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任霞宇
農行武漢培訓學院
新媒體基于數字信息技術,具有實時性、交互性的特點。用戶運用新媒體手段,使學習場景持續向線上轉移,提升了知識傳播效率。基于用戶習慣的改變,各平臺紛紛推出移動化學習的培訓產品。例如2020年,中國大學慕課平臺已上線課程3.4萬門,學習人數達5.4億,應用規模居世界第一;騰訊課堂和網易云課堂的使用量漲幅均超過35%,其中金融財經和專業技能類課程共占總購買量的70.2%。可見新媒體平臺已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盡管新媒體運用在市場培訓中如火如荼,可銀行動作仍然比較滯后,逐漸暴露出時間不靈活、教具教材陳舊、針對性不足、反饋不及時等問題,導致效率不高、體驗感差、效果打折扣等問題。針對當前困境,利用新媒體改進培訓體系,提升培訓效果,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已勢在必行。
從經濟元素角度出發,培訓目標是提升員工工作能力并提升企業績效(Collins &Clark,2003)。為了達到目的,培訓課程必須具備針對性、即時性以及系統性。從企業文化角度出發,Kathri(2000)指出培訓能夠促進員工溝通,并形成群體文化,對企業文化價值觀塑造起到良好促進作用。因此在強調終生學習的金融領域,培訓體系需要具備長期性、互動性以及易獲取性。
不當的培訓設計會為企業帶來種種問題。直接風險是低效培訓會浪費業務資源,增加員工惰性,導致績效下降(Stavron &Brewster,2005)。其次,在培訓設計中企業大多會參考市場上成功案例,但是生搬硬套會導致文化制度的不兼容,最后導致失敗(Liu,et al .2010)。最后,培訓資源機會一定程度會讓員工間產生比較,導致群體隔閡和發展機會差距。可見無論從經濟或是文化視角,合理的培訓設計對于企業來說都是必要的。
基于銀行培訓對針對性、即時性、系統性、長期性、互動性以及易獲取性需求的分析,新媒體在培訓中的價值不言而喻。中國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培訓實踐已存在多年。師生能夠通過視頻、慕課等平臺進行知識共享,新媒體的互動性、靈活性可以給予學員更好的學習體驗。Alamro &Schofield(2012)研究證實在線學習和環境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增加課堂互動,提高學生主導意識。在知識點呈現上,線上課程資源庫可以按照層級或關鍵詞的方式進行組織,通過超鏈接的方式跨課程將知識點關聯在一起(DeStefano &LeFvre,2007),有助于學員融會貫通,提高效率。
2020年,培訓市場龍頭企業新東方依托自主研發的“云教室”系統,將100多萬學員順利轉移到線上學習,授課老師、時間、內容與線下原計劃保持一致,極大地保障了學生的課程進度和行為習慣不受影響。云平臺擁有近200個數據中心,在國內覆蓋了數十家中小運營商,保證了網絡的低延遲率和高穩定性;支持10萬人同時上課,也支持一對一互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系統的互動教學功能,例如上講臺、實時答題、布置作業、獎勵反饋等,保證了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和高效的課堂體驗。另外,手機操作軟件也十分簡單,支持回放功能,幫助學生回顧知識,是新媒體運用的典型案例。
國外的Pluralsight公司主營企業培訓,在全球180多個國家擁有企業客戶逾1.7萬家,其平臺為70%的世界五百強公司提供過產品和服務。其研發的技能學習平臺和工作流程平臺,已幫助多個前沿科技公司完成大規模的員工職業培訓,并提升了公司工作流程的效率。2020年,Pluralsight免費開放了超7000門計算機科學視頻課程,跨度廣內容全,非常適合深入學習。其拳頭產品“云實驗室”包含了各種問題設置,企業員工可以通過有效方法來練習所學技能,培養實操的熟練度;也建立了實時解答的展示功能,促進學員互動互助,提升學員的參與度。
企業線上培訓有兩個顯著的優點,一是不需要員工脫崗培訓,能夠降低企業成本;二是為企業提供了模塊化的培訓系統,利用大數據掌握員工的培訓進度及成果,提高企業運行效率。通過在線學習,企業能夠根據戰略要求的新技能,快速調整員工的學習目標,保持公司團隊的靈活性。
傳統授課模式在新媒體背景下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行程費用、員工脫崗、招待支出等人力成本問題,影響培訓效率,難以保證業務有序開展;二是傳統培訓形式單一,對年輕員工缺乏吸引力,難以激發培訓熱情;三是實踐導向的培訓效果并不理想,盡管涵蓋了產品系統展示和各項技能示范,仍難以達到即學即用的目的;四是培訓規劃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對新進大學生而言理論底子好但實操性匱乏,傳統通識課太簡單而專業課又太深,與學校知識相去甚遠;對核心員工而言,培訓又不具備很高指導性,存在重復培訓、內容累贅的弊端。
過去的授課通常采用PPT配合板書的方式,內容迭代速度慢,前沿技術應用缺乏,脫離實際需求。這引發多方面問題:一是教材內容涉獵面廣,在崗員工無法保證整體時間的學習,難以落實培訓目標。二是銀行業務越來越復雜,往往是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配套教學資源的開發數量和質量遠遠跟不上實際需求。三是教材選用缺乏科學性,不能滿足多崗位多條線員工的培訓需求,與業務崗位的技術應用有一定程度的脫節。
