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湘容
(湖南農業大學 軍事教研室,湖南 長沙 410128)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地方高校需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地方高校通過系統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之情,使愛國主義成為大學生這股中國建設的未來中堅力量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具有深遠意義。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事業和平建設時期,這種花香襲人的和平環境,使大學生們越來越缺乏一定的政治敏銳性,他們愛國,但容易忽略國際形勢的復雜性及嚴峻性。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相當復雜,可用“先天不足,后天難塑”來形容。我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陸地直接接壤的有14個,除此以外,還有隔海相望的鄰國。一些大學生只是看到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頻繁交流、合作的祥和氣象,卻沒看到我國在經濟、科技、外交、軍事等與部分國家之間的緊張形勢。
在我國,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相互交織,影響我國的安全穩定。一些大學生知道一些發生在我國或我國周邊的熱點問題,例如“釣魚島爭端”“南沙爭議”“朝核問題”等,但是他們只從了解資訊的角度看待,對于這些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及深層蘊含的復雜牽涉則不甚了解。
當代一些大學生之所以看不到制約我國發展的諸多外部因素,是因為他們的學習習慣。在進入大學前,他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備戰高考,針對考試內容的學習幾乎占據他們所有的時間,根本無暇顧及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書本教材以外的知識,尤其是一些理科生,分科之后鮮少接觸國家歷史、國際政治、戰略形勢等方面的內容。現在的部分大學生可謂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對當今國際政治局勢等知識缺少系統了解,更無從談及對錯綜復雜的世界局勢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了,因此,政治敏銳性大大降低。
筆者是一線的國防教育專職教師,每次在課堂上跟學生講述國防含義中的對象要素時都會問學生一個問題:“當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減小的時候,是不是侵略也就跟著逐漸消亡了?”學生幾乎都會回答:“沒有。”而當筆者再繼續追問“侵略會表現在哪些地方”時,學生的回答幾乎都限于領土爭議、資源掠奪等方面,很少有學生會想到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層面。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已漸漸融入“全球”這個大環境,隨著“全球化”趨勢而來的,還有外來文化。大學生正值青春期,他們熱情開放,追求時尚,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對外來文化的適應性很強。相對中學而言,大學比較自由,在脫離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壓力之后,驟然增多的課余時間使大學生們產生許多新的追求。互聯網的開放性、迅捷性、交互性、靈活性、娛樂性等特點滿足了大學生獵奇、追求新鮮時尚的心理,但一些自制力稍差的就容易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為大學生帶來大量資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西方的文化和思想理念。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但涉世不深及知識面的相對狹窄使得他們的甄別能力相對較差,無法對網絡上傳播的諸多信息客觀理性地分析與辨別。一些大學生比較感性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只重視直接的感受和直觀的體會,所以在被影視作品、游戲、娛樂、聊天深深吸引時,容易忽略了外來文化給自己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想理念、意識信念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是一味地接受,沒有過濾與揚棄,對蘊含在文化、經濟、生活等方面的負面信息警惕性不高。
能考入大學,很多大學生在心理上有一種成就感,大學與社會的接近,讓一些大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為自己擘畫未來。根據我國一些學者的問卷調查,大學生中有74%的人開始考慮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但部分大學生在價值取向方面出現了偏轉。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一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物質生活逐漸富足,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不斷向經濟領域傾斜。當代一些大學生處在“四二一”結構中的家庭,即四個老人、兩個大人、一個小孩,他們毫無疑問是家庭的中心,長輩們會盡量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給他們最好的物質生活保障。對于一些從未經受過物質匱乏之苦的當代大學生而言,艱苦樸素的作風只是書本上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超前的消費觀念和互相攀比、隨波逐流,于是,物質成為他們追求的首要目標。
