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空觀是歷史的核心觀念,同時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歷史相關知識教學為主,缺乏對培養時空觀的重視,導致學生普遍缺乏時空觀念,這會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基于此,文章就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時空觀的培養措施進行探究,希望對廣大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歷史;時空觀;培養措施
一、 引言
新課程實施以來,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歷史教學逐漸淡化了純粹歷史知識的灌輸,而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實踐能力。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時空觀念,這是學生的基礎性能力之一,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時空觀,促進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 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時空觀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對歷史課程的興趣
對于初中生而言,普遍都比較喜歡歷史,但是對歷史課程卻缺乏興趣,學生不喜歡歷史課程,那么會直接影響到時空觀培養的效果。培養學生的時空觀需要建立在學生喜歡歷史課程的基礎之上,只有學生對歷史課程充滿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才能使教師的時空觀培養得到更加有效地落實。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難以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同時歷史教學活動單一,導致學生對歷史課程缺乏興趣。初中生受古裝劇以及輿論等方面的誤導,認為歷史和電視劇一樣情節跌宕起伏,并且充滿懸念。但是當學生真正接觸歷史課程時,會發現歷史課程與古裝劇以及輿論中涉及的內容相差甚遠,這會導致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很容易對歷史課程喪失興趣。
(二)學生普遍缺乏歷史時空觀念
目前,初中生缺乏歷史時空觀念的情況并不罕見,往往會對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以及空間含糊不清,不能以發展的眼光認識歷史事件,同時難以理清某一階段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另外,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沒能養成使用地圖的學習習慣。學生之所會出現以上這些問題,原因在于以下幾點:首先,時空觀屬于抽象概念,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因此會給時空觀的培養帶來較大的難度;其次,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培養學生時空觀的重要性,但是難以將時空觀的培養落實到位。
(三)學生的學習功利性較強
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明確,動機是行動的指導,學習動機則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是考試與升學,同時學校、教師、家長等都過分重視學生的成績,在此背景下,學生普遍會更加關注自己的考試分數,使得學生的學習功利性較強。這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也會給學生時空觀的培養帶來不利影響。
三、 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時空觀的培養策略分析
(一)應用圖標開展歷史教學
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會用時間軸或者歷史大事年表來呈現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對于歷史大事時間表而言,其通常都為表格,通過這種形式展示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可以將大量的歷史事件濃縮到一張表格之中,既簡潔又整齊,便于學生的記憶。而時間軸則可以更好地表示時間順序,有助于學生理清時間脈絡,讓學生認清歷史發展的順序性與延續性。相比于教師的講解以及文字的描述,歷史大事年表以及時間軸對歷史事件的呈現更加直觀,也能使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傳統的時間軸所采用的方式均為時間與事件相對應的方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稍加改進,將事件之間的關系加入時間軸之中,這樣一來可以更加完整地呈現出歷史事件相關的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的過程中應用時間軸,也可以在階段性總結過程中應用時間軸。學生在每節課所學的內容相對比較零散,因此需要教師在每個單元或者每個階段教學完整后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與總結,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提升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應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合理地應用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一單元的內容進行總結。尤其針對那些邏輯關系比較復雜的教學內容,應用思維導圖的效果更好。
(二)加強對歷史地圖的運用
事件的發生,都具備時間和地點這兩方面要素。雖然我們不能復制過去,不能還原歷史,但是可以努力“再現歷史”,“再現歷史”則需要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入手。歷史地圖中涵蓋著大量的信息,通過歷史地圖可以幫助學生獲取大量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
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應用歷史地圖,提升課堂導入的質量和效果,為后續的教學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講解古代的世界戰爭時,往往戰爭的時間間隔較長,雖然有的戰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是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和認識到這些戰爭之間的聯系。比如,教師在講解“希波戰爭”和“亞歷山大東征”時,可以在導圖環節應用向學生展示兩次戰爭的形勢圖,然后引導學生對戰爭所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等進行分析。這樣的課堂導圖更具趣味性,同時也更加自然,很容易引入到相應的教學內容之上。通過對戰爭形勢圖的分析,學生會加深對戰爭的了解,同時還可以強化學生的空間觀念,起到培養學生時空觀的作用。再比如,教師在講解冷戰方面知識時,可以在導入環節向學生展示冷戰時期的世界地圖,讓學生通過地圖認識到美、蘇兩個陣營之間的對立情況,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學生能夠對接下來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
其次,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歷史地圖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地使用地圖,可以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引導學生對“希波戰爭形勢圖”進行分析,讓學生總結戰爭的原因和結果,同時要求學生總結戰爭的影響等,再比如,講解清政府與列強所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時,教師也可以結合歷史地圖進行教學,學生通過歷史地圖可以直觀地看到中國大面積領土的喪失,既能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也能帶給學生極大的震撼,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清政府所割讓的土地的具體地理位置和戰略意義等,培養學生的歷史空間觀。
(三)巧用知識對比
通過對比,可以明確事物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巧用知識對比,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歷史內容進對比,分析總結歷史內容之間的異同。通過對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的本質,更好地掌握歷史的發展規律。在歷史知識中,很多的名詞與概念都比較抽象,比如殖民地、君主立憲制等,這些抽象的概念會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巨大難度,如果學生對相關概念理解不透,必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比較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抽象歷史概念的理解。應用對比教學法,首先教師要找出兩個具有可比性的對象,通常情況下可以對新舊知識進行對比,這既能幫助學生鞏固舊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同時,通過對比分析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對比,學生可以認識到相似概念之間的相同點與差異,避免出現概念混淆的情況。時間與空間是組成歷史的兩大核心要素,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一方面教師可以以時間為線索對歷史進行比較;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空間對歷史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找出不同時間、不同地區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之間的異同點和聯系。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英國、法國以及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對比,對比革命的時間、地點、原因、結果以及影響等,這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解。而在教師講解鴉片戰爭方面知識時,則可以將當時的中國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進行對比,幫助學生了解鴉片戰爭時世界的發展狀況,同時也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當時中國政治制度的落后。
(四)合理應用多媒體開展教學
多媒體結合了聲效與畫面,應用多媒體可以將歷史事件進行再現,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烘托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比如,在講解《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這一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這首歌曲,并提問:“這首歌曲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學生回答:“康熙王朝。”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自動聯想到相關的畫面,并延伸至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而能夠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基礎。再比如,教師在講解長征方面知識的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紅軍過草地、爬雪山等視頻資料。學生對這些內容會充滿興趣,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不僅不會影響到正常的教學,而且還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上文中提到了應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而在上課過程中教師不可能總拿著大幅的地圖進行講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示歷史地圖,同時多媒體還實現了聲效與圖像的結合,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 結束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滲入,歷史教學也應不斷進行完善與創新,不僅要注重歷史知識的傳遞,而且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實踐能力,在此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對于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應給予歷史時空觀培養高度的重視,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歷史時空觀培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青青.人教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2001年版與2016年版教科書比較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王景.國家認同視域下新加坡與中國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9.
[3]劉傳翰.從近年北京歷史高考和教學方式的新變化看新課改的落實[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4]陳翠萍.歷史核心素養培養視野下的“三步五環節”教學模式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
張文勇,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縣新橋鎮新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