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容蓮 趙俊杰 李有權




【摘 要】本文闡述“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針對高職院校雙師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問題,提出“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隊伍建設路徑:制訂“雙高計劃”雙師隊伍專項工程建設目標,實施外引內培工程,重視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實施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機制。
【關鍵詞】雙高計劃 高職院校 雙師隊伍 外引內培工程? 雙向流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112-03
“雙高計劃”是指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2019年,繼教育部和財政部在高職院校中實施“雙高計劃”后,廣西也開展了“雙高計劃”項目申報及遴選工作。同年12月3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財政廳公布了廣西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廣西共有11所高職院校在名單之列。根據建設要求,進入“雙高計劃”名單的高職院校,在2022年前必須完成相應的考核指標,而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正是“雙高計劃”中的重要建設內容。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對雙師的定義,主要指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這里面其實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是“雙師型”教師,即獲得教師系列職稱的同時具備另一個系列的職業資格證書,如教師獲得講師職稱的同時考取了工程系列工程師職稱。第二個層面是“雙師素質”教師,指同時具備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素質的教師。如何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不僅關系“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建設任務能否圓滿完成,更是高職院校提質培優的前提條件。
一、“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根據教育部和財政部實施“雙高計劃”的意見,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是“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十項改革發展任務中的一項。可見,雙師隊伍建設,不僅是“雙高計劃”的建設任務,更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雙師隊伍建設是“雙高計劃”建設的需要
實施教師能力提升工程,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是“雙高計劃”建設任務之一,更是高職院校提高辦學水平,增強內涵建設的關鍵所在。提升雙師教師隊伍整體綜合水平,是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舉措。
(二)雙師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的保障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提供人才支撐,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教師肩負人才培養的重任,必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高職院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必須配足、配優、配強師資隊伍,這是高職院校履行人才培養職責的重要保障。
二、高職院校雙師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以某高職院校為例,2019年12月成功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雙高計劃”建設項目。通過在中國高職高專網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專欄獲知,該校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但是從獲取的近三年的有關數據來看,在雙師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足。
(一)“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不夠
從“雙師型”數據中顯示,某高職院校2018年教師總數為581人,專任教師494人,獲教育廳認定的“雙師型”教師139人,“雙師素質”教師157人;2019年教師總數為659人,專任教師525人,獲教育廳認定的“雙師型”教師179人,比2018年增加40人,“雙師素質”教師390人,比2018年增加233人。2020年教師總數759人,專任教師670人,獲教育廳認定的“雙師型”教師212人,比2019年增加33人,“雙師素質”教師476人,比2019年增加66人。由此可見,“雙師素質”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在不斷提高,2019年尤為突出,由2018年的31.78%提高到74.29%;2020年“雙師素質”教師占比也有71.04%。但是獲教育廳“雙師型”教師的人數依然只是保持在每年增加30~40人的幅度。“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仍然比較低,其中2018年是28.14%,2019年是34.10%,2020年是31.64%。可見,教師通過考取職業資格證獲取教育廳認定“雙師型”教師的人數仍比較少。要通過教育廳認定“雙師型”教師必須達到相應的條件,以2020年廣西高等職業院校對中級“雙師型”教師認定要求為例,正常的認定條件中,除必須具備教師資格條件、教師職稱條件、職業資格條件、教學經歷條件和企業實踐條件5項必備條件外,還應具備至少1項拓展條件,“具有本專業或相近專業非教師系列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是其中的拓展條件之一。在這些條件當中不難發現,企業實踐鍛煉和具備非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資格是教育廳認定“雙師型”教師的必需條件。從表1某高職院校獲教育廳“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來看,獲教育廳認定的“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近3年均保持在30%左右。由此可見,某高職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力度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教師業務水平培訓力度不夠
