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強 范 輝
(魯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中國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1],一大部分正是有著深厚家國情懷的大學生。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聚焦于愛國主義教育,相應就具有了建構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大勢,在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2]。因此,建構大學生國家認同感就要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協同激發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國家認同指的是一個國家中的公民對自己國家所具備的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是對自己所屬國家的認可與贊賞,也是公民歸屬感的終極體現。國家認同在我國發展到今天,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的演進過程。在古代,“家天下”的觀念就曾深入人心,古人將國家當成自己的家,初步具有了國家認同的建構。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抵御外侮的過程中曾不斷明確國家的輪廓和范圍,國家認同的概念愈發清晰。但由于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們始終無法形成完整的國家認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一直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始終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奮斗,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毛澤東曾說:“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乞討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3](1439)因此,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跡。
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如何培育、怎樣培育大學生,是全社會及高校所肩負的重要任務。國家認同教育,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是大學生必須接受的教育。自國家誕生以來,不同國家無論進行何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避免不了對公民進行國家認同教育,這是培養公民愛國意識的最基本教育。
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的接班人與建設者,擁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是體現愛國情感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他們全身心投入祖國發展之中,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堅決同破壞國家領土完整的行為做斗爭的重要因素。如果向青年一代灌輸錯誤的價值觀,歪曲國家歷史和現實,青年人將可能失去對國家的認同。大學校園如同一個小型社會,校園內的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不論是在交往方式上,還是在生活習慣上都有顯著差異,因此,一旦存在對少數民族的隔閡與偏見,就會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與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是分不開的。因此,只要勤勞勇敢的人民能夠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那么我們國家必定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同時,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都是難以避免的。特別是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往往思維活躍,缺乏經驗,判斷能力還不夠強,很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當前,部分大學生深受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甚至做出種種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不僅阻礙社會進步,還會對我國的國際形象產生消極影響。
在網絡文化和新媒體文化雙重沖擊下的大學生,面對著良莠不齊的信息缺乏精準的分辨能力,在外來不良信息或者煽動性言論面前,可能形成錯誤的價值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加強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主戰場,要始終堅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強化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愛國是一個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熱愛自己的國家,必然對自己的國家充滿強烈的認同感,認同國家的制度,認同國家的文化,認同國家的領導方針,只有對自己的國家充滿強烈的認同感,才是真正的愛國。習近平同志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青年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群體只有對國家、對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我們所實行的制度有強烈的認同感,才能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不遺余力地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終生。
建構當代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大學生作為中國未來的希望,他們如何看待當今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如何建構當代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一直以來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切實關注的要點問題。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鍛煉大學生思考問題時的辯證思維能力,通過歷史與現實問題的比較分析增強對于國家的歷史與現在、國家的制度與道路的認同感,提高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與道路自信。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唯物史觀的專題教育,并在此過程中結合國家在革命、建設過程中面對的具體問題用哲學原理加以分析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加深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把握及對這一理論的深度認同感。同時,培育國家認同感的過程其實就是大力弘揚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只有肯定中華民族輝煌的過去,才能認同我們國家的現在與未來。思政課應該不斷穿插并結合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學習與介紹,大學生能夠在傳統文化層面提高文化素養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國家認同感。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以建構“四個自信”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不斷幫助當代大學生增強對于國家的認同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首先,班級作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工作是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前提的,與此同時班級也是培育大學生國家認同感不可缺少的組織平臺,特別是在國家認同教育過程中所進行的主題班會與班風建設這兩個重要環節。例如,高校班主任或輔導員應在全班范圍內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主題班會,并組織如以國家認同感為核心的故事分享、演講比賽、歌唱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班級內樹立良好班風,培育大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與國家認同感。其次,要將國家認同教育融入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之中。新時代,一方面各地高校可以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帶領大學生深入參觀各地高質量的愛國主義基地開展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校外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搭建愛國主義的實踐平臺,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大學生的課外實踐生活之中。另一方面,校內實踐要注重組織學生關注國家時政熱點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實踐宣傳活動,堅定大學生的愛國志向。
高校黨團組織一直以來都是宣傳我們黨先進思想的有力平臺,也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黨團組織既可以建構國家認同感教育機制,在黨組織、團組織開設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黨課、團課和主題活動,又可以及時更新對于新黨員、新團員的培養模式,將國家認同作為入團、入黨的重要衡量標準,將國家認同教育自覺融入基層黨團工作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5]。高校要注重校園文化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對于大學生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高校應注重將國家認同感教育物化為景觀、宣傳標志,在公共場所設置宣傳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標語與畫報,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國家認同感的氛圍。另一方面,高校應結合校史充分發掘紅色基因,由班到校再到國,通過培養校園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加深大學生國家認同感中的精神厚度。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并不是機械的理論灌輸,而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斷融入國家認同的因素。只有大學生提高受教育的能力,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實現民族復興大任貢獻力量,形成對國家的強烈認同感,才能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流砥柱與中堅力量。因此,高校只有不斷強化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才能使當代大學生真正成為政治素質過硬、本領扎實,并且有著強烈國家認同感的新時代國家棟梁,才能使他們認同中國當前的國家戰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出獨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