社會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社會壓力,例如就業問題。自1999年開始,高校正式擴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逐漸增大,但是機會似乎并沒有增加,“畢業即失業”,成為大學生中存在的現象。為了解決就業問題,一些大學生的學習內容和追求方向往往顯示出功利性。他們熱心學習專業、積極參與科研,卻對于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等與自己就業無直接、必然聯系的課程興趣缺乏,甚至認為是沒必要開設;他們會學雅思、考各種各樣的從業證書,卻不會主動了解國家大局、國際態勢等似乎無關自己飯碗的信息;他們會加入學生組織和社團、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卻對軍訓等無法直接幫助自己就業的實踐避而遠之。
在就業壓力日趨加大的情況下,一些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在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義與利的關系上,他們往往選擇的是后者,不再關心或不太關心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只考慮自己的實惠與利益。他們的價值取向逐漸轉向更多地關注“牛奶和面包”“房子和車子”,而不是責任和國家。一些大學生認為,“國防”就是“軍防”,是軍隊和軍人的事,但自己對參軍入伍,獻身國防態度冷漠。
大學生的年齡段普遍處于17歲至22歲之間,處于人生發展階段的青年期,這個時期,身體各系統的生理機能,包括心肺功能、體力和速度、免疫力等都達到最佳狀態,處于身體健康的頂峰時期,精力非常旺盛,飽含激情。同時,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等開始日趨完善,思維的發展促使他們的思維活動的依賴性迅速減弱,獨立性和批判性快速提高,在對待問題和事物方面,少部分大學生容易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區域)的看法。
剛從高中階段走出來的大學生,雖然開始接觸社會,但并沒有完全走出象牙塔。盡管他們精力充沛,充滿愛心和正能量,態度積極,但由于國防知識的貧瘠及對國際態勢的不完全了解,所以對于很多不符合他們的是非觀的事件及一些國家政策缺乏清醒的認識和辯證的思考,不能全面考慮現實的情況和具體的條件,缺乏大局意識與整體意識,對將會產生的后果缺少充分的預見,在做出判斷的過程中便容易產生不滿情緒或偏激行為。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當今大學生愛國心理行為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其誘因,一方面來自社會、高校、家庭等因素,另一方面反映大學生在“知—能—意”方面的不足,需加以引導,方能步入正確軌道。
何謂“知—能—意”?所謂“知”,即獲取普及性知識;所謂“能”,即具備客觀理性的分析能力;所謂“意”,即固化愛國等主流意識。如何達成“知—能—意”目標?首先通過對大學生普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綜合國家安全觀、國防理論等相關知識,激揚熱情,使其形成對何為愛國的感性認知;然后在知識全面豐富的基礎上引導其形成理性判斷和分析的能力;在引導學生進行感性認知、理性分析的同時不斷融入主流意識形態,最終助其能自覺地認識和主動地培養正確的價值判斷、選擇能力,形成民族精神、愛國意識等。這一目標過程,既符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又符合大學生的學習動能、行為特點,對于研究如何培養大學生愛國意識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為了達成“知—能—意”目標,需構建一個“非”字型的教學體系,即在全面鋪開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抓住知識節點進行深入引導。
基礎知識教育部分從整體而言宜“接地氣”,應具備“博”“趣”“淺”三個特點。愛國主義教育類的課程一般以公共課的形式存在,旨在普及知識,提高素養,強化意識。若全是“高大上”的專業理論,這些往往處于學生的知識薄弱地帶,難以引起共鳴,而且過于枯燥,無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課程須在上課之初,利用青年學生對未知的探索心理,貼合學生的接受程度,以涵括古今中外、政治、經濟、科技、法律、軍事、歷史、地理、兵器、具體戰例、國內形勢、國際政治等廣博的內容,通過共情且有趣的方式,淺入深出的角度帶學生走入嶄新的知識地帶,一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
深入引導教育部分的知識節點宜從“關鍵”“時效”“經典”“利害”四個方面選擇。“關鍵”主要指涉及國家立場、態度、決策、方針等方面的內容。例如在教授有關我國與他國的各種分歧、爭議、矛盾等知識時,第一步是要讓學生知其然,盡量詳實地介紹爭端的來龍去脈,讓學生對事情的全貌有客觀的了解;第二步是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引導學生逐層遞進,逐步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國家提出立場主張的依據。例如“中日釣魚島之爭”,絕大多數學生都知道中、日之間存在領土爭端,也知道爭端起始于中日甲午戰爭,但是部分學生卻不知道我國為何要提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的立場。在這種情況下,需向學生全面分析我國提出此立場時的具體國情、所處的國際局勢及我國的戰略意圖等,只有在充分了解國家的初衷后,學生們才會由衷地理解和接受國家的立場。“時效”主要指涉及國家安全、國際局勢等即時發生的或容易出現瞬息變化的內容。這些通常發生在當下,但由于信息接收渠道的有限性及自身辨識能力的不足,容易被誤導或認識片面。充分的釋疑、全面的分析與解讀會讓學生更有直接感觸,充分認識到看待熱點事件要揭開現象看本質,從而自覺代入到國家等更深的層面去感悟。
