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鳳嬌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全民抗疫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其中不僅包含著豐富的史料,蘊藏著鮮活的故事,還彰顯著偉大的精神。
從古至今,中國人民一直在同各種疫病做斗爭。就近代歷史上,以鼠疫為主要代表的疫情屢次發生。太平天國時期,鼠疫猖獗,造成當時全國人口損失達30%;1894年以香港和廣州為中心的鼠疫在中國大范圍流行;1910年東北地區爆發的鼠疫導致6萬多人死亡;到民國時期,鼠疫屢撲屢起,幾乎與整個民國時期相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國疫情防控能力的增強,鼠疫、天花、血吸蟲、麻風、瘧疾等病疫逐漸減少,但仍有一些病疫偶有發生;進入21世紀,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這場疫情至今仍然讓不少人心有余悸;還有就是當下這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在嚴重影響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面對各種病疫的挑戰,中國人迎難而上,憑借著團結的力量、必勝的決心和獨特的智慧最終都化險為夷,形成了一本抗疫的史書。這些中國人民防疫抗疫的歷史為大學生深入認識中國近現代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和全新的視角。
每一段中國人防疫抗疫的歷史背后都蘊藏著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比如古有“鼠疫斗士”伍連德,今有“抗疫國士”鐘南山。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逆行而上,奮斗在抗疫前線,給處在不安情緒的國人服下了一顆“定心丸”。而110年前,東北爆發大規模鼠疫時,一位31歲的年輕醫生臨危受命,迎著洶涌的逃難人潮逆行而上,僅花三個月,且完全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全面遏制了致死率和傳染性很高的鼠疫,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他就是伍連德。除了這些逆行而上的斗士,每一次的防疫抗疫中還出現了很多捐款捐物、出錢出力的普通人,他們或盡自己所能回饋社會,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和方式去抗擊病毒,他們都是英雄。這些真實感人帶有歷史溫度的故事,更具有直觀性、生動性、感染性,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教學素材。
如前文所述,從古至今,中國人民一直在同各種疫病做斗爭,而每一場抗疫斗爭不僅要消耗大量的物質資源,更考驗人的精神意志。中國人在艱苦卓絕的抗疫斗爭中形成了偉大的抗疫精神,其具體內涵包括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迎難而上、勇當先鋒的擔當精神,舍生忘死、日夜奮戰的奉獻精神,精準防控、精心救治的科學精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1]這些偉大的“抗疫精神”為中國人民多次戰勝疫病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筑起了我們抗擊疫情最堅韌的精神堤壩,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應將它轉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資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高校本科必修思政課中唯一一門歷史學科課程,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加凸顯,集歷史性與政治性于一身。抗疫素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元素,其內涵和實質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對推動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主要講述了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斗爭史和革命史,這對于新世紀成長起來的“95后”、“00后”大學生是遠離自我生命體驗的,于他們而言革命戰爭的血與火只是遙遠而模糊的概念,因此,面對課堂上講述歷史的教師,他們很容易“出戲”;同時,與中學階段的歷史課程相比,“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為歷史事件中的大脈絡式宏大敘事,細節不夠,再加上課堂教學以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和說教為主,枯燥有余而生動不足,難以激發大學生的思想共鳴,甚至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而在2020年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中,每一個大學生都是親歷者,每一個大學生都是防疫的“主角”,因此,挖掘抗疫中的歷史和現實素材,將其巧妙的融入課程寬泛的教學內容中,為學生展示豐富的抗疫史料、鮮活的抗疫人物、身邊的抗疫事跡等,能使學生對書本知識有一種親近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和精神上的振動。
作為一門寓理論于歷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歷史教育、塑造政治認同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重任。將抗疫素材融入課堂中,從歷史和現實的緯度回溯中國歷史上的磨難及抗疫斗爭史,可以引導學生從抗疫斗爭史總結歷史因果關系和歷史發展規律,揭示中華民族從磨難中奮起的啟示,明確歷史與人民的“四個選擇”;從歷史的維度辯證認識當前的疫情,客觀看待取得的成就、展現的力量,使學生在疫情防控的歷史實踐中堅定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對黨、國家和民族產生真摯的情感認同,增強奮發圖強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增強“四個自信”,以史學功能,涵養愛國情懷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擔負的另一項重任。2020年初爆發并迅速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驗著每一個國家的國家體制、治理理念、動員能力、經濟實力等方面的能力。中國經受住了這場“大考”的考驗。同時,在這場全民抗疫中,涌現了無數逆行而上的英雄,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照亮了別人的生命,他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偉大“抗疫精神”,其核心品質是愛國主義。可見,全民抗疫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思政教科書,抗疫精神則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因此,將這些抗疫素材融入課程教學中既是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上好新時代思政課的必然要求。
充分挖掘抗疫育人素材,將其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一方面豐富拓展了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空間,另一方面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1.精選抗疫素材,佐證教學內容