從教師業務水平方面看,某高職院校在教師進修學習、業務培訓、外出交流方面,2018年825人次,2019年492人次,2020年1320人次。可以看出,教師業務培訓等方面,2019年比2018年有所下降,到2020年教師業務培養人次才又有所增加。在教師實踐鍛煉方面,2018年20人次,投入經費8.4萬元;2019年90人次,投入經費13.74217萬元;2020年59人次,投入經費8.7075萬元。可見,學校在教師企業實踐鍛煉方面的培養人次不夠穩定,投入的經費也基本維持在每年8~13萬元的幅度。從學校在教師進修學習、培訓、交流等情況的經費投入方面看,2018年投入經費164.58萬元,2019年投入經費144.38927萬元,2020年投入經費153.7075萬元,投入經費保持在140~165萬元。總體看來,2019年的教師業務培訓不管是教師數量還是投入的經費,都比2018年下降,到2020年教師人數雖然有所提高,但是投入的經費仍然未比2018年多。從表1得知,學校的辦學規模是逐年擴大了,在教師進修、培訓、學習和鍛煉方面的經費如果不與辦學規模成正比,辦學的質量將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可見,學校在教師業務培訓方面的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強,如表2所示。從近年來廣西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條件來看,企業實踐鍛煉和非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資格證都是“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條件之一。由此可見,高職院校若要提升“雙師型”教師占比,可通過加大對教師業務水平的培訓力度來幫助教師考取非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資格證。同時,需投入專項經費,加大對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的支持力度,鼓勵教師參加教育廳“雙師型”教師認定。
(三)高職稱教師隊伍占比少
從教師職稱方面的數據來看,某高職院校的高級職稱教師,2018年有120人,占教師總數的20.65%;2019年有137人,占教師總數的20.79%,2020年有159人,占教師總數的20.95%。高級職稱人數和占比雖然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遞增幅度較低。中級職稱教師,2018年有259人,占比44.58%;2019年有287人,占比43.55%;2020年有330人,占比43.48%。中級職稱教師雖然人數在不斷增加,但是占比卻呈下降趨勢。初級及以下職稱教師,2018年202人,占比34.77%;2019年有235人,占比35.66%;2020年有270人,占比35.57%。由此可見,高級職稱教師占比還是比較少,學校仍以中級及中級以下職稱教師居多,每年的占比均接近80%。如表3所示。
(四)教師教學能力仍有待提升
從教師教學能力及信息化比賽獲獎情況來看,2018年教師獲省級一、二、三等獎共有25項,2019年有19項,2020年有19項。其中,只有2019年獲1項國家獎,2018年和2020年均無國家獎項,如表4所示。可見,教師教學能力及信息化比賽能力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國家級教學能力比賽團隊的培育上,需要加大力度。從高職院校申報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的條件來看,國家級教學能力獎項是其中的一項必備條件,可見國家對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視程度。
總的來看,該高職院校教師近3年總人數由2018年的581人,提高到2020年的759人,增加了178人,說明學校規模在迅速擴大。雖然“雙師素質”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通過考取非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資格證獲取教育廳認定的“雙師型”教師占比基本停留在30%左右的幅度,占比仍然比較低。學校在投入教師業務培訓方面的力度也不夠大,同時學校高職稱人員仍然比較少。從教師在教學能力及信息化技能比賽獲獎情況來看,獲獎數量出現下降趨勢,近3年來獲國家級獎項極少,僅有1項。一方面說明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說明教師在教學能力及信息化技能比賽方面的競爭力仍有待提高。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在雙師隊伍建設方面仍然存在對“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視度不夠、教師參與校外進修和培訓交流的機會比較少、高水平師資還比較缺乏、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
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隊伍建設路徑
(一)制訂“雙高計劃”雙師隊伍專項工程建設目標
首先,針對“雙高計劃”建設要求,成立“雙高”辦公室,并由“雙高”辦公室制訂師資隊伍專項工程建設三年總目標。總目標下設每一年完成的指標。將“雙師型”教師認定、職稱晉升、業務培訓、企業實踐鍛煉、人才引進等子指標納入目標考核中。其次,制訂并實施“雙高計劃”建設事中督查工作實施方案,每年可由督導處或質量診改辦對“雙高”辦公室及相關責任系部包含雙師隊伍建設在內的“雙高”建設目標完成情況進行事中考核,并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考核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在全校中進行通報。最后,將“雙高計劃”中的雙師建設情況納入部門年終績效考核。讓雙師建設任務真正落實到與部門、每一位教師息息相關。尤其是在制訂部門年度績效考核目標時,將考取非教師系列技術資格證、參加教師業務培訓、企業實踐鍛煉以及通過教育廳“雙師型”教師認定的要求落實到每個部門和教師當中,一旦將雙師隊伍建設在部門及個人績效中進行量化考核,可快速擴大整個學校的雙師隊伍規模。
(二)實施外引內培工程
實施外引內培工程,即對外引進人才、對內加大培訓。首先,高職院校應制定激勵制度,加大對高水平、高職稱、高學歷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引進力度,將高水平、高職稱、高學歷和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引進學校的教師團隊,提高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此外,高職院校應同時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重視教師的培訓,加大教師培訓經費投入,并注重高質量的培訓,將培訓作為提升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舉措。建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實施全員輪訓工程。以需求為導向、能力需求為依據科學制訂各類人員培訓方案,加強教師職前培訓以及干部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培訓,提供到發達地區高校和國外進修、交流學習的機會。以“1+X”證書制度為契機,鼓勵教師通過培訓學習,申報教師系列以外的第二職稱和參加職業資格培訓考證,積極申報教育廳“雙師型”教師認定,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在職稱評定和績效待遇上,對獲得教育廳認定的雙師資格教師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將職業資格證考取和教育廳雙師認定數納入個人發展規劃中,由學校統一對教師個人發展情況進行量化考核。
