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強
【摘要】合作學習是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學生通過有效的交流構建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探究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因此,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綜合實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能充分激發每個學生個體的內在動力,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本文主要闡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基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并探究基于合作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合作學習;良好行為;小學數學
小學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最佳時期,所以教師要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小學時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促進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學習生涯有很大的幫助,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以及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進步與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根本,也是學生學習中至關重要的基本素質,能促進素質教育質量,對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涯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說,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良好行為習慣是每個教師都應重視的問題和應盡的責任。
合作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我調節和學生互相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形式,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個體都在展示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合作學習的形式中學生通過共同努力完成教學任務,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其次還可以讓學生個體在其他學生的影響下進行自我分析。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教學情況,積極探索教學方式和內容,滿足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需求,使每個階段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進而得到知識的灌溉和能力的培養,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在合作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增加了很多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增加了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的交流,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識。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鼓勵教師要強調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要讓學生重視并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的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不斷地規范學生的行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并在潛意識中進行自動化的行為。
合作學習的形式能很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合作學習的形式下培養學生良好行為是有一定優勢的。在小學學習中,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對數字的要求非常嚴謹,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仔細、認真、耐心且一絲不茍的良好行為;很多小學生對數學課都有抵觸心理,因為數學知識對小學生有一定的困難性,對學生的抽象要求很高,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解決問題,并養成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在合作中克服困難;其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的習慣,因為數學知識的系統性較強,新舊知識點之間都有關聯,讓學生養成良好有效預習、鞏固復習的習慣能有效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小學數學知識技能的掌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能使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上進的學習狀態,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規范讓學生意識到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作用,并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慢慢成為課堂的主人,進行自我學習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對小學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其實,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良好行為包括很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培養學生習慣的細節,在日常學習中進行耐心細心的教導,讓學生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以后學習生活和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二、基于合作學習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具體策略
1.常規的數學學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日常學習中引導學生意識到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讓學生有意識地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促進自身的發展和進步。小學數學學科中常規的行為習慣主要包括:讓學生養成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的意識并積極探索知識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從三方面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首先,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增加學生理解能力時就要學生養成會聽課的習慣,不僅是聽到耳朵中,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聽進去并理解,在聽的過程中懂得抓住知識的重點。其次,還要認真聽同學的發言,尊重同學的意見并能聽出同學的問題才能更好地進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觀察,發展數學知識的規律并作出判斷,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掘教材內容并設計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任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觀察,促進學生的觀察能力。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讓每個學生動腦思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在講到知識重點“角的特征”時強調一遍,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其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然后在課堂中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一起解決疑難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中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2.勤思好問的數學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思考性,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勤思好問的好習慣,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畏懼課堂,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發言并提出自己的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激發所有學生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培養小學生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課堂上的學習是主要的知識來源,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積極發言提出質疑。教師要分析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創設情境教學,讓學生提出質疑并在情境中進行思考,刺激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出問題是學生思考的開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質疑的條件,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思考并大膽發言,養成質疑和思考的習慣。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參加到實踐中,讓學生觀察和操作感受圖形的特征,然后教師進行分組合作,讓學生觀察蝴蝶、蜻蜓等對稱的圖片,并積極談論提出問題,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對稱圖形的特征。
3.合作學習的數學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合作中每個層次的學生個體都可以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培養自身的知識技能,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之間能通過有效的交流增加彼此之間的知識進步,在合作形式的學習中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學生之間要自己進行思考和探索,在不斷的交流中感悟知識的規律,這樣才能調動學習動力。不管是在預習、課堂學習或者復習中,教師都可以進行合作教學的形式,組織學生恰當分組讓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吸取有效的知識,進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提高學生知識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對日后的生活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積極探索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激發培養良好行為的意識,為以后的學習生涯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澍.養成好習慣 形成好素質——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8(20).
[2]陳剛.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J].中國校外教育,2015(32).
[3]柳建平.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幾點思考[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8.
[4]劉絨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