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男,胡海軍,將 琪,高智席,隋常玲,關曉溪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
作物栽培學是農學專業必修專業課之一。自1953年后實行教學改革,1957年出版教科書并定義作物栽培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1958年以后,綜合運用農業“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簡明闡述作物栽培學的性質與范疇[1]。同年初,南京農學院將勞動列入教學計劃,結合專業進行現場教學,實施“農村實行教學、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三結合經驗,貫徹農業“八字憲法”,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2]。甘肅等業余農業大學將作物栽培列為專業課程[3]。1987年,羅鵬濤強調要重視作物栽培學研究[4],至此,作物栽培學在農學領域嶄露頭角。20世紀80年代的教學改革,強調教材要簡明扼要,教學內容適當取舍,重能力、強實踐、改方法、提效率,其中,山西農業大學建立以“提前、強化、結合、連續”八個字為指導思想的實踐教學新體系,綜合運用發現法、暗示法、圖表法、范例法及五步教學法[5~8]。20世紀90年代,精選教學內容,注重講授實效,加強實踐環節,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強調樹立整體概念、多種教學方式結合、德育智育相結合,修大綱、改方法,應用形象化教學手段,合理布置實驗計劃及內容,重驗證、啟發[9~15]。21世紀,作物栽培學進入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突出其在可持續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同時側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優化教師隊伍、強化師資力量、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及考核方式的改革、突出區域特色[16~23]。
遵義師范學院《作物栽培學》課程理論教學32學時,實踐教學2周,是植物科學與技術和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必修課程,在課程實踐中,將《農業氣象學》《耕作學》《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等10余門課程理論與技術有機結合并運用于指導作物生長發育、產量構成及品質提升,充分發揮其在自然科學中的應用地位,旨在指導區域農業生產實踐,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貼地氣型”農業人才。
興趣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作為專業課程,傳統的講授讓學生感覺課程枯燥乏味,學習興趣不濃,針對這一情況,在開展作物栽培學緒論講解過程中,通過傳說神農氏嘗試篩選出五谷“稻、黍、稷、麥、菽”引入本門課程,并強調農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由此引出農業發展歷程由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代的精準與有機農業。在講授過程中,穿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奇故事、名人故事等,將理論知識講解與立德樹人的思想教育相結合,強化專業特色及服務地方的實踐應用,加強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體系建設,培養一批具有專業自豪感、認同感的“愛農、學農、壯農”情懷的應用型人才,立志服務地方,發展壯大地方特色農業經濟。
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因課時精簡,在教學內容、三維目標、方法模式和考核評價體系等要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鼓勵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法等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學期初始,布置學生查閱文獻并確定試驗設計,通過盆栽試驗播種2~3種作物,在講解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通過田間觀察、監測、分析,鞏固理論知識,使學生掌握作物栽培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進而了解各種農作物的經濟價值和發展前景,并根據農作物生長發育的特性,結合本地的氣候特點和生產條件,制定科學的高產、優質、高效、安全及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措施,用以指導當地的農業生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注重教書育人、言傳身教及學生“三觀”的培養,在實踐過程中強調學術自由、學術規范,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合理調整教學內容,靈活組織教學。講解時注重知識的串聯整合,突出重難點,理論聯系實際,精煉理論基礎,注重實踐,增加現場教學。結合地方特色農業生產發展,及時更新學科前沿技術理論,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24]。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至關重要。因此,在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課程內容設計要具有針對性,同時注重整體思路的構建,在田間實踐體系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圍繞貴州農業產業發展中的十二個產業方向進行,將生態漁業中的“稻+”運用于實踐教學,由田間肥水管理等常規種植操作,觀察、監測、鑒定、分析并制作PPT進行總結性講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大創項目,強化實踐教學的應用。
根據整體學習及教學經驗,設計“線上+線下+田間課余”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具體教學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線上+線下+田間課余”教學體系結構
遵義師范學院作物栽培學采用“線上+線下+田間課余”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在課程開展過程中,總結近5年教學經驗,強調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做到如下幾點以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生興趣的培養。
注重教學方法的改變,避免“紙上談兵”及“黑板種地”,此過程結合教師課題,積極引導學生申請大創項目,注重作物栽培的實踐應用。
以圖片形式,針對生活中常見作物及農業科學家袁隆平院士等對農業的貢獻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以查閱文獻、設計試驗到總結評價,培養學生自主創造性,增強師生互動,注重學生興趣及思維空間的提升。
通過每節課的教學反思提升教學水平,注重學評、同行及督導評價,常反思,勤改進,注重學生總體思路的培養,讓學生體驗自己設計的教學,改“保姆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適當時候學會“示弱”以增強學生自信。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師個人能力的提升,注重語音、語調的抑揚頓挫,對于重難點需加強語氣并重復強調,以加深學生印象,并在實踐及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課程總體思路的培養。
在課程評價體系中加入自評、互評環節,每位學生為自己自查閱文獻到設計試驗,到觀察測量,到PPT制作總結,最后到教師總結、監督評分。總體教學評價包括結課閉卷考試和平時成績(查閱文獻+設計試驗+課堂表現+自主學習+課程作業+隨堂測試+小組討論+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