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不能實現。傳統文化進課堂工作的有效開展有利于提升全民素質,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本文分析傳統文化進課堂的現實意義、傳統文化進課堂推進工作中面臨的困境以及相應的解決之道,探索新時期深入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有效路徑,為進一步開展傳統文化進課堂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進課堂;困境;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2-0-02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是國家進步的軟實力,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教育,有效深入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對于更好地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加速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步伐,意義非同尋常。
1 傳統文化進課堂的現實意義
1.1 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文化在整個民族復興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母體,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等,一直是整個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重要精神動力。傳統文化進課堂工作的推進有利于各年齡段學生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從小培育青少年的文化意識,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時,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精神碩果,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普遍追求,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深入推進有利于激發人們內心深處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通過這種認同感將整個民族緊緊團結起來,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新時代祖國建設奠定更堅實的群眾基礎。
1.2 為打造和諧校園提供智力支撐
近年來校園暴力行為時有發生,對學生、學校及家庭造成了負面影響,這已經成為教育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不管是網絡上盛傳的中小學學生掌摑同學的行為,還是當年震驚教育界的馬加爵事件,這些校園暴力事件既影響學校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同時也給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影響,調查發現青少年時期有過校園暴力事件經歷的青少年在成人后患有心理疾病與社交方面障礙的概率遠高于正常成長的同齡人。這些現實都在告誡教育工作者打造和諧校園的重要性。和諧校園制度的打造固然重要,如增加班主任以及校園安保部門的考核中校園暴力事件處置情況的比重,提升老師及后勤安保部門對于校園暴力的重視度,加強警校合作機制等,但要想從根源上解決校園暴力事件,必須從校園暴力實施者即學生身上入手,加強學生德育工作,讓學生認識到校園暴力行為的危害。傳統文化進課堂能使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際交往的原則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長久的影響,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教會學生在利益沖突時學會謙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人生哲學則有利于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寬容。這些傳統文化的正面引導都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觀,有效避免肢體沖突,同時也能使和諧校園的建設擁有更可行的方案,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2 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困境分析
2.1 學而不考,各方主體參與工作的積極性不足
“應試”是談及中國教育時無法避免的話題,雖然素質教育的方針很早就已經提出并逐步推行,但是教育資源的有限性使得老師、家長及學生都更關注考試分數,“分數論”雖然已經不及前幾年火熱,各方主體卻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依然對分數保留著極大的熱情,對于在升學考試中分數占比較大的科目,學生、家長以及老師往往都會投入更多精力,然而傳統文化在各階段的升學考試過程中占比較小,對于整個升學過程的影響有限,使得傳統文化進課堂成了一個口號,參與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的各方主體積極性不高[4]。在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下,每年文化系統要完成若干場進大、中、小學校園的演出活動,但整個過程中學生、學校以及教師大部分是被迫接受而非主動參與,再加上傳統文化的價值未被充分發掘,重視度不夠,導致傳統文化進課堂實際效果有限。
2.2 內容選取標準不一,課堂質量參差不齊
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工作開展中對于內容選擇并無統一標準,大部分地區的老師會根據學生知識儲備情況以及教學經驗來選擇內容,這可以充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課程內容更具有操作性。但與此同時,統一標準的缺乏可能導致老師在確定課程內容的過程中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部分老師選擇的內容并不適宜于所授課的年齡段學生學習。如當前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知識面較小,對于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選取內容不當,則可能會出現脫離學生實際領悟能力的情況。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在選取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把握不足,同樣會影響傳統文化進課堂工作的開展,如三綱五常等錯誤思想就不合時宜。部分老師選取的課程內容晦澀難懂,脫離實際,學生課堂參與度、積極性不高,無實際效果。由于內容選取標準不統一,傳統文化進課堂的質量往往參差不齊,影響整個傳統文化進課堂工作的有效推進。
2.3 教育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方式單一
目前大多數學校教育還是傳統的教材加老師和粉筆的教學方式,單一且枯燥[2]。部分教師雖然開始利用先進教具如多媒體進行授課,但只是將原本的教材內容用電腦展示給學生,而新時期的學生知識儲備已經與十幾年前甚至幾年前的同齡段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由于信息獲取的便捷性,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選擇上較以前有了較大區別,如部分學生喜歡通過短片觀賞等方式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今天的傳統文化進課堂存在未根據新時期學生接受知識方式的多樣化特征以及學生知識儲備情況進行教學方法方式的創新的現實問題。另外,傳統文化進課堂過程中,課程內容大部分還停留在經典解讀層面,多由教師帶領學生領悟傳統文化內涵,但對于實踐的關注度卻低于對傳統文化的解讀,這導致傳統文化進課堂過程中學而不用、效果不佳的問題無法得到根源上的解決。再加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師資缺乏專業性,多由語文教師或其他文科類教師兼任,這些教師由于沒有經過系統和專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在教學方法和方式的把握上多按自己熟悉的學科來進行課程設計,使得教育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方式單一的問題更加明顯[2]。
3 深入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的路徑探索
3.1 探索建設傳統文化進課堂科學考評體系,激發各方參與積極性
