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順強
我國進入新世紀、新時代后,基礎教育改革保持良好的發展趨勢,依然號角嘹亮、催人奮進,各種教育教學改革方案與課堂創新模式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茁壯成長。在改革過程中,圍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如何設計、編寫和使用導學案,如何運用小組合作,開展互動教學,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也是眾多學校在課改過程中都會集中探討并著力解決的一大課題。
導學案是經教師個人備課、集體研究、教學實踐、再集體修改而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而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提升能力和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不同于單純的教案或獨立的學案,而是以學案為基礎,融合了教師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法,體現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一種新型學習方案,可以說是以學案為主、兼容教案、師生共用的復合體。
小組合作學習則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與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一起,位列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如何把導學案和小組合作相結合,恰當融入課堂教學,構建高效互動課堂,是一個必須重視和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導學案的設計與編寫
(一)導學案的設計原則
1.主體性原則。導學案設計不同于教案,必須尊重學生,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信任學生,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讓學生自主發展,做學習的主人。
2.探究性原則。使用導學案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導學案的編制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解疑,來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能力。
3.導學性原則。導學案的編寫要體現“導學”,重在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一味做練習。要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問題設置,引導、鼓勵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4.參與性原則。相信學生,給學生創設自主互助學習的機會。通過對導學案的使用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激發人人參與的熱情,增強人人參與的意識,提高人人參與的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參與中挖掘、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
5.分課時原則:即導學案的編寫按課時進行,一般分2—3課時,目的是便于分目標進行教學,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分散在不同的課時中,方便教學,提高教學的精準性。
(二)導學案的編寫體例
在具體編制導學案的過程中必須體現“學導”結合,同時要使教師的“導”,導之有方,導之有度;而使學生的“學”,學之有路,學之有效。因此,導學案的編寫體例大致包括以下環節和要求:
1.學習目標:這是一堂課是否達標和能否成功的的前提,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必須在充分研究課標、分析教材、熟知學情的基礎上,精準擬定一堂課的目標,以2-3個為宜,其中一個必須是當節課教學的重點或難點目標,保證學生一課一得,學有所獲,絕不空過。
2.學法指導:這是體現導學案“導”之有方和學生“學”之有路的基本環節。教師需要結合本課時教學的內容,提出針對性的有效學習方法和學習方式。
3.預習導學:教師要把需要學生基本掌握的基礎性知識體現在這一環節,它是教師指導學習、學生自主學習的起點,也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始。教師在課堂上先集中展示一個小組的成果,其他小組訂正即可,當中的易錯知識點,教師需要加以強調。
4.研討交流:這一環節是整個課堂的重點流程和精髓所在,它需要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討論課堂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按流程指定一個或數個小組回答前一天初步思考的結果,然后其他小組質疑、提問,接著小組之間展開交流、探討,最后教師明確總結。
5.鞏固訓練:訓練題目的設計體現知識的覆蓋面,中等難度即可,這是一課一得的保證,是課堂達標的基本測試,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基本保證“堂堂清”——即絕大部分學生能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6.拓展創新: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在這一部分設計延伸性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可以說是一個培優、拔優的環節。
7.教(學)后反思:這是師生在課后對整節課的反思。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小結,是對知識的回顧,學生借此可以查漏補缺。對教師而言是一種備課,屬于課后備課,教師在反思后可以對導學案的相關環節進一步修改完善。
