱。
四、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男性、女性);年級(大一、大二、大三);民族(漢族、少數民族);家庭所在地(農村、鄉鎮、縣城、城市);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家庭年收入(三萬以下、三萬到五萬、五萬到十萬、十萬到二十萬、二十萬以上)。
在有效樣本(N=726)中,性別分布上男性224人(占比30.9%)、女性502人(占比69.1%);年級分布方面,大一 338人(占比46.6%)、大二175人(占比24.1%)、大三213人(占比29.3%);民族分布方面,漢族399人(占比55.0%)、少數民族327人(占比45.0%);獨生子女的分布為獨生子女71人(占比9.8%)、非獨生子女655人(占比90.2%);家庭所在地分布為農村592人(占比81.5%)、鄉鎮75人(占比10.3%)、縣城46人(占比6.3%)、城市13人(占比1.8%);家庭年收入分布為三萬以下522人(占比71.9%)、三萬到五萬141人(占比19.4%)、五萬到十萬47人(占比6.5%)、十萬到二十萬9人(占比1.2%)、二十萬以上7人(占比1.0%)。
(一)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現狀
本研究采用平均數與標準差對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各維度及總體現狀進行分析。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整體職業認同平均分為4.064,各維度得分平均值介于3.255~4.462之間。其中,教師職業價值觀平均得分4.462,排第一;教師職業意志平均得分3.894,排第二;教師職業能力平均得分3.879,排第三;教師職業認知平均得分3.255,排第四。本量表為五點量表,分數越高代表教師職業認同程度越高。從整體來看,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程度處于較高水平;職業認同各維度之間,教師職業價值觀得分最高,教師職業認知層面得分最低。
(二)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從教意愿現狀
本研究采用平均數與標準差對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從教意愿現狀進行分析,從教意愿得分為4.211,本量表為五點量表,分數越高代表從教意愿越強。從整體來看,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從教意愿處于較高水平。
(三)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的相關分析
本部分根據皮爾遜相關性檢驗的方法,對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維度與從教意愿進行相關性檢驗,為判斷是否存在相關性提供數據支持。如表1所示,教師職業認知與從教意愿(r=.620,p<.01);教師職業意志與從教意愿(r=.782,p<.01);教師職業能力與從教意愿(r=.627,p<.01);教師職業價值觀與從教意愿(r=.748,p<.01),均達顯著水平,表示教師職業認知、教師職業意志、教師職業能力和教師職業價值觀四個維度與從教意愿存在明顯關聯。
(四)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的回歸分析
為研究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從教意愿受哪些教師職業認同因素的影響,將問卷結果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因變量為從教意愿,自變量為教師職業認同(包括教師職業認知、教師職業意志、教師職業能力、教師職業價值觀等因素)。如表2所示,調整后的R2為.708,擬合優度中等,從共線性問題看,變異數膨脹因素VIF皆在5以下,表示各變量之間沒有出現共線性問題,故進行下一步分析。
由表2得知,教師職業意志對從教意愿回歸分析結果中,標準化系數為.460,且p<.01,說明教師職業意志對從教意愿有著明顯的正向影響;教師職業能力對從教意愿回歸分析結果中,標準化系數為.260,且p<.01,說明教師職業能力對從教意愿有著明顯的正向影響;教師職業價值觀對從教意愿回歸分析結果中,標準化系數為.244,且p<.01,說明教師職業價值觀對從教意愿存在明顯的正向影響。教師職業認同的4個維度中有3個維度達到顯著,也就是說教師職業意志、教師職業能力和教師職業價值觀對從教意愿產生正向影響。
五、討論與分析
(一)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現狀分析
從本文研究結果來看,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屬于較高水平,這與李莎(2020)關于小學教育專業專科生的職業認同研究結果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李莎的研究(2020)與本研究所選取的地區不同所導致的。李莎的研究(2020)是針對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學生進行研究,該校的培養目標與本研究選取的高職院校一樣,都是培養面向鄉村的全科型小學教師,可能會因為湖南與廣西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差異造成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差異。
(二)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從教意愿的現狀分析
從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從教意愿整體來看,從教意愿處于較高水平,也就說明相對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而言,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從教意愿是比較強烈的。這與蔣亦華(2008),向燕子、黃道主(2019)研究得出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從教意愿較低、從事教師行業的熱情不高”結論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蔣亦華(2008),向燕子、黃道主(2019)的研究與本研究所選取對象的學歷層次不同造成的。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選擇面更廣、定位更高,選擇職業時要求更高。專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是近幾年才剛剛興辦的,是國家針對基層初級學校師資不足而大力推進的鄉村教育振興工作,小學教育專業在專科層次的專業群中屬于吸引力較強的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較低,工作競爭力相對較弱,因此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認同感,畢業后更愿意成為教師。
