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華

它是一所坐落在山腳下的農村小學,創建于1945年,歷史悠久,更像是山里面一座默默守護著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神祗”。不管是在讀還是已經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都保持勤奮、熱情,教師亦師亦友。如同這座小鎮的名字“正果”一樣,學校領導班子與教師的心愿就是讓每一位學生能健康成長,陽光開朗,皆修成“正果”。
一、“陽光教育”催生特色課程體系
廣州市增城區正果鎮光明小學(以下簡稱“光明小學”)位于增城區正果鎮中西村,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小學。學校占地面積7220平方米,建筑面積2313平方米,主要服務周邊4個自然村和來穗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學校現有10個教學班,在校職工23人,學生302人。
陽光象征著生命力,象征善與美,它是一種傳遞和給予,它能尊重并舒展所有的個性,讓生命自然發展。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陽光是一種語言、一種行為、一種心態;是一種和諧、一種溫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陽光教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教育,使人變得像陽光一樣燦爛的教育”。正是基于這樣的深刻體悟,學校積極探索并創建了“陽光教育”的特色課程體系。
第一,學校以養成教育為校本特色課程,倡導“干凈、整潔每一天”的理念。“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學生每日早上入學,要檢查自己的儀容、儀表,注意言行舉止。從小細節入手,比如,吃飯前不能敲碗,夜半音響放低音,閑聊時不議論他人、班會課上不走神、課間操上不搗亂等。以體驗活動為基本課型模式,以班級文化建設、校長自主管理制度為行為跟進策略,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實現行為與心靈的互相依托、互相促進。樹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的人生價值觀。
第二,為打造書香校園,學校大力推進以“學寫規范字,學做儒雅人”為主題的特色書法課程。努力培養師生的書法興趣,挖掘師生書法的潛力和個性特長,讓全體師生感受到書法教育的魅力,逐步成為學校教育的品牌。以《書香墨韻》為校本特色教材,開展書法教學;邀請知名書法家來校指導書法教學;定期開展書法作品展覽、優秀書法作品評比等。
第三,在保證學生適度學習的基礎上,學校更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推出“陽光體育”的特色課程。要求學生每節體育課都要跑400-500米,注意學生身體狀況,合理安排運動量,將足球和壘球教學作為每節課的重點,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
第四,學校將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進行調整規劃,課程體系圍繞“陽光教育”的主題,主要劃分為國家課程、學科類拓展課程和綜合活動類課程。三大課程體系滲透于基礎必修課程、拓展共修課程與研究選修課程。目前,學校開設的語文類拓展課程包括閱讀課、經典誦讀課。體育類課程包括足球課、壘球課、橄欖球課等。綜合課程包括習慣養成課程、勞育活動課程等。
二、“陽光教育”成就學生“陽光”成長
“光明小學的孩子活潑開朗,自信陽光!”“讓孩子在光明小學讀書很放心!”“讓孩子健康成長,看來得先溫暖孩子。”參加光明小學舉辦的校運動會后,家長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學校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的辦學理念,打造陽光校園、陽光教師和培養陽光少年。
光明小學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留守學生,他們由爺爺奶奶撫養,或者在其他親戚家“寄人籬下”,部分學生因為缺乏家庭教育,出現叛逆、逃課、厭學等情況。學生想要的關愛,爺爺奶奶和親戚都給不了,學生內心沒有安全感,也沒有底氣。在學校,他們會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引起教師或同學的注意,又或者拒絕與任何人交流、來往。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致力于推進“陽光教育”,實施“人人參與,家家必訪”的策略。
二年級的小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奶奶撫養。小康每次上課都會搖動自己的桌子或者坐在凳子上搖晃,或者睡覺、跟其他同學講話,教師為了拉回他的注意力,請他讀課本中的一段話或者讓他做題,但小康根本不聽,如果批評幾句,他會扔掉課本甚至直接跑出教室。有時候,同學和他開玩笑,他會咬對方,嚇得教師和同學都沒法靠近他。學校決定請小康的奶奶“陪讀”,讓小康的奶奶進課堂與小康一起學習。課堂上教師與其奶奶共同監督,課后,教師與奶奶一起陪他聊天、玩游戲。周六末,教師也會家訪,陪伴小康學習、玩耍。半年后,小康的“多動癥”、發呆、咬人的情況都消失了。
四年級的小云,父母離異,寄居在叔叔家。從小沒有父愛與母愛,她表現得沉默寡言,臉上基本看不到笑容,還常常逃課、厭學。學校新來了一位女教師,在了解小云的情況后,她奉行學校“陽光教育”的策略,每天堅持陪小云談心,教她學習,帶她一起運動、娛樂。堅持了一年,小云慢慢變得活潑起來,課間也能看到她與同學在操場嬉戲的場景。期中之前,她還主動跟教師保證“這次考試一定會有一個好成績。”