抗疫素材很多,不能為了講而講,只有根據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特點和教師教學設計構思,有針對性地選擇契合新時代大學生特點的抗疫素材和案例,才能體現教學目的,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課程伊始,針對課程性質特點,可以通過回溯中國歷史上的磨難及防疫斗爭史,以談古來論今,既揭示中華民族從磨難中奮起的啟示,又引導學生正視歷史的發展規律,客觀看待當下疫情,樹立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心;針對大學生關于為什么要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疑問,可以講述清末“鼠疫斗士”伍連德東北抗鼠疫的事跡,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的著名論斷。相關的案例和素材還有很多,這些抗疫素材的選取,與其說是在于歷史知識的展示,不如說是對大學生正確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引導。
2.講好抗疫故事,講活教學內容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的大部分內容學生在中學已經接觸過,因此,單純的歷史史實講述會讓學生覺得枯燥遙遠,歷史理論講述又會讓學生覺得抽象深邃。而鮮活生動、暖心感人的故事則可以講活、講透史實和史論,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是活生生的、可觸摸的,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讓學生覺得歷史并不是遙不可及,在春風化雨中受到熏陶。將抗疫中的感人抗疫故事融入課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扎根于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多難興邦的根本原因。對于這些豐富感人的抗疫故事,教師要加以認真甄選,講好抗疫故事,尋求抗疫素材與課程的最佳結合點,史論結合,創建自身特色。
3.借助抗疫視頻,增強情感體驗
將抗疫視頻資料插入課程教學過程,能夠增強教學立體感,讓學生在直觀感受歷史的同時情感得到升華,并從中得到歷史的啟示和感悟。教師可以播放與中國抗疫歷史相關的短視頻如《中國抗疫史》《中國歷史上的抗“疫”戰爭》,公開課“歷史視角下的中國抗疫之路”,紀錄片《鼠疫斗士伍連德》《防疫先驅伍連德》《伍連德與東北大瘟疫》等,讓學生看到我們的災難史和抗爭史;還可以播放記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紀錄片如《戰“疫”》《武漢戰疫紀》《英雄歸來》《抗疫英雄:鐘南山》等,這些紀錄片全視角、大跨度講述了中國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歷程,既有宏觀大局,又有微觀細節,傳遞著信仰、信念和自信的內核,充滿了感動、震撼、振奮的力量,儼然如一本打開的思政書。
開展好實踐教學是實現“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育人功效的重要環節,將抗疫素材轉化為生動活潑的實踐教學資源,可以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真心喜歡的課程。相比理論教學,將抗疫素材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實踐教學環節可發揮的空間更大。
1.融抗疫素材于課堂實踐教學中
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更新教學方法,通過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手段融入抗疫素材,將大大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頭腦風暴、小組討論、新聞播報、主題演講、主題辯論、情境教學、角色扮演等。如在疫情期間,筆者采取網上教學的方式,在講述抗日戰爭時,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學生對比“抗日”和“抗疫”的異同,在對比中讓學生看到70多年前的“抗日戰爭”和今天的“抗疫戰爭”雖然有很多的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之處,而其中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都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都有全國人民組成的全民族統一戰線和必勝的信念,所以最終的結局也一定是一樣的,即全面勝利!因為對疫情感同身受,所以只要是相關討論和學習,學生總是反響熱烈、積極參與,甚至下課了還在發表觀點。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情境教學、角色扮演,還原當時的情景,尤其是心理活動,并在表演中適時播放《國際歌》或“戰疫”短視頻,烘托氛圍。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體驗式實踐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使學生在互動中思想得到交流、碰撞。
2.融抗疫素材于校園實踐教學中
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同時,結合校園和學生實際情況,不失時機地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打造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第二課堂和校園實踐活動,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抗疫素材融入課程的實踐教學中,使課堂活起來。其一,可以結合課程內容、歷史關節點、學生關注點和實際情況,精心制定實踐教學手冊,組織實施課外實踐活動,并作為平時成績重要的考核部分。其二,打造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第二課堂,比如邀請名師、專家、抗疫英雄,或身邊先進抗疫師生舉辦專題講座;舉行抗疫歷史知識競賽、主題征文比賽、演講比賽、微視頻比賽等各類比賽;舉辦誦讀“抗疫家書”、“抗疫歷史故事會”、抗疫歷史舞臺劇表演等沙龍或社團活動。通過這些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的課外和校園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熏陶。
3.融抗疫素材于社會實踐教學中
除了利用好課堂、校園這兩個實踐教學平臺,還應利用好社會這個大的實踐教學平臺。抗疫本身是一堂特殊的社會實踐課,應充分利用各種抗疫資源,注重學生實踐體驗,把團結、擔當、奉獻、科學、大愛的抗疫精神融入社會實踐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對國家、黨和人民的奉獻精神和社會服務意識。將抗疫素材融入社會實踐教學的方式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社會調研,學生可以利用周末、重大節假日、寒暑假開展社會調研活動,通過走訪調研,收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歷史回憶,當代人寫當代史。二是人物采訪,尋訪并記錄身邊的抗疫人物及背后的故事。訪談和交流的對象可以是抗疫英雄人物、典型人物、先進人物,通過直接的交流和對話引起學生的共鳴,領悟抗疫精神,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三是知識宣講,走進社區、走進農村,為身邊民眾講述抗疫歷史故事、歷史上的抗疫防疫的經驗,通過以史論今的方式普及防疫小知識、弘揚抗疫精神。
多難興邦,災難中危機與機遇并存,如何在疫情中把握教育契機,順勢而為把“災難當教材”,將抗疫育人素材融入思政課教學中,上好思政課,是當下思政人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