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走進課堂,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因為受信息技術的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更能體現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信息技術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能刺激學生的多元感觀,信息技術能豐盈資源這幾個方面談談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優勢,探討有效提升課堂實效性的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合;多元思維;多元感官
當下的學生生活在信息過載的社會,不可能沿襲著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習,一支筆、一本教材、教師講一堂課,這樣的課堂是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信息時代給數學課堂帶來了突破性的改變,數學不再是枯燥、單一的計算形式,而是把聲、圖共存的教學媒體帶入了課堂,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整合信息技術和初中數學課堂的幾點嘗試。
一、 巧借信息技術,提升學習效果
我們的課堂引入信息技術之后,帶來了很多可喜的變化,它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改革后,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主角,學生成為了唱主場的角色,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所需,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這樣就能收到課堂的真正實效。
初中數學復習課,巧用多媒體,就能有效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有機整合教學課件,均衡考慮班級學生學情,選擇有層次的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覺知識梯度上升,而且還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讓他們對數學學科保持充分的熱愛。
例如,在復習與圓有關的計算時,筆者就是借助于信息手段進行知識梳理,構建一個完整的體系,首先呈現的就是正多邊形和圓的關系,先讓學生回憶,自由討論,再指名學生說,最后筆者呈現:正多邊形和圓的關系非常的密切,只要把一個圓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一個圓的內接正多邊形,這個圓叫做這個正多邊形的什么呢?學生就能異口同聲地回答出來。接著筆者又帶著學生回憶正多邊形和圓的概念,這部分的內容,筆者直接借助于信息手段以半命題的形式呈現,讓學生自主回答,同時給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及時提供幫助,接著筆者出示一些計算公式,這樣借助于信息手段,教師在課堂上就能省下很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知識的梳理,讓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有著完整的知識結構,筆者再次借助信息手段呈現一些針對性的中考命題如:
圓O的內接正六邊形ABCDEF邊心距OM=2,則該圓的內接正三角形ACE的面積為(? )。讓學生自己把題目讀一遍,
在讀的過程中能夠把題目的條件理清,以及借用剛剛才復習的正多邊形內角和度數的求法,再讓學生理清相鄰兩個頂點與中心的連線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這樣讓學生找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學生理清這些的內在關系,就知道這樣的題目該如何去做。借助于信息手段幫助學生理清條件,這樣既能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還能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最后借助與信息手段出示當堂練習,練習的內容要有梯度,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去做,課堂的容量很大,但是有信息手段的幫忙,學生卻感覺學得快樂,練得輕松,在課堂上尋覓著自己學習的快樂。
二、 巧借信息技術,刺激學生的多元感官
聲情并茂的信息手段能夠有效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讓學生在課堂上樂于傾聽和發現,甚至有的可以借助動畫自己操作,這樣的課堂,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比教師反復的講解有效得多。信息技術的豐富性、形象性、生動性、可控制性,不斷地刺激學生的感官,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
(一)化無形為有形
人教版初中數學涉及了一些理性的知識較多,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強調邏輯思維訓練,可是缺乏一些圖像的支持,甚至缺少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探究,只是針對這樣的問題,在過去的課堂上教師沒有信息手段的支撐,只能是教師無休止的說教和學生的死記硬背。例如在“生活中旋轉”在過去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把這部分的內容忽略不計,因為這部分的內容如果沒有信息手段的支撐,即使教師無休止的講解,學生也是只知皮毛。有了信息技術,筆者就借助于微視頻,為學生播放生活中的常規運動現象——平移和旋轉,讓學生觀察,并且能夠判斷哪些運動屬于旋轉運動,接著再借助視頻分別演示自行車車輪的轉動,風車和風扇扇葉的轉動等。學生觀看完這些的內容,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現象都有著什么樣的共同特點。學生在討論之后最后達成共識(1)這些運動的現象都存在一個運動的主體,即幾何圖形。(2)這些運動的現象都有一個中心。(3)這些運動的現象都是繞著旋轉中心轉動一定的角度。學生觀察視頻中看到的現象,這些動態有形的圖形,完整清晰,遠遠超過教師不厭其煩的講解。而且在一開始,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化抽象為形象
數學概念的教學一直是人教版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效果不佳,如果我們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實質意義。
