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易
(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江蘇 江陰 214400)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影響,一線教師們也不例外。學生們居家隔離,停課不停學,互聯網成為溝通師生的重要媒介,電子顯示屏化作了黑板,線下教學轉移到了線上。如今,疫情已得到控制,線下教學逐步回歸常態,但線上教學因高效、靈活、便捷等無可比擬的優勢,仍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應當順應這一時代潮流,思考如何借助互聯網促成專業發展,以更好地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方面,人的認知方式發生了改變。傳統知識觀注重知識量,但在互聯網時代,更加看重是否掌握了獲取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方法,另一方面,人的行為習慣從“獨立思辨”轉變為“情境互動”[1](41-46)。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教師的角色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第一,教師角色去權威化。“互聯網+”時代,教師壟斷知識的優勢已不再明顯,如今課堂注重對話式教學,為學生提供言語生長點,而不再是教師“一言堂”。教師不再只是站在講臺前照本宣科的人,更是組織、引導、幫助和啟迪學生的智者,是勇于教學創新的開拓者,是提倡師生和諧、互學、平等的長者[2](19-25)。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利用互聯網有效融合線上資源和線下教育,已成為不得不面臨的現實。第二,教師需要擁有較強的信息搜尋與知識關聯能力,清楚需要搜尋哪些相關信息,并且知道如何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以往,一本教參在手,備課不用發愁。但教參只是提供了一種參考,局限于此當然是不夠的,更何況部編版教材內容更加靈活,文體更加多樣,必須借助更多工具、拓展更多相關資料才能完成充分的備課。教師可以借助“錫惠在線”“梁溪名師”等優質的網絡教學平臺及微課資源進行備課,有了更多元的參考、更直觀的感受之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認識會更加深刻。當然需要良性融合,而不是奉行拿來主義。第三,教師是基于客觀事實的主觀評價者。“唯分數論”已成歷史,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結合軟件分析等進行精準個性化的分析,用發展的動態眼光考量學生,并提出有效建議。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這樣的發展趨勢必然對小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教師的個人專業發展面臨的一次新的挑戰。
過去,知者為師,一位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如今,在互聯網的支撐下,知識變得充實和豐富,大量優質資源唾手可得。因此,教師專業發展不再追求知識量的擴充,而應在去知識中心的基礎上追求知識的互聯共生。時代發生了巨變,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兒童也悄然變化,面對層出不窮的兒童問題,書本上的傳統的教育性知識已經無法自如應對一些棘手的時代性兒童問題。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育性知識和實踐知識,更專業地解決當下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第一,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趨于開放,小學教師急需努力提高信息技術水平,才能充分借助互聯網進行高效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一些抽象的理論內容,以更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小學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講授教學內容,使課堂更靈動活潑,具有趣味性,通過互聯網和新技術的力量提高學生的能力。借助大數據,一些潛在的趨勢或規律可以被清晰地認知。教師掌握了相關技術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積極發展和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將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第二,實踐互動的教學方式。過去,教師象征著知識,代表著知識權威,教師習慣了站在講臺上向下灌輸知識。互聯網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模式,教學向互動式翻轉課堂轉變。相比傳統的灌輸式教授知識,翻轉課堂更加關注評估和交流。課前,學生按照要求在網上完成知識點學習,在課堂上就尚未理解的部分進行提問探討,教師進行解答和評估。可以看出,翻轉課堂是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技能的新挑戰,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能夠針對問題及時給予交流反饋,對教師的理念與能力而言都是新的考驗。
第三,形成更具特色和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固然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也是很關鍵的一方面。互聯網時代,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課程,在網絡中獲取需要的知識和資源,這樣,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受到沖擊。教師必須思考如何保持線下授課的特色、增強吸引力,如何結合校本特色、自身經歷和教學實踐等,形成適合學生的具有針對性的知識。
