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敬 夏 云
(曲阜師范大學 翻譯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幽默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近年來,學者們一直持續研究語言幽默現象。西方語言學領域首先興起了對語言幽默的研究,隨后我國對語言幽默中的語用、語義、邏輯、語音等各方面的探討日益增多,也漸漸深入。隨著認知科學和認知語言學不斷發展,國內的語言幽默研究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語言幽默是一種溝通交流方式,這種交流方式存在某種不和諧、不合乎邏輯、荒謬且又出乎意料、可笑的關系,聽話者發現其中不和諧中的和諧的前提是要先發現這種關系,并理解說話者通過幽默表達的意圖。所有的幽默本身并不幽默,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才能夠真正把握幽默。在生成幽默時,幽默接受者與發出者、信息、傳播途徑及語境的作用同等重要。幽默亦是一種特定的語言效果,并且依賴某一特定的認知語境。因此,應當在特定認知語境的語義范疇內探討分析語言幽默。
作為一種運用語言的藝術,幽默與語言的各種特征和層次緊密相連。國內已有研究者對幽默從語用學和語義學等各個角度展開研究,如關聯理論、構式語法、會話原則等。很少有研究者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與知識去分析和解釋語言幽默。事實上,人們交談過程中的范疇化和概念化思維是與語言幽默有很大關系的,這有利于研究者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幽默。
基于認知語境下的原型范疇理論,從語音、詞法、句法及語用的角度剖析語言幽默,洞悉語言幽默中的原型效應,進一步了解語言幽默的內在邏輯。
原型范疇理論是在經典范疇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后經過哲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的批判性發展,最終由羅施(Rosch)提出。
羅施研究原型效應的目的之一是證明不對稱現象存在于范疇中的成員之間。他在每一個實驗中都發現不對稱現象,即原型效應。原型效應即范疇中的各成員離原型有遠有近,距離各不相同。與原型最接近的是中心成員,距離最遠的是邊緣成員。一般情況下,言語交流溝通中,最容易受大腦激活的是原型。語境絕不是單一孤立的整體,它作為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是一個具有復雜內在系統結構的體系,語境能夠形成各種不同的原型范疇,并且表現出原型效應。
“原型”是在同一范疇中最典型、最清晰及最具代表性的成員,是具有最多共同特征的中心和典型成員。家族相似性將范疇內各成員聯系在一起。原型范疇理論為我們的語言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理論或實踐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語詞匯、翻譯或寫作的應用方面及原型范疇理論下英語語義的演變等,對認知語境的語言原型效應研究相對較少。
幽默指的是通過某一特定認知語境中某一范疇的原型效應,想方設法地控制聽眾大腦中的原型成員,抑制其激活,喚起非原型成員,打破人們大腦中的原型定式,從而達到幽默的語言效果。以下將從語音層面、詞匯層面、句法層面和語用層面的原型效應展開研究。
同音異義這種現象在人們口語中往往難以區分與辨認,幽默制造者會充分利用這種語言的歧義,激活人們認知語境中的非原型成員,使聽話者在矛盾中找到這些使人發笑的言語,產生幽默效果。
例1:一個外國女孩來到中國,不知如何吃大蔥,朋友跟她說:“蘸著吃。”她便站起來了。她朋友喊道:“讓你拿蔥蘸著吃。”她一臉委屈,說:“我拿著蔥站起來了啊,還要站到哪里去?”朋友見此狀,哈哈大笑。
由于外國人對漢語了解不夠深入,再加上中外文化的差異,外國人對“zhanzhe chi”這個語音所喚起的中心成員是“站著吃”,因此在該語音下,這個詞是原型。在例1中,“蘸著吃”這個成員是該語音范疇下的邊緣成員,即非原型成員。在該例中,外部認知語境抑制了一系列原型特征及位于范疇中心的原型成員,非原型成員被激活,使人們能夠立即發現其中的凸顯特征,從而引人發笑。
例2:在小品《今天的幸福2》中,郝建去拜訪女領導,一推門開了,領導說:“你來得正好,我在洗棗呢,進來吧。”而郝建誤以為領導在洗澡,遲遲不敢進去。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xizao”這個語音在人們腦中最先被喚起的中心成員是“洗澡”。例2中領導所表達的“洗棗”讓郝建產生了尷尬與窘迫,在該處的“xizao”是該語音范疇下的邊緣成員,即非原型成員,因此產生了幽默效果。
在語言學研究中,起初原型理論運用于詞匯,詞匯的原型范疇是原型范疇理論的研究重點。詞匯通過其概念中的基本語義或者隱喻引申義范疇形成原型范疇,并通過激活其中的非原型成員產生幽默語言。
例3: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他的就讓豬說去吧!