成就學生也是成全自己,相對這些留守學生而言,他們稚嫩的心靈更需要陽光。在學校,教師的關愛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們缺失的愛。光明小學的領導班子和教師正是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堅持落實“陽光教育”,讓每一位光明學子都能心底有暖陽,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與期待。
“陽光教育”改變了光明小學的學生,他們的生存狀態發生了變化,笑容多了,行為規范了,素質提高了。學習態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旁觀變為參與,由厭學變樂學,由盲目變為有目標;認知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問題由學生而來,討論由學生而起,課堂上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了,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大膽地說、大膽地問、大膽地想,生活中,他們變得陽光自信了,思想也逐漸成熟了。
三、“陽光教育”促進師生修成“正果”
學校以“厚德、博學、創新、超越”為校風,盡管光明小學相對城區小學資源欠缺,基礎薄弱,但是學生與教師都敢拼、敢闖,在學習與興趣愛好上更執著。近三年,師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得鎮獎勵63人次,獲區獎勵26人次,獲市獎勵12人次,省獎勵3人次,全國獎勵1人次。
尤其在科技創新方面,光明小學碩果累累,連獲殊榮,比如,2018年,光明小學代表廣州參加全國的建筑模型大賽,由姚仲仁校長親自帶隊并指導學生參賽。學生們準備充分,比賽當天士氣高漲,最終,光明小學六年級學生麥琳瑾獲得“全國建筑家園”二等獎。此外,在2018年,麥燕芳獲得“共筑家園”全國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競賽“繽紛童年”涂裝木屋賽二等獎;王俊杰獲得“共筑家園”全國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競賽“創客工作空間”設計制作賽二等獎;麥心鐿獲得“增城區科技小達人比賽”三等獎、“第34屆增城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研究論文”三等獎;張智林獲得“我愛祖國海疆”全國青少年航海模型競賽增城區預選賽三等獎;王嘉耀、李榕凱、王子宏分別獲得“飛向北京”航空模型競賽增城區預選賽三等獎。2017年,麥琳瑾、黃斯炫、馬玲林三位學生在“第三屆增城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研究論文)”上共同獲得一等獎;王秋彤獲得“第三屆增城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幻繪畫)”一等獎;姚蘭清教師被評為“小小科學家優秀輔導員”。
師資隊伍建設上,學校領導班子帶頭學習,引導教師重點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教師每人每月讀兩本教育名著,撰寫學習心得,教師之間交流暢談讀書體會,在反思中,同伴互助,進一步成長。每位班主任還要在期末寫一篇有一定質量的關于班級管理方面的總結或論文。
在教學質量上,每位教師都能有效備課、上課,每人一節公開課,由學校領導進行常規聽課,教師之間互相聽課,并及時交換意見。每位教師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每周出6—8道題輔導學生,并要求寫出具體的輔導計劃,包括時間、地點、輔導方法等。通過推門課、調研課、公開課,教師有一定的壓力和動力,但卻從源頭上提升了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
此外,學校還聘請專家、教研室指導教師尤其是正果鎮指導中心主任、正果中心小學校長鄒就林常常來學校為光明小學教師進行專業課程的培訓、開展講座等。定期派教師去其它學校聽課、磨課,與不同學校的教師一起學習、探討,進一步開闊教師的視野。
在教學成果上,2017年,徐麗英教師參加的小學英語命題活動評比中獲得增城區三等獎、在增城區“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優課評選中,被評為“區優課”;2020年獲得正果鎮優秀微課評選二等獎、“正果鎮教學質量突出貢獻獎”,被評為“班骨干主任”。鐘光杰教師在參加的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評比中獲得增城區二等獎;姚蘭清、潘群香兩位教師分別獲得“2020年正果鎮教育教學信息化創新應用評獎”三等獎;李東柏、張秀花分別獲得“2020年正果鎮優秀微課評選”三等獎。
對于一所偏僻的農村小學而言,光明小學的種種成就都來之不易,學校的“陽光教育”也改變了教師。
經過有效的指導和培訓,教師們的教育觀念轉變了、教育智慧豐富了、專業素養提升了。他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在課堂中尋找動態的教學資源,學會了捕捉和判斷。年輕教師變得更成熟、更歷練;中年教師更智慧,更豁達;老教師也變得陽光和從容。這也正印證了光明小學的學風“勤奮、樂學、善思、合作”,體現了“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
“陽光教育”助力每一位師生“陽光”成長,修成“正果”。近幾年,學校先后被評為“廣州市綠色學校”“廣州市無煙校園”“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增城區教書育人先進集體”等。未來,光明小學將融入由政府精心打造的正果鎮唯一一所八所小學合并為一所的學校中,這將進一步促進光明小學師生的成長,為師生開創更廣闊的學習平臺,光明小學全體教職員工將更加積極進取、奮力拼搏,朝著素質教育的更高目標攀登,為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