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翠
摘 要:伴隨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其不僅為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在我國教育領域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對于農村中學教師來說,也應緊緊追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在互聯網環境之下注重網絡教研。網絡教研為一種良好的教研方式,能夠解決以往教師之間嚴重缺失溝通和互動等方面的問題,也利于提高農村教師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教研水平。基于此,本文以“互聯網”之內涵分析為出發點,探討了互聯網環境下農村中學網絡教研面對的新局面,最后對互聯網環境下農村中學網絡教研的方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農村中學;網絡教研;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5-00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5.009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背景之下,在中學教育之中也已然應用了多媒體技術,然而對于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來說,還未能夠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之下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在開展教研工作時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所以,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之下,對于農村中學教師而言,也務必要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有效進行網絡教研,以便不斷提高網絡教研的質量,最終實現對于農村中學生的良好教育。
一、“互聯網”之內涵
互聯網也被稱作國際網絡,主要是指網絡和網絡之間所串聯而形成的一種龐大網絡,網絡與通用的協議相連,可形成巨大的國際網絡。在互聯網環境之下,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等諸多方面提供極大的便利,而在當前的教育領域之中也能夠良好的應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村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式,也利于沖破師生間所固有的心理隔膜,同時還能夠推動學生參與至個性化的課堂學習之中。特別是對于農村地區來說,若能夠在互聯網背景之下,應用網絡教研的方式,那么也非常利于提高網絡教研的成果,從而開展更高水準的教育工作。
二、互聯網環境下農村中學網絡教研面對的新局面
以往農村中學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往往利用集體備課或是閱讀輔書等方式來制定教學方案,而在運用這種備課方式的過程中,卻易于產生重復備課的情況,同時還難以緊緊追隨時代發展的腳步來獲得更多的教學信息。而在互聯網環境之下,則能夠做到結合于大數據技術,將不同學校、地區以及城市的精講課程和活動素材等方面進行良好的融合與銜接,并輸入至數據庫資源之中。這樣,農村中學教師則能夠利用信息技術來隨時查閱所需獲知的資源,有利于滿足教研資源的傳播性以及共享性需求,也有利于優化配置農村的教研資源,提升農村教學資源的運用率。
以往所運用的教研方式則主要是依靠于幻燈片、黑板和粉筆等來開展此項工作,因教研條件較為有限,所以個別教師還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而難以及時參與至教研會議之中,也難以和其他優秀教師之間一同分享教學經驗。并且,由于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較為匱乏,所以許多農村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均會感到分身乏術,這些教師不但要負責向學生講述知識,也需管理學生的生活,而在此情況之下,不但會致使農村教師產生消極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到教育工作的開展成效[1]。而若能夠在互聯網環境之下來積極進行網絡教研,則利于解決上述問題,使得教師之間利用QQ群以及微信群等方式來共同探討教學問題,吸收更多的教學經驗等,這樣則能夠打破以往農村中學教研工作開展的瓶頸,促進農村地區中學教師深入認知教學內容,也利于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技能,真正保障農村中學的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在互聯網環境之下,農村中學網絡教研所面對的新局面也體現在教研方式更加具備智能化。以往農村中學教師在開展教研活動時,通常均會聚集在會議室中,來針對某一主題進行探討。這種教研方式是極具無聊性與枯燥性的,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教研工作的開展存在封閉現象。而在互聯網環境之下,農村中學教師則能夠利用個人用戶終端、網絡直播以及實時互動等諸多方式參與到教研活動之中。這不但促進了教和學二者的系統性流動,也便利了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同時也利于促進農村教師獲知教研信息,推動農村地區教研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互聯網環境下農村中學網絡教研的方法探究
(一)借助互聯網優勢,搭建反思平臺
中學教師在分享教學經驗或提出教學建議時,所運用的方式通常均是借助于相應平臺,然對于農村地區的學校來說,相關的教學資源往往較為缺失,很難為教師建立良好的教研平臺或者提供相關的教學設施,而受此影響,也會影響到農村地區教研活動的開展質量,同時也會降低農村中學教師的教研效率。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現階段開展農村中學教研工作時,就應善于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來搭建出良好的反思平臺,以便使農村中學教師借助于此平臺來更好地分享教學經驗以及提出教學意見,從而切實保障教研工作的質量。