(三)導學案的編寫程序
1.個人主備:實施教師輪流主備制,由教師個人在寒暑假預備課的基礎上,根據備課組的任務分配,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重難點、把握學情的基礎上,按照導學案的設計要求,編寫好屬于自己的每一課時的導學案。
2.初稿研討:先由主備人至少提前一天分發導學案初稿給其他組員,再由備課組長召集組員對每一份即將使用的導學案進行討論,然后由主備人談整體構思、具體設計及注意事項等,其他組員對相關內容或設計提出自己的質疑,最后又主備人根據情況修改。
3.定稿審批:主備人把相關修改稿提交備課組長和科組長進行審核,審核人提出意見后,主備人再次修改,然后由科組長審批通過。
4.課后優化:經過備課組成員在課堂教學實踐操作之后,備課組成員在課后提出使用過程中的問題或意見,最后主備人對該導學案進行優化修改,作為以后第二次使用的初稿。這樣就可以節省導學案的研討時間,同時,大幅度提高導學案的質量。
(四)導學案的使用價值
導學案以教師的課堂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以新課標“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它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自主發展的路線圖。同時,因為它滲透了教師年復一年的心血,體現了教師個人和集體的智慧,因此,導學案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忠實記錄稿和教學相長的重要載體。
對學生而言,導學案有以下的使用價值:
1.它是課前的預習引領。學生依靠教師設計的導學案對新知識進行預習,所以導學案是對預習起到指引作用。
2.它是課中的討論依據。在課堂上,學生合作小組對教師在導學案上的相關問題進行現場討論,深入探究,從而突破對重難點知識的把握。
3.它是課后的復習資料。導學案凝聚了教師的集體心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在考前的復習階段,導學案就是重要的復習資料。
對教師而言,導學案則有以下價值和作用:
1.它是教師個人備課的思考結果。導學案的初稿,來自于每一個輪流主備人,它是每一個備課人對教材的初步分析和把握。
2.它是集體備課的依據。初稿形成之后,備課組長要召集組員進行集體討論,它就成為集體討論的紙質依據,教師們可以各抒己見,使之完善成為定稿。
3.它是教學反思的載體。導學案在課堂使用過程中,肯定會有思考設計不周密的地方,教師在新課完成后,就可以對這些設計進行查漏補缺,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這樣經過反復錘煉的導學案會精益求精,成為精品中的精品。
二、合作小組的建立與培訓
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它興起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而煥發出勃勃生機,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小組合作學習也成為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
(一)學習小組的組建
1.分組準備:面對一個新的班級,教師在分組前,要先初步了解學生的思想、性格、興趣愛好、特長,乃至家庭情況和同學關系等,這樣才能為順利分組創造條件。分組之前當然也可以征求學生本人的意見,如果有必要,應該尊重個別學生本人的意愿。
2.分組原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
(1)組內異質,即每個小組內部由在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思想行為等方面高低不同的優良中差四個層次的學生組成,方便學生實現學習上的互幫互助,互查互促。
(2)組間同質,即各個小組都按照相同的方式組建,組與組之間在整體上是平衡的,在學習能力等方面是大致相當的。
組內異質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之間展開公平的競爭創造了條件。
3.分組方法
(1)初步分組:在前面調查了解的基礎上,以成績、性格、能力等為主要依據把學生初步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一般情況每個小組為6人,特殊情況下可以調整人數),然后根據個性、男女比例、各科強弱等進行調整搭配。同時以組內選舉或教師指定等方式,確定好組長和副組長等人選,保證各個學習小組在學習成績、學習狀態、行為習慣等方面是基本平衡的。
(2)組員編號:可以依據成績高低給每個小組的6個成員,按1/2/3/4/5/6進行自然編號。也可以把每組中成績較好、能力較強的前三個學生用奇數1/3/5編號,其余成績、能力較弱的后三個學生用偶數2/4/6編號。
(3)結對安排:小組內部的結對可以分為兩種對子,第一種叫同質對子,以1/2/3/4/5/6進行自然編號為例,1/2/3前三個同學成績較好、能力較強,就是同質對子,他們是課堂討論的組織者,疑難問題的探究者,上課發言的帶領者。第二種叫異質對子,即1/6、2/5、3/4,他們是課內外學習上的幫扶對子,紀律衛生的檢查對子,甚至是生活問題的督促對子。
(二)小組文化的建設
學生小組分配完善之后,緊接著的一項工作就是教師指導、幫助學生進行小組文化建設,具體內容如下:
1.擬定組名、組號和小組目標。由小組成員商定,組名組號要求簡潔明確、富有內涵;小組目標可以是單一的或綜合的,但要符合實際情況,不要好高騖遠,這些內容要寫入學校統一購制的組牌中,體現不同小組的特色和特質。
2.選擇個人座右銘。可以是一句古詩詞名句,名人名言或學生自己擬定的一句話,要求簡短有力,富有激勵和啟發意義。
3.確定個人奮斗目標。小組成員應當根據個人學習基礎和實際情況,明確自己在學習成績、行為習慣、紀律衛生等方面的改進方向,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座右銘和奮斗目標這兩點要由教師設置統一規格的小貼紙,學生自由設計個性化版面,而后貼在座位右上角,用于時時提醒、激勵自己。
(三)小組合作的培訓
1.教師的培訓:這是開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學校領導和所有教師要認識、了解、熟悉學習小組的組建與合作學習的操作、評價等流程和要求,方能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培訓。
