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有“亮點”的課堂。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亮點”猶如美術作品的高光,出彩課堂教學引發學生思維碰撞,緊緊吸引學生的目光讓課堂相得益彰。數學“亮點”課堂中,學生身心沉浸于課堂知識學習中,讓教學靈動而鮮活,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兩點;策略
一、 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討論有“沸點”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問題啟發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經過學生的參與討論學生的知識認知和學習情感高漲達到頂點,這一刻就是學生課堂學習和討論的“沸點”。打造高效數學課堂,提升數學課堂效益,就要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思考和激情討論。課堂的鮮活靈動要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因此,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的討論中扮演者至關重要的角色,要巧妙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熱烈討論,讓學生根據所學和生活經驗各抒己見,通過學生思維碰撞和觀點爭鳴,促使學生清晰認識和深刻理解課堂所學,提升學生課堂獲得和成就感。課堂“沸點”同樣需要教師課前精心設計,課中科學引導,巧用師生互動在不經意間生成。教師要善用課堂,讓數學課堂充滿智慧,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知識學習的樂園。
二、 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展示有“觀點”
課堂需要創造和創新。學生展示是數學“亮點”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的課堂展示,既是學生課堂討論結果的匯報,也是學生學習素養的有效體現。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思考角度總會有出其不意的地方,往往會迸發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學生的思維碰撞總會跳出教師的思維掌控。數學教師要會用教育智慧和教育機制對待學生的不同觀點。因此,教師對問題的引導藝術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課堂所學需求解決問題的較好途徑,引導學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觀點,從中選擇和生成有效的知識點。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就要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特觀點。
三、 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點撥有“燃點”
學生的學習同樣需要“引橋”和“路標”,課堂學習要有學生的質疑和教師的釋疑。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教師就是國道干線的“引橋”和“路標”。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點撥疑問,能針對學生的質疑和學困及時而有效點播,恰當而有效地助推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教師要運用點撥四兩撥千斤的效用點燃課堂,巧妙運用關鍵字詞點撥課堂。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教師就要運用點撥生成課堂的燃點。
四、 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收獲有“悟點”
數學“亮點”課堂,學生的學習要有自己的領悟。因此,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收獲有“悟點”,這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領悟知識的關鍵,也是學生把學習融會貫通融入課堂的切入點,更是學生感悟知識內涵的觸點。學生經過課堂學習學會了知識,明白了原理,會做了問題,這就是學生課堂收獲的“悟點”。學生課堂學習的收獲和悟點,就是學生知識生成的過程,也是教師啟發和點撥的收獲過程。要讓學生課堂的收獲有“悟點”,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教育機制是有效手段,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教學資源中蘊含的“悟點”,引導和幫助學生找到“悟徑”,緊扣教學時機誘發學生思維碰撞,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因此,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收獲有“悟點”。
五、 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創新有“靈魂”
問題是教學創新的靈魂,問題也是創新課堂教學的動力,更是引領課堂活動的指揮棒。數學教師要巧借問題創新課堂教學,巧用問題提高學生學習主動參與意識,用問題催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動性。
課堂提問要著眼于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從文本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問題回答創新知識學習,實現學生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傳統數學課堂教學,學生對問題只有回答權,沒有質疑權,實施教學過程中是教師授課,學生聽課,教師問,學生答,抹殺了學生的潛在意識,助長了學生惰性思維形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問題可問,也不會問不敢問發現不了問題,抓不住問題,不能提出為什么,不能提出新問題,缺少創新意識。因此問題教育必須要實施在課堂教學中來,以問促教,以問促學。問題是行動的指南,學會提出問題,才會找到努力的目標,解決問題才會有針對性,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培養能力的過程。
借助網絡有效共享教學資源。班主任要善用網絡,有效落實家校合作下的班主任工作教學和評價。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等媒體技術有效共享教學資源,促使家長針對性地進行家庭輔導,有效引導家長主動拓展和優化學生學習環境。因此,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創新有“靈魂”。
六、 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復習有“策略”
