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摘 要:新媒體是在數字技術與通信技術促進下,以傳統媒體為基礎衍生出來的新興媒體,主要以智能終端為載體,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多元化,并且具有開放性、便捷性特點,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其帶來了較大挑戰,本文簡述了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分析了新媒體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及新媒體下高校思政教育優化意義,并對新媒體下高校思政教育優化路徑進行了探討,希望可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促進思政教育發展提供一份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教育;教育體系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對人們的工作與生活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表達自身感受,并且新媒體交流的交互性、資源的豐富性、開放性等使其受到了學生的喜愛,高校需要了解學生關注點與新媒體應用習慣,把握新媒體對學生思想動態產生的影響,并以此為基礎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一、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
首先是更新了教育方式,新媒體發展改變了學生學習與生活方式,高校思政教育也受到了極大影響,包括學習空間、交流模式、活動形式等都發生了改變,師生分離、虛擬性特征逐漸凸顯,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網絡論壇、微博等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并且新媒體的便捷高效、集文字、語言、圖片、視頻于一體的形式,都在較大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效果。其次是拓展了思政教育內涵,在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生存成為了基本生活要求,新媒體也成為了人們交際重要載體,新媒體的強大功能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例如:即時通訊軟件可以實現信息交互需求,搜索引擎功能可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新媒體在傳播方式與傳播內容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使學生處于輕松活躍氛圍中獲取所需資源,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思想觀念,通過新媒體可以使高校思政教育由傳統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最后是提高了教育成效,當思政教育者與學生的交流媒介轉變為新媒體后,傳統的時間空間限制被打破,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及遠程教學平臺的建立使得線上教育更為方便,高校也可以建立思政教育網站,引導學生在網站中利用共享資源進行學習或者分享體會,對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有著積極作用[1]。
二、新媒體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優化意義
(一)新媒體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
首先是傳統教育理念與新時代教育目標相背離,新媒體技術已經在各個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教育工作者也要結合教育發展形勢進行適時教育,用開放態度面對教育發展形勢,培養學生政治敏銳度和明辨是非能力,傳統思政教育中教學重點多為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學生政治素養、道德素養的培養,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性、創造性等因素的分析,致使思政教育處于抽象空泛體驗中,思政教育針對性的缺乏不利于實現培養學生政治素養目標。其次是傳統教育方式與新時代教育方式背離,新媒體時代學生的知識獲取不在局限于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遠程學習等滿足自身知識需求,并且情景教學方式、微課堂等的應用也可以讓學生豐富知識結構,滿足學生自主學習要求。但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中通常以課堂為主要知識獲取場所,在教學中,教師忽視學生的訴求,教學方式單一且落后。最后是新媒體對思政教育環境帶來了一定挑戰,媒體環境的優化實現了數字化運營,學生可以在網絡環境下搜集、查閱資源,信息獲取更為靈活,但這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新媒體平臺不斷涌現網絡信息又豐富多彩,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心智很容易受到污染,信息的魚目混珠得不到合理控制,就會影響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因此,需要高效營造良好教育環境。
(二)新媒體下高校思政教育優化意義
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地位需要,高校在十九大以后牢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得到了提高,但內容卻良莠不齊,為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主旋律,優化思政教育路徑,樹立正確民族觀文化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啟迪學生心智。另一方面是現代教育理念發展需要,在新媒體時代,開放性特點決定社會需要樹立開放性教育理念,滿足新時代發展規律,善于變革,教育者要具備開放教育理念,適應差異化的受教育者,構建思政教育新格局,利用新媒體優勢提高思政教育質量[2]。
三、新媒體下高校思政教育優化路徑
(一)以新媒體為基礎優化教育體系,提升教育隊伍素養
