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芝
(華北科技學院,河北 廊坊 065201)
話語是傳播學、語言學界定的一個概念,是遵循一定的語言規范,依托一定的學科,由體現一定專業傾向性的概念、范疇、原理等組成的語言表述方式。話語體系是由話語主體、話語客體和話語中介組成的,它要解決的是“說什么”和“如何說”的問題。話語體系是高校思政課實現教育目標、提高教學實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重要工具。[1]要從根本上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必須認真研究新時代條件下當代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內心訴求和現實需要,并在此基礎上對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進行重新建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方位。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高校思政課既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又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
在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時間里,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即將成為現實。處于新時代的今日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強,中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進一步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使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解釋和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底氣更足。
2.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視為高校思政課的大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黨中央歷來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8年3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主持召開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既為做好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又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各高校紛紛在課時分配、師資力量、教研教改投入等方面給予充分的重視和支持,使高校思政課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3.網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憑借及時、大量、交互、不限時空等優勢深受廣大網民特別是大學生的歡迎,使原先局限于校園內的相對狹窄的教育空間變成了開放性的廣闊空間,在一定意義上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面小、形式單調等弱點。良好的網絡新媒體環境和育人模式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先進的手段和技術支撐。
1.社會體制轉型的諸多矛盾對高校思政課提出了挑戰
目前我國仍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時期。社會轉型引起的社會結構及社會機制的大轉變與大調整,引發了社會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存在客觀上對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需要思政課教師及時回應,并給予正確的引導。
2.國內外各種社會思想對高校思政課話語權陣地的侵占
信息化時代,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極易使一些高校學生在紛雜難辨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充斥于網絡的負面思想對社會主流價值產生了一定的沖擊。[2]
3.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對學生的吸引是高校思政課面臨的現實難題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成為人們尤其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手機在給學生提供社交便利和學習便捷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和阻力,因為各門課程尤其思政課,普遍存在與手機爭奪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問題。如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直是擺在高校思政課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一種理論意識形態的表達,由于思想性較強,在教學實踐中容易出現理論與現實脫節的情況而導致思政課話語解釋力減弱。面對現實社會問題,不少思政課教師不能給予及時的回應和正確引導,導致一些大學生對思政課話語產生懷疑。
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師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上都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這種單向的話語表達中,不少教師以應付的心態進行教學,不能把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觀點、價值觀內化到教學中,造成思政課課堂語言“假、大、空”,使德育內容、價值觀念、道德規范顯得蒼白無力,甚至導致學生的反感和抵觸。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在和諧平等的話語空間和話語場域中實現教育者單向話語向對話話語的轉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3]。
在當前網絡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政課要與時俱進,既要尋找新的話語增長點,又要把抽象難懂的理論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表達出來,消除話語隔閡,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調查表明,不少思政課教師無視當前時代發展潮流和趨勢,無視當代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心理訴求,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表達,不花精力花心思探索新的適應時代發展、適合教育對象需求的新穎的、靈活有效的話語表達方式,教學效果不佳。
1.把握方向性
高校思政課是中國社會主義大學特有的課程,是我國社會主義大學性質的體現,思政課是一門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高度統一的課程,具有思想引領與價值導向的作用。高校思政課既要給學生傳遞科學的理論、思維、方法與精神,更要給學生傳遞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體系。高校思政課的性質要求思政課堂必須堅守政治底線,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
2.彰顯時代性
要增強高校思政課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必須滿足當代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內心需要和心理訴求,必須在話語內容和話語表達上都要緊跟時代步伐,盡可能貼近當前社會生活實際,體現問題意識,發出時代強音,不回避熱點難點問題,使思政課課堂更有生命力和感召力,思政課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
3.體現民族性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中積淀與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是一個巨大的思想“寶庫”,具有強大的育人價值。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必須以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的人格修養,陶冶道德情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4]
4.突出實踐性
思政課在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提升、知識傳授的同時,還應該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探索未知的領域或事物。因此,高校思政課不僅應該在理論教學中做到充分聯系社會現實和客觀實際,主動對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及學生的困惑進行回應和解答[5],還應該積極探索校內與校外實踐、校園與社會實踐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的立體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立體的、全方位的社會實踐中體驗思想理論的科學性,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
1.在話語內容上,實現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的轉換
思政課教學效果如何,能否達到高校思政課應有的教育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政課教師能否將思想政治理論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順利轉變。要順利實現這一轉變,思政課教師不僅首先要吃透教材,準確領悟教材,還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能夠從社會生活中搜集大量的教育素材和題材,將理論的宏大敘事和抽象的理論融入鮮活真實的生活事例中,轉化成生動具體的生活體驗。或者說,使原本深奧枯燥的理性認識通過案例和故事變成直觀、具體、形象、生動的感性認識,達到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真理、解疑釋惑的作用的目的。
2.在話語表達上,實現教學話語向生活話語的轉換
語言是人和人之間溝通和交流的載體,也是信息傳遞的重要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語言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效果,對于立德樹人的靈魂課程——思政課而言,教學語言藝術尤其重要,因為成熟的教學語言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思政課的窘境。為此,在語言表達上思政課要擺脫理論話語書面化的表達方式,以句式簡短、現場感強的口語化語言,將說教性質的理論話語轉化為學生愿意聽、能聽懂、聽得進的家常話語和通俗話語,以進一步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此外,為了強化課堂的生動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可以借助圖片、視頻、聲音等各種語言象征符號,把學術化教材話語中蘊含的理性認識轉化為具有感性特點的聲音和視覺圖像,以契合教育對象對聲音和視覺圖像的心理偏好,通過強化教育對象的視覺和聽覺提升思政課的實效。[6]
3.營造和諧、平等的話語氛圍
輕松和諧的話語氛圍是提升思政課教學感染力的外在條件。在課堂上,思政課教師一定要摒棄居高臨下的姿態,將學生看作平等的話語主體,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以積極的人文關懷,實現從傳統的教學支配者向平等的交流者角色的轉變。在和諧、平等的話語氛圍下,通過師生之間思想的碰觸、意見的交換,既可以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又可以達到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導人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