例如在學習“函數”的相關內容時,筆者便借助了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學生學習,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首先,筆者告知學生對于
x來說,y均有一個對應的值和它對應。而且生動解析了y=x+1,且借助平方表,天氣晝夜變化圖等,通過精彩動畫演示函數。再通過具體情境出示,引導學生自己去寫函數式。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不僅有著自豪感,而且還對函數的概念了解得非常透徹。
(三)化靜態為動態
學生都是生活在信息過載的當下,一些運動的圖形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而且能夠形成強烈的印象。例如教學“圓”這部分的內容時,筆者就是借助于信息技術中的《幾何畫板》來演示相交弦,切線定理等,只要鼠標移動,這些定理就能有效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在這樣的操作中無需教師的講解,學生就能一目了然,特別是一些“圓心角”“弦”“弦心距”等需要旋轉、平移等的知識來證明定理,這些都可以運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借助信息技術,把原有的靜態知識演變為動態生成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演變過程,有效提升學習的效率。
(四)化繁雜為簡約
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能夠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例如在學習“頻率分布”這部分的內容時,借助于信息手段,簡潔明了,我們直接把數據輸入EXCEL,并進行排序,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組的數據就能一目了然,運用EXCEL還可以繪制出柱狀圖,類似頻率分布直方圖。教師只要操作一遍,學生就能很快地掌握知識,提升課堂的實效性。教師在課堂不僅能夠借助于信息手段,同時讓學生也能有效借助于信息手段輔助學習,讓學生不斷適應當下社會的需求。
三、 巧借信息技術,豐盈資源
信息技術的資源的豐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資源,包括一些聲音,圖片、視頻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豐富情境,輔助學生探索知識,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提升數學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探究性活動:鑲嵌”這部分的內容時,筆者借助于微視頻,播放了“美麗的鑲嵌世界”,學生對這樣的圖形特別感興趣,他們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時筆者就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接著學生搜集校園里的一些鑲嵌的圖案,筆者不斷地引導,由淺入深,探究了多重問題,讓學生自主總結和歸納,小組互相交流、對比。在學生明白“鑲嵌”的過程之后,筆者出示題目:邊長是324厘米的正多邊形,配上不同的顏色,讓學生設計地板的平面鑲嵌圖,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經過學生不斷地復制、粘貼,學生的作品千姿百態,甚至有的學生的圖案非常有創意,因此,信息資源豐富了學生的大腦,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數學的素養。
四、 巧借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求知主動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這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初中學生正處于學習的重要階段,能否具有充分的求知主動性,對于他們將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傳統教學中的被動學習,消極應對,無疑極大影響了我們的學習效果,所以,我們不妨利用信息技術帶給我們豐富的資源,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在教學“投影與視圖”這部分內容時,筆者便利用皮影戲的表演,讓學生初步了解投影。然后,又給他們演示了測定時間的“日晷”,太陽照在日晷的中軸時,晷針的影子便會投在晷面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的長度也會發生變化,因此用來測定時間。通過這兩個鮮活的例子呈現,引發學生思考:什么是投影?提升了他們投入學習的自主性。
眾所周知,我們教學的過程,需要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我的溝通和表達能力也逐步提升。我們應該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即吸收、儲存、再現,而積極向探索、轉化和創造轉變,發現學生的不足及時糾正,交流各種學習的思想,對比各種思路的優劣,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自主意識。
例如在學習“因式分解”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用多媒體制作了多樣化的復習課件,其中既有知識要點的復習鞏固,又有基礎題目的考查,還有拓展延伸性質的題目選擇,學生通過自主復習鞏固提升,人機互動、電腦評價等,教師可以隨時調閱學生的完成情況和復習結果,學生充分感受到網絡學習的魅力,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逐步得到提升。
五、 結語
信息技術的出現,讓數學課堂溢滿著活力,不僅創新了教學的方式,而且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激發了其學習的自主性,提升了課堂的實效性。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要能更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讓數學的課堂更加有效,為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孫景富.淺析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7).
[2]李紅珍.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探究[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31).
作者簡介:陳姍,江蘇省溧陽市,江蘇省溧陽中學附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