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鑫 劉 潔 羅 靜
(華中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同志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繼續加強對黨史的學習,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1]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思想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一些大學生的思想不堅定,理念信念受到影響,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史教育具有必要性。黨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大學生加強黨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黨的歷史,增強大學生對黨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自覺抵制腐朽、錯誤思想的侵蝕。黨的歷史中有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與優良傳統。通過學習黨史,學生可以感受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與品質,自覺繼承良好的精神品格與優良傳統,積極承擔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任。
2020年1月,教育部等六個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加強高校教師“四史”教育,規范學時要求,在一定周期內做到全員全覆蓋[2]。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知識素養,教師才能講好黨史知識。從教學準備來看,一些授課教師由于過多承擔不同的公共課程教學任務,例如一些教師既要準備本科生的“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又要準備研究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無多余時間深入挖掘教材,并結合當代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設計教學過程,導致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不足、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從教學方法來看,教師以講授為主,偏重知識灌輸,沒有做到啟發性和灌輸性的統一。要想更好地講好黨史知識,高校黨史教育教師隊伍教學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大學生處于思想文化交流與交鋒的前沿,高校抓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黨支部、團支部、學生會作為開展高校學生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力量,應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存在以下兩個問題:首先,組織缺乏凝聚力,黨支部、團支部、學生會舉辦的黨史教育活動往往流于形式,盲目追求規模效應,感召力不強,大學生群體參與熱情低。其次,三者工作開展缺乏整體性和一致性。黨支部、團支部及學生會往往處于割裂狀態,一體化建設有待加強,應積極探索黨團班集體學習模式,努力提高黨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從高校教育教學的保障機制和評價體系來看,高校的經費支持較少,人力投入中專業人士不多。從制度建設上看,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學生黨史教育實踐體系,導致這項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與規范化還有待加強。評價體系是指揮棒,對學生黨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要求這一評價指標的缺失使黨史教育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實質效果大打折扣。由于現存的評價標準難以真實評價學生對黨史知識的內化程度,一些學生對黨史知識的了解只浮于表面,甚至有的學生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記憶混亂。建立一個使黨史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可視化的教育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對于有明確利益驅動的謠言,學生分辨起來相對容易。但有些歷史謠言與現實謠言不同,難以直接辨認。一是因為沒有明確的利益關系;二是大部分學生并非歷史專業,對歷史的了解并不透徹。多數人不會因為一到兩個流傳的歷史小故事認真求證,更多時候是看個熱鬧,面對歷史謠言,部分學生缺乏防范意識和防范知識。學生如果受到謠言的誤導,價值觀就可能發生扭曲,影響其價值觀的形成。
首先,充分發揮教工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的作用,切實發揮黨員教師和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高校黨委宣傳部、組織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部及學生黨支部要擰成一股繩,充分發揮黨建工作作用,將黨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系統構建高校黨史知識教育工作體系。具體來講,校黨委宣傳部和組織部要做好宣傳和組織工作,如開展“教工黨員示范性黨史培育項目”和“學生黨員示范性黨史培育項目”等。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要積極整合學科隊伍,調整學科方向,提高學科實力,努力把黨史學科建成重點學科,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相關課程提供學科支撐[3]。
其次,加強在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黨史教育能力。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是引導大學生學習黨史知識的教育主體,因此高校要重視對教育活動主體力量的定期培訓。一方面,從觀念和意識上提高教師對黨史教育的重視。只有重視黨史教育,明確其重要性,才能促使教師扎實學習黨史知識。另一方面,高校各部門應定期開展教師教育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理論素養與教學水平及信息技術能力。各學院每月開展黨史知識專題沙龍活動,邀請黨史專業方面的專家和在讀黨史專業博士研究生暢談黨史。教師還應學會借助網絡平臺與學生積極互動,創造平等開放的教學空間,在教學中找到與黨史知識相結合的切入點,有利于黨史教育的開展。
最后,強化黨史教育評價機制與保障機制。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環節。為了保證黨史教育的有效開展,學校必須加強監督評估工作,制訂嚴格的考核方案。例如,在一學期或一學年結束后,學校可以進行有計劃的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對學生黨史知識學習效果、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和考核,將學生自評與互評、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等評價方式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以便對黨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進行及時的改進與調整。當前高校還需要重視大學生黨史教育活動的教育活動條件供給配置,加大黨史教育實踐活動的經費投入、場地投入、平臺投入與人力投入,制訂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與規則,力求將大學生黨史教育實踐活動納入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的發展軌道[4](104-105),為黨史教育實踐奠定堅實的教育主體基礎。
教育環境主要指在教育活動中影響教育客體場所的外部環境因素。多途徑創造高校教育環境,有利于提高黨史教育的實效性,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凈化網絡環境,加強內容審核,從源頭上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鼓勵建立干預機制,分流平臺上的信息推送,精選內容。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定期審查,對于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頻文章等內容平臺通過行政管理強力干預[5]。二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堅持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相融合的原則。相對于顯性教育直接性和灌輸性的特點,隱性教育更強調間接性和融入性。隱性教育是將教育內容和目標等隱藏在教育客體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內容,實現教育目標。教育主體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運用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等傳統媒介,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日常宣傳報道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意識。
一是有效挖掘地方黨史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高校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挖掘黨史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明確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黨史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重視本地重點黨史人物和事跡的研究,邀請老黨員、老領導來學校開座談會。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惲代英畢業于中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前身之一)。課上教師通過講述惲代英如何從一位普通的愛國青年成長為一名具有堅定信仰的共產主義者的故事,讓學生看到一個青年追尋真理與信仰的奮斗歷程,引導學生向惲代英同志學習。高校充分利用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歷史,還可以激起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引導學生學習先烈的精神品質。
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舉辦“紅色閱讀達人”評選活動,鼓勵學生閱讀紅色經典著作,加深對黨史的了解。舉辦抗戰影片專場,講紅色故事比賽,參觀紅色旅游景點、革命遺址等活動。在視覺聽覺上,對學生進行黨史知識的全面洗禮。例如全國大中小學學生用網絡微視頻接力獻禮建黨百年活動,自2020年12月初啟動以來,目前已覆蓋全國10多個省份的百余所大中小學,相關微視頻播放量超過1億次[6]。
三是創新開展網上黨史教育。各高校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嗶哩嗶哩等平臺定期推送黨史小知識,鼓勵大學生制作黨史知識科普小視頻、設計黨史知識闖關答題小程序、歷史謊言偵察等活動方式進行自我黨史教育。高校可以通過這些具有趣味性、科技性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收獲和傳播正能量。
高校是進行黨史教育的重要場所,大學生黨史教育已經取得卓越成果。盡管如此,大學生黨史教育工作仍是一個系統的大工程,需要高校在各個方面發力,增強主體協同性,構建多元一體育人大格局,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文化素養,完善黨史教育評價機制,營造黨史教育氛圍,全方位多層次構建保障機制,切實增強黨史教育的教學效果,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