在題項“即使畢業后要去鄉鎮或農村小學任教,我也愿意從事教師工作”上,總體均分為4.19,41.5%的師范生完全同意,37.7%的師范生比較同意,說明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愿意從事教師職業、去農村從教的意愿均處于較高水平。
(三)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相關分析
根據皮爾遜相關性檢驗的方法,對教師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兩個變量進行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教師職業認同與從教意愿呈正相關性(r=0.831,p<.01)。本文研究結果可以證明,師范生職業認同對從教意愿有明顯的關聯性。這一研究與唐小璐(2009),梁淼、王雪沁(2014),周立芳(2018)等的研究結果相同。
(四)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對從教意愿的影響分析
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可知,教師職業認知與從教意愿沒有明顯的正向影響,教師職業意志、教師職業能力、教師職業價值觀對從教意愿有明顯的正向影響。也就是說,教師職業認同的4個維度中有3個維度達到顯著水平。
蔣亦華(2008)認為影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從教意愿的因素是復雜的,多個層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決定了從教意愿的強弱。本文研究結果與蔣亦華(2008)研究結果一致。可以證明影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從教意愿的因素的確是復雜的,也就是教師職業意志、教師職業能力和教師職業價值觀等多層面的因素相互起作用,對從教意愿產生正向影響。
六、研究建議
根據本研究分析結果,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能力、教師職業意志和教師職業價值觀對從教意愿產生正向影響。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及所歸納的結論,提出下列建議,為高職院校、教師、學生及后續研究者提供參考。
(一)對高職院校的建議
第一,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能力。學生認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師職業的各項工作對其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高職院校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探究、教育教學的職業能力培養(趙麗娜,2011);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戴玉、藍曉云,2018);理實一體化,加大教育實踐比重,將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小學學校的要求相結合(魏淑華,2008),可以多開展微格教學、教育教學比賽、文體活動等,還可以與其他高校、各地區小學聯動,聘請專業名師、小學一線優秀教師舉辦講座和參與課程教學指導;重視教育實踐(趙敏,2012),注重教學反思,高職院校應全程關注在基礎教育學校實習的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備課上課、調控課堂、學生交流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定期開展三方交流并及時反饋給學生、指導學生。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在專業學習和教育教學中獲得成就感、能駕馭課堂、能搞好人際關系,形成“交流—反饋—指導—改善”的良性循環,將會使教師職業認同感和從教意愿有所提高。
第二,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意志。教師職業意志越高,從事教師職業時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自覺性和堅持性就越高。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職業意志建立在對未來職業的美好信念之上,但是大部分學生并未真正走近教師職業,未能理解教師職業的艱難。因此,重視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胡苗峰,2012;張英,2016),讓學生掌握就業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使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對自己的人生定位有清晰的認識,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明確的目標,做好職業準備(秦紅梅,2016)。高職院校每個學期都可以通過心理健康和職業規劃等相關調查追蹤和了解學生的想法,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僅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要顧及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逐步認清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及時調整心態,提升其教師職業意志,使其畢業后的從教意愿更強。