目前,行內師資隊伍多由各崗位各條線員工兼職內訓師組成,由于受限于課時課酬等客觀因素,優秀的外聘教師過少,缺乏市場競爭。同時,外聘講師對實際業務了解不足,內部講師又過于枯燥專業,對大環境的關注不深,課題思路不寬,缺乏知識多樣性。并且,內訓師教學技能較為欠缺,在課程設計水平、制作技術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參差不齊。此外,內訓師的課酬發放時間跨度長、激勵面過窄,導致內訓師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整個師資隊伍的發展建設不利。
由于員工工作履歷、技能水平層次不一,教師大班授課時在教學內容上難以掌控深度,符合每個人預期,課堂維護困難。一方面,新媒體運用不足導致信息化課程的質量低、社交渠道狹窄,難以提高員工交流價值。另一方面,中高層干部年齡偏大,對新媒體的接納程度低,學習意愿不足,阻礙了培訓信息化的發展。總之,新媒體技術在銀行培訓中的發展比市場滯后,技術應用的深度廣度較窄,未能有效跟進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
現行的考核方案基本只停留表面,沒有新媒體的多元化信息做支撐,對員工的參與程度缺乏有效監督機制,導致將培訓當作變相休假的現象普遍存在。從單位考核角度出發,行內缺乏系統考核評價體系,對效果的評判標準太單一,僅憑考試、總結、研討等方式,不利于學員對自身的認識和定位。從評價教學角度出發,反饋渠道只有問卷,評價分檔過于簡單,不能準確顯示教師和課程在教學中的問題,或礙于面子無法給予客觀評價。從學員角度來看,成績評定主要來自于出勤、考試、探討等,并不能客觀反應培訓效果。總體而言,考核反饋的缺陷會導致課程缺乏改進依據,水平難以提高,培訓成果的轉化落地困難,影響培訓長效機制的建立。
首先在內容上,培訓應包含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專題講座以及研討會等多種授課形式,以滿足不同層級不同水平學員的需求,滿足長期職業發展的需要。其次在形式上,應當擴大線上占比,充實新媒體課程庫,豐富教學資源。針對專業課,對內開放在線資料庫,組建在線學習小組等方式鼓勵師生互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通過知識圖譜提升關聯知識點的學習;針對通識課,適當引進市場資源,安排學員自主學習,在線完成教學目標;對于專題講座,采用直播或錄課的方式,便于學員即時學習;對于研討會,可以選擇翻轉課堂的形式,鼓勵學員在工作中積累問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討論,線上進行互動交流,并結合實際對工作進行總結改進。另外,培訓方可以定期組織面向外界的收費或免費直播課程或交流活動,介紹宏觀政策、金融理論、經濟環境等,提升宏觀認知。
培訓方需增強新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借鑒華中師范大學和Pluralsight的成功經驗,將不同課程中關鍵知識點進行關聯,在規范課程體系的同時方便學員理解。教師可以運用在線角色扮演,沙盤演練,直播課堂等工具,結合相應課程擴充課堂內容;學員可以在課程中高效地吸收知識,并且結合工作經驗解決現實問題。同時,線上課程應當基于互聯網的優勢,增強課程互動性、即時性、留存性以及關聯性,最大程度提升學習體驗。
首先,要吸收外部優秀資源。國有銀行應當加大力度吸引行外專家以及高校教授參與培訓工作。其次,對內師資要轉型。對行內師資需定期組織教學培訓,提升行內教師的課程設計、課件制作、語言表達等方面能力,尤其是基于新媒體時代需求對其進行互聯網和新工具培訓,學習新技術,嘗試新方法,開拓新思維,提升互聯網素養。
首先,開設多樣化的課程選擇模式。在保證教學資源充足的前提下盡量采用多種班型的模式,增設在線選修課和研討課程,學員可以根據自身水平進行選擇。其次,聯系業務實際,提升云資源占比。學員可以根據業務需求從云平臺資源庫中查閱文獻。同時,允許學員將業務問題上傳云平臺,行內員工可以隨時關注回答,既提升效率又促進交流。并且管理層也可從培訓平臺中了解到行內員工的工作狀況,甚至可以定期舉行線上交流會,實現云端互動和長效學習。
首先,利用新媒體云平臺對教師和學員進行雙向評價。在培訓當期和年終考核分別進行課程的評定,并且隨時接收教師的課堂反饋以及學員的課程建議,這樣有利于動態掌握培訓效果的追蹤情況。其次,提升反饋問項的完備性。從教學體驗、教師素養、課程質量、輔助資料、課堂互動、創新內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打分,使評價更加科學。培訓方可將歷史數據作為目標制定的依據,有利于培訓的持續優化。最后,完善考核激勵措施。應基于評價優秀的學員,在晉升、薪酬、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資源的適當傾斜,提升反饋動力和實際效果。
高質量人才成為銀行當今的核心競爭力,運用新機制、新平臺、新技術、新思維進行人才培養勢在必行,因此銀行培訓系統也需要轉型。針對國有銀行培訓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實際業務與培訓體驗為導向,將新媒體運用至培訓,有利于國有銀行提升教學質量,優化學員體驗,創造全民學習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