新媒體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首先弘揚核心價值觀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媒體已經廣泛存在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定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重要地位,用鮮明的旗幟引領思政教育的發展,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深化核心價值觀教育,將其貫徹于思政教育各個方面中。其次要重視網絡思政教育,新媒體具有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可以讓教育者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這樣思政教育者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內心情感,結合具體問題開展針對性引導,優化思政教育路徑,使思政教育走出灌輸式傳統模式。例如:可以利用官方公共平臺發布畢業季文章,圖文并茂的展示高校校園風光,抒發畢業離校情緒,增強學生愛校精神,在活動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應。最后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日常思政教育,新媒體的自由性與開放性,雖然為教育管理帶來較大困難,但也帶來了一定創新機遇,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校園輿情監控,落實精細化管理,一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不利于學生思想素質形成的不良信息進行篩選。二是利用大數據平臺有效監管學生動態,利用校內網絡資源在教務信息系統、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以及官方公眾號區域設置輿情監控大數據,結合學生輿論困擾等現實問題開展線上思政教育。另外,教育者的綜合素養影響著教育質量,因此,高校需要重視思政教育隊伍素養提升,教育者要堅定不移地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利用自身道德修養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教育者也要具備理智的思想道德觀,有效傳遞黨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新媒體背景下,思政教育者也要提升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斷的探索和創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政教育感染力。
(二)進行思維突破,營造新媒體環境
新媒體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一方面要進行思維突破,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為思政教育者向學生灌輸社會思想道德,引導學生將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外化于行,但在新媒體時代學生獲取教育資源渠道越發廣泛,學生利用新媒體獲取的學習資源甚至比思政教育者傳授的資源更為權威,因此,教育者需要更新教育觀念,結合新媒體特點及優勢,充分利用其獲取教育資源,并利用經驗水平篩選教育資源,去粗取精,使教育資源滿足社會要求,也符合學生需求。教育者也要跟蹤學生思想動態,對其進行個性化教育,要打破學生傳統學習思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其利用新媒體資源開展自我教育,提升明辨是非能力,進而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3]。另一方面要優化環境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環境,新媒體信息良莠不齊、價值多元化,很多負面信息無限擴大影響著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極大的增加了思政教育難度。因此,要為學生營造科學的新媒體環境,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監管,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審查、過濾,對制造虛假信息用戶進行處罰,執法部門也要加大執法力度,對網絡造謠者進行嚴懲,凈化網絡環境,高校對于師生傳播的信息進行嚴格審核,規范網絡行為,增強師生網絡法律意識,嚴厲批評造謠者與傳謠者,營造積極向上輿論氛圍,凈化思政教育環境,進而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三)優化教育內容,完善內容結構
新媒體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優化教育內容,一方面要重視人文性,思政教育具有階級性、目的性及先進性,要求在內容上突出政治性,但由于思政教育對象為人,傳播內容也要考慮受傳者的需求,無論是忽視內容政治性還是過分強調內容政治性都是片面的。因此,在思政教育內容中,既要強調愛國主義也要強調人文教育,將心理教育、誠信教育、進取精神等融入其中,增強思政教育人文精神含量。另一方面要重視融入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新媒體的開放、隱蔽性等特征,使得高校學生成為了新媒體應用主力軍,有些學生也成為了信息傳播者,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融入媒介素養內容,引導學生正確應用新媒體媒介,明辨信息真偽,增強對不良信息的免疫力,發揮出思政教育作用。另外,要完善思政教育內容結構,思政教育需要滿足專業要求,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知識泛化現象,分割了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在新媒體時代有很多新媒體信息與學生專業有關,有利于學生學習,因此教育者要關注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互融關系,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及思政素養。道德是人的根本,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在開展專業教育時,要以人為前提培養其成為有德養的職業者。思政教育也要貼合學生實際,脫離實際的教學會讓學生感到反感,高校思政教育內容不但要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也要涉及身心健康知識、道德文化知識、社會焦點熱點等等,才可以使學生積極接受知識,讓學生得到實際幫助[4]。
總而言之,新媒體的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在新媒體時代,教學資源得到了豐富,教學渠道得到了拓展,但信息的良莠不齊也影響著學生的思政素養形成,因此,高校要優化思政教育路徑,以新媒體為基礎優化教育體系,提升教育隊伍素養,進行思維突破,營造新媒體環境,搭建新媒體教育平臺,提升思政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蒲佳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新媒體應用的實踐路徑探賾[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2):75-77.
[2]陳步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創新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2):13-14.
[3]楊君俐.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2):224-226.
[4]楊春香.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應對[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2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