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不僅是給學生帶來考試成績提升,更是要為了學生進入到社會做好準備,讓學生成為更加全面的人才,所以,現階段,在高中語文教學開展階段,教師應該強化我國傳統文化的課堂教育教學,讓學生從傳統文化當中學習到更加優秀的品質,成為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本文以高中語文教學為出發點,探討如何利用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學習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品質,在獲得更高文化知識基礎水平的同時,成為具有優秀品質素養的人才。因此,教師在高中階段,應該針對傳統文化內容給予更加充分的關注,讓高中語文教學擁有更強的教學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傳統文化;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4-0047-02
【本文著錄格式】張飛雄.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課外語文,2021,20(04):47-48.
引言
語文作為語言類的學科,擁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傳承意義,很多傳統文化內容都是依靠語言來進行傳播的,所以,語文教學也是十分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載體,從語文教學當中能夠充分觀察古人的生活習慣、文化素養和學習習慣等內容,這對于學生的思想狀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來說,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影響。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大部分的內容都在關注如何提高個人修養,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我國古代君子的處世準則和三觀導向,所以,教師應該利用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進行更加有效的教學滲透,給學生帶來更加充分的幫助,構建一個更加高質量的語文教學課堂。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語文學科知識教學中,主要是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通過強化傳統文化內容的滲透,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學科知識,逐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和愛國情懷。
(一)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
在高中語文學科知識的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知識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感知和體會傳統文化內容背后存在的動人故事,還能夠提高學生對漢字結構、漢字組詞、句子結構、段落組成等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領會這些知識內容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更加透徹地體會高中語文學科知識,在實現語文知識內容遷移內化的基礎上,增強學生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在高中語文學科知識教學中,逐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促使學生在進行漢字等文化知識學習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蘊含的含義,有利于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學習,并且,能夠將所學的傳統文化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中,逐漸在學習中提高自身的內涵修養和文化素養。
(三)實現文化的傳承弘揚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自身的良好民族氣質,還能夠在領會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成為獨具民族氣質的優秀人才,逐漸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下,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中華民族的整個文化發展進程,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領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文化精髓。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路徑
(一)通過對語文知識背景進行了解來解析中國傳統文化
在高中語文學科知識的課堂教學中,主要的教學內容都是來自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所有內容,這部分內容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具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容。這些具有深刻傳統文化印記的課文知識,豐富了高中語文學科知識的教育教學,其中,涉及作者生平、歷史背景、時代背景、思想背景等,學生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了解學習,來更好地培養自身的人文情懷,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
例如,語文教師在課堂講解《種樹郭橐駝傳》這篇文章內容時,學生可以自己先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事跡,以及文章創作的時代背景,由文中所說的“樹之理”聯想到“官之理”,由文章中提到的“養樹經驗”延伸到“養民策略”,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了解,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所要表達的含蓄委婉之意,更好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身對這些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
為了增強高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掌握,增加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了解,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圍繞傳統文化開展古詩文朗誦、古詩文知識比賽以及文化交流會等活動,這樣有利于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教學中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讀書角”閱讀教學活動,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為學生創建輕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通過傳統文化“讀書角”活動,有效延伸語文知識內容,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從多角度來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又如,課后教師還可以適時地開展傳統文化“暢談會”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學習的傳統文化知識和喜歡的文章進行分享,進而達到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效果。又如,教師還可以依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結合教材中的傳統文化,開展“傳統詩歌競賽” 活動,利用學生勇于競爭的精神,促進傳統文化的滲透, 進而提高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文化素養。
(三)通過課外傳統文化內容的引入進行傳統文化的課外延伸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內容,不僅要注重對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滲透講解,還需要注重對課外傳統文化內容的引入分析,逐步利用這種傳統文化課外延伸教學模式,來指導學生自主地品讀傳統文化、誦讀經典作品等,促使學生能夠深入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魅力,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提高他們自身對經典作品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為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精準選擇適合自己的經典作品、對經典作品進行深入透徹的閱讀、要在完成閱讀之后進行深入的感悟”的基本原則,促使學生能夠從諸多的課外經典作品中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譬如,在《相見歡》這一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后拓展環節,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中華詩詞大會》中有關“飛花令”這一片段,要求學生針對其中涉及“月”的古詩詞,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賞析。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賞析討論結果進行點評提問,鍛煉學生自身的發散性思維。如此,既能讓學生掌握更多有關“月”的古詩詞,還能讓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在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和融合,在潛移默化的滲透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修養。因此,為了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要注重為學生構建合適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知識的課堂教學中,在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精神,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文章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背景,在加深學生對這些經典作品理解感悟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鑒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品質。
參考文獻
[1]張玲琳.芻議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南北橋,2019(12).
[2]李瑞華.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問題[J].學周刊,2019(17).
[3]嚴榮龍.試論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考試周刊,2019(43).
[4]仇麗妍.高中語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9(39).
[5]張春芳.淺談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的滲透[J].速讀(上旬),2019(3).
[6]金夢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思考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14).
作者簡介:張飛雄,1981年生,寧夏海原人,中教一級,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