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月風
(廣東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 湛江 524000)
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關乎不同專業于不同學科的教學改革,引人深思。1967年,美國學者戈爾德馬克首次提出新媒體這一概念,逐漸引起人們注意。顯然,新媒體的“新”象征著這是“一種基于數字信息化媒體,可以滿足無數個使用者同時進行相互交流”[1]。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使課堂上運用新媒體輔助教學已成大勢所趨,當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主要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一般是教師通過對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現象等內容的分析,使學生在掌握現當代文學發展概貌的基礎上,能夠獨立評點與鑒賞文學作品,逐漸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與人文精神。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有助于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改變了傳統“一言堂”與“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如教師在制作PPT的時候,可以搜集更多契合教學內容的圖片、影像資料、數字資源等,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喚起學生的興趣。事實上,“中國現當代文學”與當下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系,決定了這一課程需要與時俱進,如何科學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實現教學改革顯得至關重要。
新媒體對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最大的沖擊力莫過于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變。從內容改革來看,學者溫儒敏先生曾以北大中文系為例,結合市場化商業化驅動下文學從精英到大眾轉型的社會現實,認為教師應改變傳統單向度的“文學史”授課思路,而注重對經典作家作品與文學現象的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情感教育目的。一定程度上,新媒體在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中最直接的影響是圖片、影視、數字資源等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比如對魯迅“五四”時期啟蒙思想的講解,就可以選擇其較有代表性的《阿Q正傳》《祝福》為例來探討,而如果能夠結合作品被改編的相關影視來分析小說,顯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電影的視覺沖擊力要遠遠大于純粹的語言文字表述,大家通過跳動的畫面與富有個性的對話,腦海中能清晰地浮現出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進而更容易理解魯迅的文學內涵。比如對現代新格律體詩的講解,可以先借助“秒懂百科”上聲情并茂的短視頻來輔助教學,使同學們對教學內容先有一個初步了解。再如對當代作家莫言的專題講授,可以引入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同時播放當時的頒獎詞以及莫言的獲獎感言,這些對同學們既是知識的拓展與補充,又能讓他們更直觀地理解莫言創作特征與文學史地位。
事實上,教學改革是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尤其在新媒體作用下隨著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學生掌握知識的途徑也在發生著質的改變,更好地實現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新媒體的輔助下同學們對知識的接受途徑也變得多元起來,除了傳統的課堂,他們還能通過QQ、微信、電子郵箱、網絡論壇等平臺完成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尤其在任務驅動式教學環節,多樣化學習平臺的作用不容忽視。比如教師在講授《駱駝祥子》之前,會要求同學們在完成作品閱讀的基礎上,利用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資源進一步搜集相關研究成果,這一環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熟悉新媒體輔助學習的一般技巧,又能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學科專業知識。
在傳統教學理念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一直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感悟與鑒賞能力的培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現當代文學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改革,改變傳統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文學史教學模式,并運用“雨課堂”“中國大學慕課”“超星課堂”“學習通”等新的教學平臺,提高其鑒賞與審美能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學者韓巧花所說:“興趣是學生持續且有效的學習動力,現當代文學改革的初衷就是要突破傳統教學思維,以學生為本,強化師生合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
在“互聯網+”時代,怎樣實現新媒體與現當代文學教學內容的融合,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起越來越多教育者的注意,一些教師積極嘗試“雨課堂”的教學形式。這是一種利用PPT和微信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有機聯系,達到智慧教室的教學效果。比如對現當代文學中“新月詩派詩歌創作”這一節的講授,我采用“雨課堂”高校智慧教學五步法來達成教學目標。在“考一考”環節,利用“雨課堂”的測試功能圍繞新月詩派的內容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在“說一說”環節,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回答我預設的問題,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怎樣體現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等,根據回答情況來判斷學生對本節課的理解程度,同時彈幕功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與觀點的機會,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與總結概括能力。在“講一講”環節,我利用“雨課堂”的隨機點名功能,讓被點到的同學分享自己在預習本節課時所做的PPT,內容限制在5頁之內,之后我會根據前三個環節來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在“做一做”中,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所講內容,創作一首新格律詩,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與創作實踐能力。最后在“想一想”環節,學生依據“雨課堂”的學習報告功能,記錄自己這節課的學習心得,我會針對同學們的表現做課堂小結。整體上看,采用這一教學模式達到了比傳統教學更好的效果,大部分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除了雨課堂之外,在新媒體技術推動下的“中國大學生慕課”平臺也給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中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曾借助這一教學平臺完成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選講”這門課的講授,因為授課對象是大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這門課是對他們已經完成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進一步拔高與提升。我首先選擇“慕課”平臺上已有的精品課程資源,并根據學生基礎與實際教學需要做了必要的刪減,整個教學模塊分為視頻、課堂討論、單元測試,授課之前把所有的視頻與學習資料導入,同學們要在每周五之前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任務,并且參與課堂討論的次數越多,平時成績越高,以此來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對魯迅這一專題的講授,單元測試中所設置的題目以魯迅的代表作或具體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等客觀題為主,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課堂討論部分設置了“結合作品,談談對魯迅國民性批判思想的理解”與“如何認識《吶喊》《彷徨》既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又是其成熟的標志”等問題,考查學生對魯迅精神世界以及作品文學史價值的把握。