傳統文化進課堂要想在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提升全民素質方面發揮作用,必須充分發揮各方積極性。應該嘗試探索建立更加合理與科學的考評體系,主要可以從學生、教師和教育主管部門三方入手[3]。對于學生方面,可以采取多重手段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如提高傳統文化在升學考試中分數的比重,將傳統文化學習成績與體育等科目同等作為考查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提升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的認可度,同時還可以舉辦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如舉辦傳統文化解讀賽,引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對于教師方面,應該將傳統文化的授課效果與最終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作為專業授課教師考評的重要指標,而對于其他科目的教師,如語文類科目,也應定期抽查,了解教師所授科目內容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度,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同時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大喇叭”的功能,通過家訪以及召開班會的方式向家長解釋在整個課程安排中提升傳統文化的比重的現實意義,使得傳統文化進課堂工作實現家校配合,提升家長的積極性。而教育部門在對轄區內所屬院校進行考評時,應將轄區內所屬院校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教學成果以及各學校參與傳統文化進課堂的積極性納入考核。通過探索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能充分發揮各方積極性,多方發力,有效提升傳統文化進課堂工作的質量。
3.2 確定教材選取標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各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不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內容的選取也應該體現差異。依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及知識接受能力和儲備情況,小學階段可以以選讀寓言故事為主,比如孔融讓梨;初中階段,可以選讀“四書”篇章,兼學詩文;高中階段,可以對孔子、莊子、老子、墨子、鬼谷子等“諸經”與“諸子”進行有選擇性的閱讀,同時對文賦詩詞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情況進行有選擇性的學習,文賦與詩詞的學習在整個中學階段要注意計劃性、科學性,在文賦與詩詞的學習和寫作中還可適當穿插學習一些“聲律啟蒙”的知識,[2]而大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知識則應該強調深度與廣度,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深化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思考,如對于莊子自由思想的思考,從而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學習效果。同時中華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對于傳統文化要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去傳承與發展,將傳統文化精華與當代中國實際有效結合起來,授課中精選契合時代精神的內容。在教材選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個地區各年齡段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專家組進行探討,確定科學選取教材的標準。當然要讓學生學好傳統文化,關鍵還在于教師,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內涵,首先自己要理解;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講授的深度與廣度,與教師本身對傳統文化概貌,特別是對教材的掌握、理解和靈活運用關系十分密切。因此,要加強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授課教師隊伍建設,增加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把握,提升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師資儲備和師資質量。從而通過確定教材、選取內容、培訓師資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優質教學內容。
3.3 促進教學方法創新,不斷優化教學效果
針對傳統文化進課堂中主要教育方法依然是理論教學的現狀,在教學改革中,應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比如可以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引入案例教學,設置實踐教學環節。
案例教學可以針對當下熱門的社會現象開展專題學習,讓學生針對現象進行思考與分析,并充分討論,在傳統文化進課堂的過程中進行案例選擇時,教師可以選取能理解并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社會現象,如針對大學生可以選取大學生為滿足自身虛榮心進行網絡貸款的現象。通過這些案例開展教學,既能讓學生感同身受,認識到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性,同時也能使學生自覺抵制這樣的行為,維護社會穩定,充分有效地發揮傳統文化進課堂的現實意義。
此外,還要不斷增強教學的開放性,改變原來由教師單方面講授知識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讓學生多討論、提問和思考,變講授課堂為互動式課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選取實踐性較強的傳統文化理念,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領悟。如可要求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替父母做一頓午飯,傳承中華孝道文化,通過實踐獲得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更加真實和深刻,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教學中,要增強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的能力,如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視頻進行授課。教師還可根據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差異性為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課后輔導,既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又拓寬教學渠道,使教學手段從單一向多樣化轉變,從傳統向現代化發展,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4 結語
深入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工作無法一蹴而就,必須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進課堂的現實意義,理清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對癥下藥,多方發力,才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凝心聚力的現實價值,為民族復興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1.
[2] 王麗波.傳統文化融入新課標語文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20(03):96-99.
[3] 張慶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路徑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18(07):36-40.
[4] 黃文輝.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J].重慶與世界,2018(16):74-76.
作者簡介:李舉(1994—),男,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