葉瀾認為,教師專業發展可以理解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或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教師要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拓展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專業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三方面內容,從專業角度出發,提出以下幾點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第一,形成創新分享的知識觀。在如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上的大量信息資源唾手可得,知識已不再是教師優于他人的專利。教師應當轉變知識擁有費和消費觀,增強知識創造能力、搜索能力和分享觀念。正如蕭伯納所說:“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教師的專業知識在分享探討過程中得到擴充。
第二,主動通過互聯網協同實踐。互聯網像一張網一樣將世界包圍連接起來,讓不同地域、時間節點及不同情境的教師近距離接觸,實現更高效的協同與創新。不同背景的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有效地聯系起來,通過視頻通話、網絡會議和網絡公開課等形式實現教學協同實踐。這種實踐方式能夠求同存異,拓寬視野,打開思路,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并在整體上實現教師從實踐到知識增長的教學認識目標。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剛啟用三四年,針對部編版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和使用建議,各級各類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了多次教師培訓,有線上的,也有線下的。新事物的出現往往不太容易被人們接受,但借助互聯網平臺,全國的一線教師們,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城市還是鄉村、有經驗的還是初出茅廬的,都可以一起交流探討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分享教學心得和感悟,從而相互助力,積累專業知識,適應新教材。
第三,通過互聯網知識共享傳播實踐性知識。教師在教學行動和反思中形成的一些實踐性知識,由于尚未上升到理論知識層面,很難以傳統形式出版,因此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進行知識分享,如開通教師個人微博或微信公眾號,發表教育隨想。王悅薇常在個人微博上分享學生習作、交流教育心得,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與支持。在互聯網平臺進行表達,既可以讓教師及時分享日常工作中的發現和閃光點,又能表達正在關注的問題,啟發其他同仁思考。同時,還能使教師在教學知識形成過程中不斷接受反饋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一線教師的專業知識。
第一,通過自我發展提高教學技能。教師專業發展一般有自我發展與教師教育兩種路徑。不少學校忽視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過于強調教師教育的作用,認為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途徑。但大量調查證明,教師教育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是外在因素[3](70-74)。教師專業發展應以自主發展為中心。“互聯網+”時代,教師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靈活安排學習活動。例如微信公眾號、專業論壇、好教師App、網絡教學視頻等,都是可以讓教師自由主導和體驗的網絡交互平臺。微格教室、教學視頻等,也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水平進行反思。只要教師具有專業發展內驅力,這種網絡在線課程培訓的新模式就必然會顯示出高效、便捷等無可比擬的優勢,更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
第二,營造信息化氛圍,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在資源豐富的互聯網時代,不少具有實踐經驗的老教師卻發出了跟不上時代進步的感慨。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制作PPT、錄制微課視頻等,應當成為每位教師的基本功。教師必須接受網絡技術在職培訓,掌握新技術、拓展新方法、增加新技能,給自身專業成長和發展帶來新的視野和思路。學校可根據自身條件,創造更多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如推行微格教學、翻轉課堂、制作網絡公開課等,在一線教學過程中提高專業能力,為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奠定技術基礎。同時,可以開展網絡課程評比活動,營造公平向上的網絡信息化教學氛圍,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
第三,借助智慧教育,培養教師的專業洞見力。在互聯網時代,智能化可以讓教師更清晰具體地感知到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關注實際教育問題,為教師專業洞察力的提高帶來可能。例如,上海部分小學推行了電子書包,教師借助電子書包,能夠較全面客觀地分析每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及學習狀態,制訂更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泛化的教育信息系統促使教師勇敢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逐步培養洞見教學、洞見學生和洞見教育的能力。
疫情防控期間的線上學習為我們印證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教師要善于學習運用科學技術,轉變教育觀念,變革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聯通線上與線下教育,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只有有效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才能實現“互聯網+”的教育創新。當然,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教育”本質是一種跨界融合,互聯網是促進教育發展的助推器,而不是教育本身。因而,我們不能為了追求技術創新而忽略教育的傳統和本質。只有將兩者有效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