第三,幫助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樹立正確的教師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指以教師職業的認知為前提對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進行判斷,其對教師職業認同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職業中重視什么,取決于教師在從事教師職業時如何看待教師職業的地位、作用、意義及產生的社會價值。教師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將直接影響教師職業認同感的形成。高職院校應加強思想教育(張英,2016),在專業課程學習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導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在見習實習過程中深入體會教師職業的意義,通過培訓或輔導更深入地增強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職業責任感,激發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使其不僅僅把教師職業當成獲取經濟報酬的工作,更將之視為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王媛,2016,趙麗娜,2011),為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增加籌碼,從而提高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和從教意愿。
(二)對教師的建議
一是輔導員、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從入學起就要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對新生開展就業指導(張英,2016),可以結合課程教學分析國家就業政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比賽及社會實踐活動,因勢利導,幫助學生保持積極的職業心態。二是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年級的師范生進行思想教育指導(雷偉賀,2015)。大一階段是構建教師職業認知、形成教師職業價值觀、培養教師職業能力和樹立教師職業意志的基礎階段,大二階段是逐步完善的重要轉折時期,大三階段是逐步確定的沖刺階段。輔導員、班主任應根據不同階段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相關教育及引導,避免學生陷入對前途迷茫、對未來彷徨、對學習無助的境地,進而提高學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和從教意愿。
(三)對學生的建議
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在進入大學后,要盡快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以就業為導向,明確學習目標,制訂適宜的生涯發展規劃(趙彥美,2017)。例如,通過向學長學姐、原小學教師、實習期間的指導教師等深入地了解教師職業;重視參加課程學習、教育教學比賽和社會實踐活動(胡苗峰,2012),積極參加院校組織的各種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夯實專業基礎,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等,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汲取小學教師豐富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錘煉教師職業意志,樹立正確的教師職業價值觀。
(四)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1.研究對象方面
因筆者能力有限,本研究只能選取廣西三所不同地區的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代表性不足,結果僅能對部分相關高職院校起到指導作用。由于是采用問卷星對三所高職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進行便利抽樣,回收質量難于保證,男女比例相差較大,年級比例相差較大,有可能會影響統計分析結果。因此,建議后續研究人員對樣本進行更為嚴格的篩選,擴大研究對象的涵蓋面,進行更為廣泛且更具有推廣性的研究。
2.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僅以問卷調查法搜集數據,問卷設置雖然綜合考慮了前人的研究,但可能會有考慮不周之處,遺漏一些相關的因素;問卷遣詞用語規范性仍需進一步提高,在此基礎上收集的數據可能會存在誤差;問卷調查法雖然可以短時間內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但學生在選擇答案時主觀性較大,會影響研究的結果。因此,未來研究可考慮增加其他相關因素,在設計問卷、細化題項時更加規范;同時可以輔以質性研究,或采用觀察法、訪談法、個案分析法等,以更加了解目前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在教師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方面的情況。
3.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只是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在教師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方面的研究,在后續的研究中應考慮更多影響從教意愿的相關變量,擴大研究范圍和群體,拓展研究維度,如性格、家庭教養方式、國家政策、福利待遇、就業壓力、職業發展前景等對教師職業認同和從教意愿也有很大的影響,本次研究沒有將其考慮進去,這也是以后的研究需要繼續探索的。因此,建議后續研究者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更全面地進行探索和分析,使研究成果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莎.小學教育專業專科生教師職業認同及其提高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24).
[2]蔣亦華.本科院校小學教育師范生從教意愿的調查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08(6).
[3]趙敏.高等師范專科學生對教師職業認同的現狀研究[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2(3).
注: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不同階層形成社會認同的認知差異及其對策研究”(2021KY1407);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科研立項項目“廣西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師范生職業認同對從教意愿的影響研究”(GXXDYB202105)階段性成果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