2.學生的培訓:各級組要從小組成員的坐姿、討論、傾聽、上臺發言、站姿、聲音、紀律等方面對學生進行2-3周的全方位專題學習和實踐操作培訓,使合作小組在正式上課時就能比較規范運行。
同時,還應當認識到對學生的培訓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在學期中途根據情況,對運行過程中新出現或新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拿出培訓補充方案,對學生進行持續性的培訓,以保證學習小組的健康發展,促進合作學習的良性成長。
三、合作學習的操作與評價
導學案設計、編寫完成,學習小組組建、培訓完畢,接下來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在課堂上把二者結合起來,使導學案和合作學習展示其各自優點,發揮出最大作用。二者的融合,既要使課堂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三維目標落到實處,又要讓課堂多元互動,形式活潑、生動新穎,真正做到“實活并舉”,使課堂煥發活力。
(一)合作課堂的操作
1.課前預習:這一環節是課堂的前伸部分,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教材,然后先獨立思考完成導學案預習環節的問題、練習。在自學前教師要進行自學前的指導,即自學什么內容,用多長時間。還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如看書是圍繞思考題獨立看書,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決疑難問題等等。接著組長組織成員討論相關問題:基礎性問題內部達成共識,組內互相訂正;探究性問題小組成員深入討論,達成基本共識,提出疑難問題,留到課堂互相質疑,以求共同解決。
2.質疑探究:這一環節是課堂的核心環節,教師提前分好任務,分小組輪流展示有一定難度的探究性問題,小組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解答,教師則根據討論情況,適時加以點撥、引導、啟發,最后明確答案,熄滅質疑,歸納知識結構,小結思路方法。總之這一環節更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出合作課堂的當然活力和應有價值。同時也要利用每堂課的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質疑品質、探究精神,提高學生在公眾場合的說話膽量、表達能力,甚至是人際關系處理的技巧與能力等。
3.鞏固拓展:本環節首先是通過導學案的相關練習,鞏固課堂所突破的重點與難點,檢測目標的達成度。在這個環節中,借助小組中的“異質對子”實施組內幫扶,讓薄弱學生掌握當堂所學,做到讓大部分學生“吃得飽”,力爭實現堂堂清。同時在導學案中也適當設計一些創新型的拓展題目,面對這些有難度的題目,小組中的“同質對子”,可以互相討論探究,當堂解決不了的問題,課后教師再伺機引導,如此則學有余力的少部分優等生也能“吃得好”。這是合作學習在課后課外的一種延伸。
(二)小組合作的評價
1.評價原則方法
(1)量化評價與描述評價相結合:即不能只把加分扣分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對小組和組員適當進行描述性評價,以彌補單純量化評價的不足,避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2)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既要對小組最終的學習成績或各種表現結果進行評價,也要看到各個小組,尤其是后進小組的努力過程和表現出的進步狀態,使小組和組員評價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3)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體現的是小組和成員的自信與自律,而他人評價則體現的是小組和成員各種行為及其結果的價值與意義。
(4)學習評價和非學習評價相結合:這一點也正體現出小組合作的總體目標與全面價值,因為合作學習除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之外,它還能促進學生在行為習慣、個性愛好、人際交往等非智力潛能的開發與進步,成為一個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成長和進步的好學生,為將來的生活打底,為未來的人生奠基。
2.評價注意事項
(1)制定合作小組的課內外評價項目和評分標準。即確定課內參與評價的項目,如,預習、展示、提問、表達、測試等,而課外則可以包括紀律、衛生、勞動、大課間、升旗禮、宿舍表現等,每個項目確定適當的加扣分標準。評價項目雖然多,但不要太過繁復,避免讓學生覺得動輒得咎,不敢越雷池一步,犧牲個性發展,阻礙人格完善。同時也要讓評價主體——組長,操作方便,不會太繁雜,避免其產生畏懼心理。
(2)定期做好各類評價的匯總統計。每堂課評價的當堂統計,每天評價的當晚統計,每周評價的周末統計,做到公正及時、公開透明,讓每一個學生明白自己為何加分,為何扣分。
(3)各班每天在晚修前做好評價反饋總結。不管是對小組的評價,還是對組員的評價,一定要由評價主體當天就及時反饋,然后教師總結,提出努力方向,才能使合作小組及時發揮糾偏、扶正的教育功能,讓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4)及時兌現評價獎勵。學校要制定恰當的評價兌換獎勵條例,每個月達到一定分數的學生,給予物質性獎勵。如,可以憑借分數到小賣部兌換零食、學習用品等,讓學生有自由選擇權,以此激發其積極性,鞏固合作小組的凝聚力,促使學生產生不斷進步的動力。
(5)反思、調整評價標準和方案。各班要經常反思、反饋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不合理之處,由學校收集后,及時調整評價標準,修改評價方案,使評價方案始終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促進學習小組的健康持續發展。
有“導學案”的指引,有“合作學習小組”的依托,“互動合作式課堂模式”,一定能激活課堂,提升課堂效率,有效助推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