(三)重視教師教學能力比賽
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鼓勵教師參加教學能力比賽,通過比賽促進教師技能的提升。以廣西為例,2020年5月發布了廣西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的通知,其中包含課堂教學賽項、混合式教學賽項和微課教學賽項3個賽項。每個賽項對參賽選手和參賽作品的要求均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混合式教學比賽,主要是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職院校采取“停課不停學、停學不停教”的原則相結合,參賽教師需要基于線上線下的教學理念來整合課程資源,并根據比賽文件要求制作相關的作品。混合式教學賽項是首次出現的賽項,高職院校可以聘請相關的專家對比賽文件和比賽考核指標進行解讀,鼓勵教師組建團隊,積極參加比賽。此外,高職院校可將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獲獎情況納入職稱評定條件中,提高教師對教學能力比賽的重視度。
(四)實施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機制
深化產教融合,在校企合作企業中共建雙師教師培訓基地,實施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機制,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聘請行業企業能工巧匠到校擔任兼職教師,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形成“雙師素質”教師培育基地。校企共同組建教師隊伍,優化師資結構,校企共同打造高水平雙師教師隊伍,校外兼職教師與校內教師分工協作進行課程模塊化教學,切實發揮校外兼職教師在教學科研中的作用。深化校企“雙主體”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的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各個環節中,校企做到“七個共同”:共同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核心課程、共同制訂核心課程標準、共同建設教學資源庫、共同建設實訓實習平臺、共同培養教師、共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專業對接產業。
(五)完善師資隊伍管理機制
高職院校應以“雙高”為抓手,完善相應的師資隊伍管理機制。第一,修訂教師企業實踐鍛煉制度,在企業中建立相對穩定的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將企業實踐鍛煉納入教師個人年度考核或者職稱評定條件中。加強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的過程監控,避免教師利用個人關系到企業開具證明等流于形式現象的出現,讓教師真正到一線企業中學習企業生產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標準,切實加強教師的“雙師素質”。第二,建立教師發展中心,建立教師成長機制。完善教師的職業技能培訓、繼續教育、選拔推薦、重點培育等重要工作制度。形成教師個人診改年度報告機制,通過學校對教師個人的診改考核情況,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完成相應素質能力的提升。第三,扎實推進青年教師職業導師制,通過高職稱高水平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提升教學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第四,以專業群為導向,組建教師創新團隊。借助產業學院等校企合作平臺,打造結構化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為雙師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持續動力。
廣西高職院校的“雙高計劃”建設工作自2019年開始至今已有兩年時間,不管高職院校是否獲得“雙高計劃”建設立項,都應以此為契機,重視雙師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為實現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古光甫,鄒吉權.“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分類管理培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8).
[2]郭天平,陳友力.“雙高計劃”建設視域下高水平教師隊伍分類管理培育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9(8).
[3]車國彩.“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機制研究[J].科教導刊,2020(8).
[4]丁馨.從1+X證書制度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0(1).
[5]孟盈盈,黃鶯.高職院校高素質“雙師型”教師能力培養探討[J].廣西教育,2020(27).
[6]隋秀梅,高芳,唐敏.“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
注:2020年廣西農業科技自籌經費項目“涉農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素質培養實施路徑探索與實踐—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Z202028)
【作者簡介】原容蓮(1982— ),女,廣西桂平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務處講師,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趙俊杰(1982— ),通訊作者,男,廣西南寧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職改辦副主任,教師發展中心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思政教育。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