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物既是一個復雜的知識點,又是一個復雜的知識體系,迫使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探究性學習為高中生物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文章著重探討研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高中生物;教學
在高中階段,生物學是一門難度較大的學科,其復雜的知識和知識體系使學生學習困難。過去,中學生物學基本上是以純理論教學為主。在這種方法中,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方面更為被動,而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方面更為被動。這些課程比較復雜,學生對生物的興趣普遍較低,阻礙了高水平生物教學的有效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高中生物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效率是擺在生物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創新的學習方式,在許多學科領域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在生物技術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教育技能,而且可以鼓勵他們學習。在這些課程中,教師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物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師生關系得到改善,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教師組織一系列增強意識的培訓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必須及時解決,提高他們的反應能力。因此,中學生物學科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 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可接受的教學方法,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習歷史文化的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的本質。同時,素質教育決定著教育體系的發展方向,教育質量改革的重點是學習課程。
(一)傳統的教學觀念對探究性學習認識不足
一方面,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多數中學生物教師對生物學和生物科學的認識不足。一般來說,生物理論課是以“教育”的形式教給學生的,也就是說,學生這樣做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由于高中的學習時間只有45個分鐘,生物教師的大部分時間通常在幾分鐘內完成。在講解生物教材的時候,我不知道研究型訓練能幫助學生學習生物理論,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可以節省課后時間。
(二)探究性學習在實際應用中無法落實
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探究性學習方式主要作為生物教師的輔助教學手段。在課堂學習中,生物教師以簡單的方式教給學生生物學知識,不能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且對于學生而言,并不具備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在生物教材部分的研究中,生物教師重點講解課本知識內容,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此種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說明在實際應用中,落實工作并不到位。
三、 高中生物教學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引發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在生物教育中,教師沒有明確的目標,因此大多數教師不知道如何去做,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很多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相關知識內容。教育目的的不確定性使教師無法從多方面提高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在生物教學實踐中,很多情況下,由于教學內容和目的的顯著差異,以及課程與學習目標的不一致,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無法提高對生物學的興趣。
(二)仍然采取傳統教學觀念
由于傳統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大多數教師繼續采用傳統教育模式,新的教育觀念還沒有完全發展,使學生無法掌握生物學知識。然而,大多數生物學教師過于注重理論,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真正的基礎設施。但是高中生物學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教師只注重理論教育,不讓學生多實踐,就會導致學生對課本知識的過度依賴。在實驗過程中,由于缺乏實踐而無法使用。學生不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嚴重阻礙了學生生物技能的發展。
(三)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難以積極參與學校的學習。大多數教師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學習技能,這直接阻礙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在課堂上進行科學研究時,學生對生物內容的興趣往往很低。這是因為生物課程的內容過于抽象,大多數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內容,最終導致對生物的興趣逐漸消失。沒有良好的學習生物的方法,高中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學習,這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
四、 高中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應用措施
(一)遵循目標性原則開展教學
探究性學習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也是保證高中生物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堅持目標明確的原則,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方向,教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上課。同時,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地位,使學生有更多的自我思考和學習的機會。“生活中的主要角色”計劃就是一個例子,在該計劃中,教師必須明確規定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在這些困難中,通過積極的引導和激勵措施,學生可以有效地學習。本部分主要介紹學生對氨基酸結構的認識、蛋白質的形成過程以及功能性蛋白質結構。為此,教師可以通過描述或說明來解釋氨基酸的脫水過程,根據高中教育的方法,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并收集相關數據,從課堂學習中得出結論,只有按照這些原則,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物成績。
(二)巧用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牛頓利用蘋果為什么會掉在地上的問題,通過復雜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也清楚地表明,提問是學習的前提,是深入學習的基礎。中學生物也是如此。教師應注意提問,并結合適當的教材制定一套問題,學生對學習研究越來越感興趣。例如,在“細胞呼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與內容相關的視頻,這就引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當學生把手放在儲存在其中的糧食堆中時,學生會感到溫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使用這個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嘗試;當研究性學習結束時,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來鼓勵學生進行討論;當研究性學習結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鼓勵學生理解自己的學習內容,了解在這一背景下取得了哪些成績以及存在的不足,進一步學習和完善細胞呼吸相關內容。通過實例說明,引入課程問題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課程科學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教師水平。
(三)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主要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然而,許多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非常復雜,生物學概念和理論相對抽象。傳統的生物學實驗主要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論證和驗證。在實驗開始前,教師通常會強調和解釋實驗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項。然而,大多數學生渴望了解教科書中所描述的實驗結果,卻沒有對實驗聯系進行觀察和思考。以葉綠素提取過程中所用的材料為例,用葉綠素原料提取,二氧化硅、碳酸鈣溶液等。在實際實驗中,每組學生可以仔細閱讀實驗要求和工作流程,然后開始整個實驗。教師不應在安全的基礎上進行干預,而應密切觀察每個小組的實驗過程,通過比較發現并記錄每個學生小組的工作過程和方法以及整個實驗結果。引導學生觀察問題,受到每個學生的啟發,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勇敢地表達出來,并一遍又一遍地對實驗化合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學生可以探索獨立使用原材料的功能和原理,然后鼓勵他們重新進行實驗。學生將更多地思考第二個實驗,并在實踐中理解實驗設計者的意圖。教師總結每組學生進行的實驗,回答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強調實驗的準確性和重要性。
(四)注重探究性學習中的實踐操作
探究性學習問題的過程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在師生之間創造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促進知識的相互傳遞和學生的獨立思考。生物教師必須充分尊重教師自身的領導作用,鼓勵學生探索和反思技術問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采用傳統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保證生物教育的質量,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實際運用,鼓勵學生動手,盡可能地完成研究活動。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將以“培養基中酵母菌群動態變化”的實驗,來說明內部環境穩定性的重要性。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地插入不同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互動。例如,老師可以提出“如果培養基的pH值改變,會改變酵母菌的數量嗎?”等問題,引導學生繪制酵母種群的增長曲線,讓學生獨立思考,更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牢牢把握知識,深刻理解知識。
(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不是知識的轉移,而是通過師生互動實現知識的雙向轉移,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在實際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自覺地發揮主導作用,科學地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研究和反思,把傳統的單調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師生互動的新型學習模式,在實際的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中學生物教師在保證生物教育質量的同時,應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研究中去。
例如,如果以“內部環境的穩定性”一章為例,大多數教師都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實驗。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醒學生將知識點運用到實驗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過程。如果學生在實驗中遇到問題,應積極尋求老師的幫助,而教師應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導,可以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激發生物學研究的動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 結論
總之,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正確認識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明.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74):109-110.
[2]金志文.淺談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20,14(14):127-128.
[3]婁衛賓.淺談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2020,17(12):218.
[4]楊朝容.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4):150-151.
[5]羅敏麗.微課前置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考試周刊,2020(37):122-123.
作者簡介:
付明曦,山東省樂陵市,樂陵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