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滿秀
【摘要】小學三年級是學生思維提升的關鍵時期,數學教師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期,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引導學生如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只有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充分結合起來,學生才會真正領會到學數學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調動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這一議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三年級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句話言簡意賅地點出了數學的應有價值。學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我們的生活,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然而當前,很多數學教師一味追求分數,課堂教學采取“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策略,把學數學與應有數學完全脫了開來,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表面上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碰到問題卻不會解決,最終使數學失去了其應用價值。那么,在三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探究:
一、知識與生活融合,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
《義務教育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又服務于我們的生活。然而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數學教師卻忽略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教”而忽略了如何引導學生“用”,這就導致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存在誤區,認為學數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三年級的學生不僅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生活閱歷也越來越豐富。因此,身為數學教師要深刻認識到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要善于把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不僅要讓學生覺得數學有趣而且是有用的。
例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們可以開展“生活中的數學”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生活的數學》《好玩的數學》《玩轉數學》等有關數學的圖書,發現其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能用到數學,然后再召開一個讀書交流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并搜集一些生活中自己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實例來談談,看看哪個學生談得最深刻,對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最深,談得好的進行獎勵。如此的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在生活中的認識。再例如,在教學三年級有關《統計》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零花錢的使用情況繪制出統計圖,然后進行統計分析,以此達到發現自己是否合理使用零花錢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夠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中去,培養學生合理使用零花錢,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二、問題與生活融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展開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進行發現問題。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懂得創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境,多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生活,教會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基層上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問題與生活融合,慢慢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克、千克的認識》的相關教學內容時,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可以在班里搞一次以“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班里的學生回到家里后利用相關的測量工具(如天平秤、容器瓶等)記錄家里每天要用的油、鹽、雞精等的重量,然后再畫出表格記錄下來,把一個月總重量匯總起來,最后再讓每個學生對照《健康飲食表》發現一下自己家里的用鹽、用油等是否存在超標問題。等學生都統計完后,再在班里搞一次科普分享會,讓表現比較好的學生上臺給大家普及一下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會很高,他們都會認真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例如,人體每天要攝入的鹽應該在6克左右,人體攝入過多的鹽可能導致癌癥、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人體攝入鹽在5克左右可以有效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而人體每天攝入油的最佳重量是15到20克左右,約兩湯匙左右,攝入過多的油容易讓人肥胖……這樣活動的開展,不僅把數學知識融合到了生活中去,而且培養了學生發現生活中問題的能力,讓他們懂得原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需要數學的道理。
三、應用與生活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能夠從數學的角度理解問題、探究問題,并能夠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這里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小學三年級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當其時,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探究與生活融合,避免只是單純地講授數學知識而忽略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例如,當學習面積計算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出教室,把學生分為幾個綜合實踐小組,如,“花池面積計算小組”“操場面積計算小組”等,通過實地測量,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去,讓學生自己親自測量學校花池的面積,可以種多少面積的花草樹木,學校的操場是多少面積,應該怎樣測量才比較準確。這種教學活動較好地提升了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再如,為了讓學生意識到計數準確的重要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計數的時候可以把計算與生活實際融合起來教學。如,周末,到菜市場買菜,你在豬肉檔買30元的瘦肉和86元的排骨,那么總共要付多少錢?然后讓學生進行列算式計數,在計算過程中總會有學生算多了或者算少了。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數學就是這樣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數學不過關生活中可能就要到處碰壁,就像這道題,如果你算多了給老板,那么你就會吃虧,如果你算少了給老板,老板不干,還會在心里嘀咕:這么簡單的數都不會算,怎么學的數學。因此,只有把數學學好,我們才能更好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總之,小學三年級是學生思維發展和提升的關鍵時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問題與生活融合,應用與生活融合,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要切實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新課程標準中“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理念貫徹到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
參考文獻:
[1]杜一凡.小學數學新課程中“解決問題”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1):50-52.
[2]尚慧娟.三年級學生“數感”培養方法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3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