最后我會對同學們的課堂討論做出評論,使他們能夠查漏補缺,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整體上看,短視頻配合線上測試的形式突破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傳統知識傳授鏈,尤其是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頂尖大學的優質課程的選擇激起了同學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總之,無論是“雨課堂”還是“中國大學慕課”,抑或是“超星課堂”等教學媒介都與飛速發展的新媒體技術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先進的新媒體技術推動著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多元化,而豐富的互聯網資源更是提高了教師的備課水平,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與分析能力。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多的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從簡單的“學什么”到“怎么學”甚至是“怎么用”,把學習與審美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
以網絡、電腦、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而言,新媒體技術使教師的教學的內容與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客觀上講,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改革中,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新媒體技術的利與弊,揚長避短,方能起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伴隨著突飛猛進的新媒體技術,“雨課堂”“中國大學慕課”“學習通”等平臺越來越受到師生青睞。回顧傳統教學模式多依據文學史發展的脈絡,而貫穿近百年的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很難在一個學期完成教授任務,往往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而走入“滿堂灌”的誤區。近幾年在教學中新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使“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教學方式與內容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變,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師都可以借助網絡資源選擇不同時期作家的經典作品與富有特色的風格特征為出發點,由點及面,進一步深入挖掘其思想主旨。如對張愛玲的講解,可以從其人性書寫為專題,并在“超星課堂”或“中國大學慕課”等學習平臺選取代表性的視頻使同學們更加形象地進入張愛玲的文學世界,之后進一步引申到整個文學史中人性書寫的不同面影及意義。正是因為新媒體技術的不斷被推廣與運用,教師對作家的講授,不再是刻板的生平介紹、代表作品、藝術風格、文學史價值等,而選取作家創作中最富個性的一個點來切入,以少而精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逐漸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啟發式教學。
新媒體與教學的融合,打破了傳統受時空限制的教學模式,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途徑也變得更多樣,除了教師指定的學習內容之外,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針對性地采納學習資源,教師則主要利用新媒體的特殊功能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進并了解具體情況,而創設立體的教學空間同樣是一種激發學生探索意識的有效方法。學者劉鐵群曾談道:“現當代文學與中國文學其他課程的最大區別在于,它是正在進行的文學,它具有將學生引進當代文學現場的可能性。”[3]這就預示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教學改革中應充分發揮新媒體資源的優勢,盡力為學生營造立體化的教學空間,比如可以通過邀請知名作家與學者到學校演講,使學生有機會直觀地感受作家的創作與文學觀念的形成過程。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地的學術研討會,以現場參與的形式切身領悟不同文學思想的碰撞,既開拓了他們的文學視野,又能更好地把握該學科的研究現狀,使同學們在已有的文學閱讀與鑒賞能力基礎上,提升文學研究與創新能力。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改革的執行者,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及時給學生分享學習資源,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拓展學術視野,幫助他們了解現當代文學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改革中,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應該被充分發揮,比如線上單元測試與課堂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以專題式教學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以集體觀看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激發學生重新閱讀文本的興趣等。當然新媒體輔助教學還有一個較大的優勢是線上課程回看功能,學生對于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可以反復觀看直到理解。如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家族敘事”專題講授,有的同學在相關文學作品閱讀量匱乏的情況下聽課時會有明顯的吃力感,但在他們充分了解這類題材的作品后,還可以再去觀看視頻,方便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
但是新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從傳播媒介來看,學生主要是借助手機端或電腦端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里邊難免會有很多游戲軟件,而對那些自律性較差的學生,離開了教師的課堂管理與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互動,學習效果堪憂,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超強的自制力,另外教師也要注意盡可能選擇那些短而精的視頻并配有單元測試以引起學生的專注力。事實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最終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如果教師過度依賴新媒體教學,所有授課環節都想借助先進的技術工具,反而會阻礙學生文學素養的形成,如對徐志摩《再別康橋》、舒婷《致橡樹》等詩歌內容的講解,用播放相關音頻代替學生朗誦顯然不可取,更不利于學生對文學感知力的提升,師生之間總以屏幕與鍵盤交流在無形中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反而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雖然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突破了傳統教學方法中的諸多瓶頸,但板書與口頭語言表達是教學改革中不能被取代的環節,尤其是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思維過多受到互聯網資源牽制,忽視了板書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在豐富教學內容直觀與生動性的同時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注意力與無意注意力的規律。
總之,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改革中,新媒體技術的確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只有運用得當才能提高教學效果,不能一味追求新穎獨特而舍本逐末。教師要立足學科特征,研究教學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能夠把傳統教學方法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使學生在掌握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等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寫作技能、文學作品鑒賞等方面的技能都有所提升,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把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融入平時教學,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