“經典”指最有代表性的、歷久不衰的內容。如在教授各類戰例、歷史事件時,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觀點,發掘出不同的意義,此時需要老師針對不同的側重點、切入點,充分揭示事件內部特征及與授課內容、授課需求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探討中思考,在思考中延伸,最終以此及他,觸類旁通,形成正確的分析和解決同一類事件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利害”指涉及學生自身疑慮、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內容。例如在教授各種思想理論等內容時,可以將其與學生切身實際聯系起來。由于事關自身,學生更有興趣,更容易共鳴。如在講述《孫子兵法》時,由于兵法雖是用兵方法,但實際上大到國家間的外交,小到個人的人際交往,一切博弈關系皆可運用其作為指導,因此可以將“知彼知己”“避實擊虛”“致人而不致于人”等觀點與學生為人處世的方式、自身的人生規劃、思維習慣養成等關聯起來。當學生學會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大局思維、整體思維等思考自身實際問題并做出決策時,便不難對國家大事、國際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理性的認知。
我國不同省市地區的教學資源其實不盡均衡,不同學科學生的知識體系不盡相同,因此在高校中對所有學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不太符合教學規律。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可以進行多元化教學,激發其對國防等知識理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能,以此為契機,強化他們的國防意識,增強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國防責任感。
1.針對性教學
每個大學都會有文科專業和理工科專業,相對而言,文科生的國防理論知識比較豐富,容易進入學習狀態,興趣比較高;理科生的國防知識比較薄弱,興趣比較匱乏,難以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對于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應該分別教學。對于文科生,可以多教授一些知識點,并采取自我學習的方式,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對于理科生,需要對知識點進行更多的分析,采用引導式教學。
2.趣味性教學
因為部分大學生的國防理論知識不足,學習興趣不夠濃厚,所以可以采用趣味性教學提高他們的興趣。例如,在課堂中用視頻、動畫、圖片等多媒體課件,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形成豐富而直觀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多講學生不知道的,少講眾所周知的,利用學生的獵奇心理激發興趣;在組織課堂語言時,用故事、俗語、笑話、流行詞匯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用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進行講述的方式,使學生融入課堂。
3.實踐性教學
高校中的軍事理論等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由于應用性和普遍性相對較弱,因此完全依靠理論教學達到教學效果,作用不是很明顯,應適時走出課堂,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例如,在講述國防基本知識和國防歷史等知識點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故居、烈士陵園、軍事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加深學生對史實、國防人物等的認識和了解,以史育人、以史感化人,增強大學生的國防責任感。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行一些知識競賽、演講、宣誓、觀看愛國影片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
4.強制性教學
由于在大學生中存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自覺性不夠的現象,因此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定的強制方式。例如,上課的時候全程對號入座,方便老師進行具體的課堂考勤和學生上課狀況評估,平時成績在最終成績中占據很大比例,以此幫助學生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形成良性的學習狀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所以,強化當代大學生愛國意識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如何在地方高校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一直是值得大家不斷思索、不斷探討、不斷創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