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鷹



【摘要】本文以面對初中學生的數學課堂講題為研討對象,以“為了學生的發展”為理念,以探索初中數學教師課堂講題的原則和方法為目的。從理論結合實際的角度出發,列舉出課堂上講題應遵循的原則,從利實踐、重實效、升素養的角度出發,列舉出課堂上講題的一些主要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主體;引領思考;變式教學;形成能力
講題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必需內容。通過講題,教師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歸納所學過的一些概念、定理和公式,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講題的有效開展,可以避免“題海戰術”,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以及學習成本,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在當前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探討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講題的一些原則和具體的方法。
一、課堂上講題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講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題。而單純的教師講題,學生模仿并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解題,學生必須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內化成分的活動才能學會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在想辦法把題目講解得清楚明白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同步參與,把學生實際存在的疑問和障礙牽引出來,并選取有針對性的講題措施加以解決。
同時,教師應當注意到,每一個學生都應當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有“講題”的機會,允許學生采取自己認為合適的解題方法。
2.適當性原則
適當的才是最好的。首先,每一道題目都有其能力立意或知識立意,教師在講題之前必須要考慮:其立意是否適合新課標的要求?是否適合具體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根據題目背景(包括題材背景、知識背景、方法背景、思想背景等)確定這道題值不值得講,講這道題是否有意義。其次,學生的學習是建立在已有的認知水平之上的,如果不顧學生的接受程度,一味地挖掘題目的深度,拓展知識的廣度,學生聽不明白,教師講得無比精彩也是白講;反之,在學生仍能理解的情況下教師就題論題,懶于拓展,也就浪費了一道好題,不能收到好的講題效果。也就是說,講題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此可見,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挑選適當的題目和講題方法,才能使講題更有意義和價值。
3.導向性原則
講題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并能創造性地掌握和使用解決一類問題的方法,故此,在講題時,教師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不但要以多種多樣的講題方法,讓學生能更多、更快地接受,而且要有導向性作用,明確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素養。
二、課堂上講題的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師講題的過程其實就是組織學生解題、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生合作創造的一個過程。引領學生積極進行思維體操的方法有許多,以下是筆者常用的幾種方法:
1.以點帶面,以題引知
教師講題的目的之一就是以題目為載體,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這里的知識包括了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兩大部分,它們是共同構成數學教學內容的兩大支柱,緊密聯系又互有差異。
首先,數學基礎知識如基本定理定義、性質等是解題的基礎。有時學生解題思路受阻往往是因為基本知識遺忘所致。所以,教師在講題時要組織學生回顧基礎知識,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生在知識提煉的過程中再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突破講題時“就題論題”的局限作用。
其次,數學里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思想方法,如待定系數法、函數與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等,都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人們離開學校以后,數學公式定理可能很快忘記,但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將會長期地起作用。所以在講題時,教師要深挖寄寓在題目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領悟和掌握。
例如,含參數的不等式的計算的一道題目,若關于x的不等式組的解集為x>3,求m的取值范圍。
剛接觸這類的題目,學生有點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即使有的學生做對,也是把選項中m的值代入不等式組用排除法完成,沒有掌握通式通法。由x+8<4x-1解得x>3,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數軸進行觀察, 根據題目條件,m是怎樣的數才能有解集是x>3呢?首先我們要確定m在數軸上的位置,這要分幾種情況?注意分類討論時不能重復也不能遺漏。其次,我們需要數形結合畫圖分析,看看這幾種情況中哪一種滿足解集為x>3。
通過該題目的練習,學生不但復習了不等式(組)的解法,還鞏固學習了分類討論和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以后遇到類似的題目就知道該怎樣處理了。
2.思路展示,引領思考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師講題時就相當于一個領操員,指引學生從技能、思維,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鍛煉自己,從而使創造能力、思考能力、數學情感等得到提高。因此,教師在講題時,向學生展示自己探索求解過程,尋得求解方法的思路歷程是必要的。并且,在師生共同研究探索的過程中,極易產生一題多解。多種解法的歸納與展示更易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鍛煉,創造能力得到提高,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例如,如圖1,已知一次函數y=kx+b的圖像經過A(-2,-1),B(1,3)兩點,并且交x軸于點C,交y軸于點D。
(1)求該一次函數的解析式;(2)求tan∠OCD的值;
(3)求證:∠AOB=135°。
這道題的第(3)問很不“常規”:一方面它是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函數背景下的證明題,另一方面要證明的“∠AOB=135°”是學生平常較少見到的證明。面對這一不常規的證明題,學生有點束手無策。于是,在完成(1)(2)問后,筆者給學生講了探索思路,引導學生探索求證方法,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串:(1)在△AOB中直接求∠AOB=135°好像有點難,我們能不能把問題轉化一下呢?你能想到哪些轉化方法?(2)有同學注意到∠AOB=∠AOC+∠COD+∠DOB,這三個角哪個角已知?其實我們可以把問題轉化為求什么?(3)請觀察并猜想:∠AOC和∠DOB分別在哪些三角形中?這些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4)猜想對我們證明題目有沒有幫助?(5)你有辦法證明上面的猜想嗎?題目給出了哪些有用的條件?(6)求解有可能用到點C和點D的坐標,你能把它求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