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洪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思辨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思辨能力培養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核心目標內容,教師要有對接意識,推出更多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多重思辨操作中形成學科能力。思辨能力集中體現學生學科核心能力,教師要積極推出思辨內容、組織思辨活動,引導學生深度發掘教學內容,積極參與生活對話實踐活動,在案例討論、實踐探索中成長思辨能力。
一、創造積極、和諧的教學環境,強化師生交流與溝通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任課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我國小學課堂的約束性較強,為了防止學生受不良思想的侵害,會對學生的思想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導致學生難以有效表達自身的真實想法,而教師也無法與學生站在同一角度看待問題,久而久之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解決此類問題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強化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感受,明確學生內心的真實認知。比如,在教學“我們的學校”時,可以帶領學生觀看校園的美麗風景,通過與學生一同探討其感興趣的內容與話題,加深彼此之間的聯系與紐帶,借助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消除學生對教師的陌生感與排斥情緒,以此達到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目的。同時該方法還能使學生更容易闡述自身的真實想法,起到強化學生自主思辨能力的作用。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在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中,課堂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主體,還是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節奏。隨著道德與法治教學理念的不斷升級和更新,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將學生作為主體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認知特點,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應積極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習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也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中敢于提問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師還應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肯定,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如果想要教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讓學生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師就要從學生出發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三、提問設計深度化,縱深發展學生思維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或者內容,進行再次提問,方便學生能夠對所提問題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保證提問設計的深度化,開闊學生的學習思維,增強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正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就深刻地表達出學生提問的重要性,學生在進行自主提問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大的自由和發揮的空間,實現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提的問題還需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避免使用過于死板的標準答案,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增強問題設計的自由度。
四、實現理論與實際的全面聯系,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大多以書本中的理論知識、人文理念為主要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相對較少,難以確保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最大化呈現。因此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的全面結合,使學生的判斷能力得到有效鍛煉,能在實際生活中積累經驗,驗證教材中的理論知識,使其思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師要進一步鼓勵學生進行大量實踐,當出現認知沖突時,也正是學生思辨能力得以鞏固、加強的最好時機。比如,在教學“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么”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向學生展示一些不良的破壞環境行為,給學生播放環境污染的視頻,使其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之后要求學生以此為論題開展組內討論,闡述身邊的破壞環境行為,再提出消除不良現象的方法。最后由教師帶領學生掌握保護環境的有效方法,如將剩余的水用來清掃、向他人傳遞環保知識等。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將環保理念帶入實際生活中,更好地規范自身行為,又能使學生自行判斷行為對錯,達到強化思辨能力的作用。
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熱愛游戲,且對新奇、有趣的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因此,教師需充分了解學生的天性和層次特點,科學調整課堂教學結構,在其中增加多樣化的實踐環節。如,設置學生喜歡的角色扮演、知識競賽、話劇表演、主題演講、綜合辯論等環節,豐富教學形式,并向學生講解課堂紀律和游戲規則,引導學生有針對性、有規律性地參與活動,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此外,還可打破課堂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禁錮,結合教學主題設計具有開放性、拓展性、實踐性、探究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了解生活當中的相關法律法規或規章制度,深入社區、街道、公園進行調查和實踐,探究其在生活中的作用,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法治意識。此外,還可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實踐活動設計,利用網絡平臺向教師尋求幫助,而在實踐活動完成之后,教師需積極地進行活動總結和經驗交流,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使每個學生的合作實踐能力與法治觀念核心素養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提出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強化角色互換、提高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程度、優化教材的運用等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對策,確保學生的思辨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能具有更加靈活的思維與邏輯,幫助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邱乙林.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之小組協作學習的探索與反思[J].考試周刊,2018(46).
[2]鄭瑩真.辯論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以“敬畏生命”一課為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4).
[3]劉亮.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文理導航(上旬),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