表示動物語義特征是“豬”的意義范疇原型。在該語境中,說話者用“豬”指那些喜歡管別人閑事的人,激活了“豬”的非原型成員,產生了幽默效果。
例4: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正在主席臺上講話,一個矮胖子跑到主席臺上,懷著敵意說:“馬雅可夫斯基,我覺得我該提醒你,拿破侖有一句話:從偉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馬雅可夫斯基見該人如此橫沖直撞、蠻橫無理,馬上接過對方的話回道:“是的,從偉大到可笑的確只有一步之差。”他邊說邊用手指了指自己和那個人。聽眾聽到后哈哈大笑。
在例4的認知語境中,馬雅可夫斯基與矮胖子分別激活了“一步之差”語義范疇的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馬雅可夫斯基在此語境中喚起了“一步之差”的中心成員,即原型,指的是他與矮胖子之間一步遠的實際距離;矮胖子喚起的是該詞的邊緣成員,即非原型成員,他意圖以該詞表示一個抽象概念,指兩種狀態的轉換非常簡單迅速。這兩種語義特征的碰撞產生了幽默效果。
句法中存在原型效應。各種句型都有其原型成員與非原型成員。如在陳述句的范疇中,它的原型是陳述一件事情,但是非原型的陳述句可以表示讓步、祈使、感嘆甚至疑問。此處主要分析句子的非原型成員如何產生幽默效果。
例5:一個秀才趕考進城,此人非常尖酸刻薄。在路上,他見一個農民牽著一頭毛驢同樣也進城,走上前打招呼。農民見他陌生,感到奇怪,但還是回了他一個招呼。秀才卻說:“我沒和你打招呼,我和驢打招呼呢。”說完得意地大笑。卻沒想到聽見農民跟驢說:“哎呀,你這頭愚蠢的驢,你在城里還有親戚,怎么不早跟我說呢!”
在這個認知語境中,農民跟驢說的這句話,激活了語義范疇的邊緣成員:你這驢,城里竟然還有蠢秀才這個親戚我竟然不知道。該語義是此句話的非原型成員。該句話的中心成員,即原型的句意為:城里有這頭驢的親戚(動物)。由此,既諷刺了秀才,又沒有正面產生沖突,還顯示出了農民的幽默。
例6:我要減肥,不想繼續吃了,可是食物自己往我嘴里去呀!
在該例子中,該認知語境所激活的原型為:我不由自主地吃東西,自控能力差。說話者故意將主謂顛倒,激活處于范疇最邊緣的非原型成員,使話語的表達與思維定式產生沖突與矛盾,從而產生幽默效果。
除了可能受以上三個層面的原型范疇影響外,語用層面幽默的出現還可能與特定認知語境的原型效應有關。
例7:一個十分膽小的人生病了,朋友便陪他去看病。醫生開出了藥方后讓此人的朋友去取藥。這個人戰戰兢兢地問道:“醫生啊,我的病是很嚴重吧?”醫生便說:“是啊,如果你的朋友去取藥走得太慢,我怕……”這個人嚇得幾乎顫抖,忙問:“怕什么?”醫生答道:“我怕你朋友走得太慢,回來的時候你的病已經好了!”
在該例子中,前部分醫生說的話使病人激活這樣的認知語境:自己病得很嚴重。該意思成了醫生話鋒的原型成員。然而之后醫生說的話突然逆轉,激活了該認知語境的原型范疇中的非原型成員,與醫生的前半句很矛盾,婉轉地安慰了病人的心情,產生了幽默效果。
例8:兩個同學在夏令營中第一次見面,聊著學習的問題。一個女同學對男同學說:“偉大的數學家也有誤區,所以你做題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走進誤區。”男同學說:“我數學從來沒有誤區!”女同學驚訝地說:“你數學這么好啊!”男同學說:“我都是盲區……”
在例8中,男同學第一句話激活了女同學該認知語境的原型:他數學沒有誤區,那數學成績一定很好。但男同學第二句話打破了女同學的原型思維,抑制了原型,激活了該認知語境的非原型成員:男同學數學很不好,全是盲區。該認知語境使交際在前后兩句矛盾的言語中產生了幽默效果。
借鑒原型范疇理論,研究分析語言幽默中的原型效應發現,在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用四個層面都存在原型效應。幽默正是由于某一特定認知語境下原型范疇中的原型成員向非原型成員過渡產生的,抑制了原型的激活,喚起了非原型。這種過渡使人們的思維形成了一種極大的矛盾和強烈的對比。語言幽默是把這些矛盾和對比向讀者或聽眾表達,產生了語言幽默效果。從認知語境的原型范疇理論探究分析語言幽默可以使學生對幽默語產生深層次認識,促進課堂教學,營造多種多樣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