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丹
(許昌電氣職業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語言教學是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與認知所學語言的重要前提,在高等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當前,教育的理念隨著國際化聯系的增加不斷多樣化,傳統的教學觀念受到極大的沖擊,且已經不再能夠滿足學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能阻礙教學活動,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變革與創新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教育改革應運而生。在語言教學方面,對語言進行更加系統化全面化的訓練與培養成為幫助學生深化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增強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進行語言學知識尤其是認知語言學知識的傳輸,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引導,不斷推動語言學習效率的提升和能力的增強,達到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
職業類院校的學生在文化課程上存在基礎較差的問題,其中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充分且具體的學習策略,從總體上來說,職業類院校學生的語言水平遠達不到教學要求,需要教師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培養,促進語言能力和素養的協調發展。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原因學習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類問題:①生源地復雜,一些學生來自教學水平較低的縣城和農村,語言學習基礎薄弱;②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學生沒有形成積極正確的學習認知和態度,語言學習的積極性不高;③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教師沒有認清語言教學的意義與重點等。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給學生的學習及能力的提升造成影響,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點改善的部分。以下是關于認知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的分析與探究。
認知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學科分支,是對語言學的哲學化探究。認知語言學是以第二代認知科學和體驗哲學為背景的,在反對轉換生成語法基礎上誕生的一種新的語言學思想,成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涉及人工智能、語言學和心理學等不同學科,強調認知是人類知識的根本,并且將人們的日常經驗看作是語言使用的基礎,兩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喬治·雷科夫(George Lakoff)是認知語言學的創立者之一,他的主要觀點在于“隱喻是人類日常活動中必需的認知能力”。經過開創與發展,認知語言學在當前階段主要延伸出以下幾種不同的流派分類。
認知語法是由蘭蓋克(R. Langacker)提出的一種語言理論,又被稱為“空間語法(space grammar)”,是迄今為止最全面詳盡的認知語言學理論和描述框架。認知語法的基本觀點和運作機制包括三個方面,即語法具有象征性、結構式是語法描述的主要對象、認知語法通過圖示表征語法的模式。作為認知語言學的流派之一,認知語法承襲認知語言學對于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的轉換生成語法進行反對與駁斥的基調,因此認知語法對語法和語義作出如下新的定義:語言作為人的認知能力的一部分,不存在自足性,即人的語言能力的發展必須以人的一般認知規律的發展情況為參照;語法或句法結構本質上是象征性的,是語義結構規則和習慣的一種象征化表現,因此并不能構成自足的表征層次,對于句法的分析不能脫離語義和語境;單純利用形式邏輯無法描寫和分析語義,必須與人的主觀認知相結合。
從以上觀點出發,蘭蓋克的認知語法將語言的單位分為語音單位、語義單位和象征單位三種,其中語音單位和語義單位結合能夠組成象征單位、聯系語音單位和語義單位的就是象征聯系。以英語單詞cat為例,作為一個象征單位可以寫成〔[CAT]/[cat]〕,在這個書寫形式中,大寫字母表示語義極,小寫字母表示語音極,合在一起成了一個完整的象征單位,這種象征單位具有一定的意義表示功能,能夠表示某種約定俗成的含義。蘭蓋克認為語法的研究離不開對于語義的分析,詞匯、語言和意義之間的界限模糊使之形成一個有機的連續體,可以借助象征關系進行 描述。
框架語義學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詞義及句法結構意義的一種方法。框架語義學來自經驗主義語義學,認為掌握語義框架即概念結構的相關知識是理解語句的意義的重要前提,要理解詞語的意義,首先要擁有對應的框架知識。提出這一理論的語言學家菲爾莫爾(Charles J. Fillmore)指出:“框架語義學為觀察詞語的意義提供一種新的方式,能夠創造新詞并在現有詞語中增加新的意義,同時還可以通過對文章中不同成分的意義的拼接組裝形成文章的整體意義,是進行語義聯系時所要遵守的原則。”
根據菲爾莫爾著名的“商業交易”框架,可以舉出類似的例子,如“做飯”,可以涉及的概念有廚房、燃氣和水。在場景圖式中可以包含的元素有冰箱、廚具和食物等。在此基礎上,可以分析與描寫這些詞的意義、用法和語法結構,同時還可以與啟發的框架進行聯系與交叉,進一步解釋更多的詞匯和語句,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語義認知體系。由此可見,框架這一認知結構在理解語義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認知詞義和語義的過程中借助框架結構調動人們的經驗和習慣,有效提高認知與理解的效率,為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支持。
認知語義學是通過對人類的概念系統、意義和推理的研究進行概念結構描寫的一種語言研究學說。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認知語義學將語義研究作為核心問題,論述語言與認知模式、知識結構及心理等方面的關系。比如提出“隱喻”觀點的雷科夫與約翰遜(Johnson)認為語義受到人類認知能力和經驗的影響,無法獨立于認知存在。因此認知語義學的主要觀點從經驗觀可以理解為語義產生于經驗感知所形成的概念;從概念觀可以與概念化、心智結構及象征結構等內容畫等號;百科觀認為語義基于人的經驗感知,是一種心理現象,無法用客觀主義進行研究。以上不同的看法對語義都基于同一種最基本的觀點,即語義以人的認知為基礎,在人的體驗和感知過程中得到不斷的發展與變化,最終為人的語句理解提供支持。