互聯網主要是以網絡數據以及寬帶服務器等相關設備所構建而成的一種數字化信息網絡體系,其具備存儲空間小,信息管理水平高以及容納性較高等諸多特征,在運用互聯網技術的過程中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更為及時地獲知相關信息[2]。所以,對于農村中學網絡教研工作來說,若具備利用互聯網技術的條件,那么農村中學教師則能夠充分借助網絡的優勢,構建出相應的反思平臺,以在此平臺之中去更好地了解其他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經驗以及教學經歷等,這樣則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中學教師對于教學資源的需求。以具體的方式來說,農村中學教師能夠構建博客網絡教研平臺。教師應先去搜集好相關的教研資料,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而后將上述內容均傳輸至博客板塊之中,而其他教師則能夠在此板塊之中切實了解到相關的教研信息,以便促進農村中學教師更好地進行網絡教研。
(二)利用數字媒介,建立立體性教學關系
互聯網技術應用程度較低的教研形式所構建出的教學關系,往往呈現出扁平化的狀態,師生之間、教師和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會限制在靜態化的溝通模式之中。在互聯網環境之下,農村中學教研方式也隨之產生了極大的變革,不管是對于師生、師師,或是生生之間來說,均能夠借助于數字媒體所構建的立體化的“教”和“學”之間的關系,使得彼此之間均不用再參與至被動性的教學或是學習狀態之中,同時數字媒介所具備的教學關系也表現為多維系,屬于三維一體化性質,并非為平面二維性質。并且,還能夠利用聊天軟件,以及網絡論壇等途徑去構建多位一體的農村中學教研方式。這樣不但利于解決彼此之間所處時間不一致的限制,也利于防范誤會情況的產生,最終有利于實現高水準打造課堂教學。所以說,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農村中學網絡教研,務必要積極利用數字媒介來建立出立體性的教學關系,從而確保農村中學教師的教研質量,最終則利于提高農村中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通過網上交流,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助
農村中學教師在會議室中開展教研工作時,會因彼此之間為同事,所以在溝通與交流階段則會有所顧忌,難以精準地指出其他教師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受到農村地區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影響,所以在開展教研工作時,也難以為其他教師提出良好建議,然在網絡環境之中則有著明顯的不同,這是由于在網絡環境之中的名師非常多,有許多名師也及時回答了關于教育方面的問題。再者,還因在開展教研工作的過程中,不同農村教師對于教研的需求方面以及所感興趣的內容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在交流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許多的問題。而在網絡環境之中則有著明顯的不同,農村中學教師在提出某項問題之后,那么就會吸引到很多人去共同探討此項問題,并在探討過后來獲得最終的答案,如此就非常利于促進問題的解決。所以說,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農村中學網絡教研工作的過程中,還能夠通過網上的溝通與交流來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助,由一些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較高的名師去幫助于農村地區教學水平以及教學經驗均較為不足的教師,進而則能夠實現優化農村中學教師的教研內容,使其能夠在實際的教學中更為高效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提高教育工作的開展質量。
(四)在互聯網環境下,提升教育的均衡性
以往在開展農村中學教研工作時,也受到相關條件的限制與影響,所以致使最終所呈現出的教育效果嚴重缺失均衡性。而針對上述情況,在互聯網環境之下,農村中學教師就應積極探析網絡教研的方法,明確自身在實際教學中的不足,同時也要了解到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實際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教研,并在教研活動之中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以期在教育實踐之中真正做到提升教育的均衡性,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性、有效性的學習。
(五)在網絡環境下,促進教師和專家溝通
但網絡環境之中,也有許多專家對于教研工作有著獨特的見解,且自身所具備的專業能力及專業素質也尤為之高,同時還十分熱心將提高網友的教學水平與技能作為自身的一種責任,也樂于解除他人的疑惑,以及對他人進行指正等。所以,在互聯網環境之下,農村中學網絡教研工作的開展,要求農村中學教師積極和網絡環境下的專家進行及時的溝通。針對自身在教學工作中所遇到的疑惑,也可敘述出來而獲得專家的幫助[3]。再者,還可聽取專家的建議去閱讀利于提高網絡教研質量的相關書籍以及文章等,并在學習過后去更好地掌握教學技能,與此同時,也能夠讓農村中學教師產生茅塞頓開之感,為其在平日的教學工作之中指明正確的教育方向。除此之外,農村中學教師也可將自身所制定的教學方案以及相關案例等傳輸至網絡環境之中,使專家能夠對其進行良好的指導,并通過與專家之間的“過招”,使得農村教師因此而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劉清芳,鐘昌振.互聯網+背景下鄉村語文教師網絡教研現狀與對策[J].中外企業家,2020(15):181.
[2]張國強.“互聯網+”下初中語文教師網絡教研的困惑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9(4):30.
[3]石林.“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教研的設計與高效開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