數學教師要關注數學高效復習教學的策略。樹立科學的復習教學新理念。教師必須重視對課改理論的學習,深刻體會課改新理念,認真研讀課程標準。要充分借力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通過復習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復習圍繞學生展開,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用問題串聯知識點,以學論教,當堂訓練,有效彰顯課堂的靈動和學生的活力。多元化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參與行為,讓課堂有二維展現為多維,凸顯復習教學的特色和色彩。
課堂復習要明確目標和要求。教師要提前明晰復習的內容,緊扣設計的復習目標循序漸進展開,用問題串聯知識點,注重復習效能的高效。課堂復習中明確復習的基本內容是基礎,針對具體的復習教學任務教師要準確進行角色定位,準確了解學生學情和復習需求,設置有效的復習目標,合理把控課堂進程。復習教學中習題設計非常關鍵,教師習題篩選要有針對性和典型性,針對不同層次學情學生提供適量訓練。復習教學中要用問題主導課堂,積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適時點撥提示,恰如其分啟發、引導和激勵學生參與。
課堂復習要創構高效模式。凸顯復習教學的高效性,提升復習效益是關鍵,巧用問題引導是重點。復習課堂要有創新,滲透新課程教育理念,借鑒同學科教師的創意,結合學生學情和學校實際,探索打造自己的特色課堂。如出示目標,明確任務;自主復習,自行檢測;合作探究,釋疑提升;自查反饋,當堂訓練。
課堂復習要探求有效策略。提升課堂復習效益要發揮集體備課的智慧,編設符合學生學情的任務導學單。任務導學單要因生而異,不能不同學情層次學生都是千篇一律。課堂復習要遵循相應的教學原則,即先學后教,先練后講;先糾后評,教后小結;講后歸納,評后跟蹤等。同時,課堂復習要講求藝術策略。在實施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使用多元評價手段,巧用評價調動學生的激情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喚發學生自主參與意識,挖掘學生潛能,通過復習促進學生的收獲和發展。因此,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復習有“策略”。
七、 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評價有“創新”
實現教師要用家校合作創新實現教學評價。家校合作是拓展實現教學的新型平臺,是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學校主導發揮家長學校積極作用。家校合作是創新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途徑,積極發揮家長學校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培育家長正確家庭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在家閱讀和訓練,家校合作有效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要科學全方位評價教學。巧借家校合作豐富教學評價模式,引入學校和家長互評,科學評價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落實家長合作評價,多角度、全方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因此,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評價有“創新”。
八、 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情境“有效”
數學教學要創設有效情境,有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備課準備和課前導入是開場白。數學教師要依據學生需求課前創設情境,調控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課堂教學精彩不斷。
挖掘教學資源創設情境教學。數學教師要借助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依托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創設情境,讓生活資源融入學生課堂,促使學生樂學參與。教師要換位思考從學生角度多思考,結合學生心理需求創設情境,挖掘生活資源打造多姿多彩的數學課堂教學。
創設情境有效教學轉化。數學教師要巧用媒體技術開展情境教學,善用有趣有效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問題,拓展學生數學學習視野。教師要通過情景創設,讓不同層次學生擁有更多的參與機會,讓所有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感知數學的魅力。因此,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情境“有效”。
九、 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教學途徑有“創新”
要創新數學課堂教學新途徑。以生為本帶動和諧生動課堂氛圍。數學教學要回歸人文,以生為本營造出生動課堂氛圍。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學生需求是教學的關鍵。數學教學要創新課堂模式和目標,挖掘學生創新潛能,持續和延伸學生數學學習。
通過質疑交流豐富數學教學。數學教學的創新特色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質疑。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質疑問題進行教學準備,強化學生間互動交流,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討。課內課外相結合拓寬學生視野,依托數學教材文本開展研究學習。
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學生生活。數學教學要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數學。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多彩的社會實踐機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學生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把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開展信息化數學教學互動,利用媒體技術直觀引導學生學習,創設學生個性化學習空間。因此,打造小學數學“亮點”課堂要讓課堂教學途徑有“創新”。
數學課堂是傳授學生知識,和幫助學生獲取能力的平臺,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教會學生知識,解讀學生質疑,引導學生總結規律,點撥學生學習方法,促使學生應用提升等。因此,如何“點亮”課堂的“亮點”是數學教師必須深思的問題。“點亮”課堂的“亮點”,教師就要打造高效簡約的課堂,教師要善于創造發現亮點,巧妙利用亮點“點亮”學生思維,讓課堂教學多變、多思維和多方法。
參考文獻:
[1]王蘭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打造亮點[J].中國教師,2015(S2).
[2]薛應洪.巧用追問,讓小學數學課堂錦上添花[J].吉林教育,2016(41).
[3]常玉強.讓備課渲染出數學課堂教學的五彩繽紛[J].考試周刊,2018(27).
作者簡介:
王蕓蕓,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靖遠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