從哲學意義上來講,認知語義學以人的自身經驗和認知為主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十分明顯的主觀性。例如:在詞典中“單身漢”指的是“沒有妻子的人,或沒有和妻子一起生活的人”,其中包含“男性”“成年”“未結婚”三個要素。然而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這個詞并不能完全覆蓋其指代的對象,比如和尚、道士等特殊身份的人,同樣滿足以上三個要素,但是在人們約定俗成的觀念中,“單身漢”并不包含這部分人,所以從主觀認知上來說,我們不能將之稱為“單身漢”,這就是認知語義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語法翻譯法:用母語翻譯教授外語書面語的一種傳統外語教學法,即用“語法講解+翻譯練習”的方式進行外語教學。教學的流程主要包含復習、教授新詞、講授語法和講解課文等環節。在這一教學法中,語法是教學的核心,應試是教學的目的,翻譯是教學活動的基本手段。因此,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活動,學生的主動性無法有效體現,并且存在重書面語、輕口語及偏重閱讀能力的培養等問題,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不到綜合性的培養,影響其學習興趣。
直接法:主張以口語教學為基礎,按照幼兒習得母語的過程,用目的語直接與客觀事物相聯系而不依賴母語,不用翻譯。語言學層面的“語言觀認為語言是習慣,語言的運用靠感覺和記憶”,以及心理學層面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是這一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其主要特點是目的語與事物直接聯系,以口語為基礎先聽說后讀寫,依靠感知采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等進行目的語的學習。直接法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對成人二語學習的特點認知不足,重口語輕讀寫,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早期過于排斥母語,忽視對語法的掌握,并且對教師的語言水平有較高的要求。
情景法:以口語能力培養為基礎,強調通過有意義的情節進行目的語結構的操練。該教學法以聽說讀寫四種言語技能的實際掌握為教學目的,主張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進行教學。
閱讀法:強調通過直接閱讀培養閱讀能力。首次提出將閱讀能力作為單項語言技能進行訓練,但忽視其他言語技能的訓練。
自覺對比法:主張通過母語和目的語的翻譯和結構對比,自覺掌握目的語的一種教學方法。崇尚理論引導實踐,避免實踐的盲目性,并且重視對書面語和文學語言的講解,但是忽視口語方面的交際性練習。
聽說法:強調通過反復的句型操練培養口語聽說能力。教學內容以句型為中心,重視對聽說能力的鍛煉。機械性較強,忽視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給學生學習動力的產生與增強造成阻礙。
視聽法:在一定的情境中結合聽覺與視覺的教學方法。貼近日常生活能夠培養學習者直接運用目的語表達思想的能力,但忽略書面閱讀,將重點放在語言交際能力上。
自覺實踐法:學習者在自覺掌握一定語言理論知識基礎上,通過大量言語實踐活動達到自覺運用目的語的教學目標。其主要特點就是自覺性、實踐性及綜合性等。
認知法: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發現理解并掌握語言規則,并能從聽說讀寫全方面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在這一教學法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并且能夠進行母語和目的語的對比和區分,增強學習信心,提高目的語水平。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根本,能夠為學習者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認知語言學指導下的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將教學內容和語言學知識進行概念化和范疇化展示與分類,有效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讓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與理解知識。同時利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進行單詞構造和排列組合方法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利用單詞增強語言能力。
閱讀作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幫助學習者提升能力與擴展知識面的重要途徑。在認知語言學指導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的閱讀活動,能夠使學生在積累詞匯、培養語感的同時,獲得認知和分析能力的鍛煉。通過訓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加快速高效地找到相關信息,提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強學生閱讀能力,達到運用認知語言學教學的目的。
寫作是展現學習者知識掌握程度及運用能力途徑之一,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在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在認知語言學理論指導下的語言教學實踐中,教師將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作為重點,引導學生更加正確地運用語法知識,并組織行文結構,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認知語言學習的意義,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語言素養。
認知語言學理論在語言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能夠有效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引導其創新與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語言知識的學習中,獲得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最終為提高課堂效率,發展語言教學事業提供支持。
對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研究是相關課程開設的重要前提。作為語言學的分支,認知語言學理論能夠為高職學生掌握語言學知識,獲得思想認知和實踐能力提供引導,是促進教學效率提高及學生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與探究認知語言學理論是教師與學生應當重點關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