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斌
摘 要:核心素養更強調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思維、能力和品行素養的培養,這對于初中數學的教學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數學學科本身就是一項需要思維建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科,它蘊含的邏輯、系統、抽象、聯系、發散、歸納演繹等思維方式,需要結合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并開展針對性的教學。為了讓初中階段的學生有效地融入到數學學科體系,萌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生活化理念的引入可以讓數學教學更接地氣,也更能迎合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理念,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初中數學;應用
引言:
在當前的基礎教育階段,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初中學段的教學當中得到廣泛認同。特別是初中數學科目較小學階段來說,在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對于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力要求上都有更深層次的目標。如果學生在學習不能進入狀態,形成良好的興趣,就會感到十分吃力和困難,教學成效便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需要引入“生活化”理念,把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打造生動課堂,啟發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概念,助力初中數學課堂提質增效。
一、打造情景課堂,融合生活元素
初中課堂必須要擺脫固有的數學教學思路,轉換師生角色地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動思考、探究、認知、知識運用的價值作用,把原有的沉悶,嚴肅,枯燥的數學課堂印象轉變成活躍、輕松、愉悅的新型數學課堂。這種課堂下能夠有效的消除學生對于數學的畏難和抵觸情緒,激發他們對數學奇妙世界的好奇心,把青春期的思維和心理優勢更好應用到數學教學當中。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情景課堂的打造是有效手段之一,而在課堂情景營造中更多地融入生活元素和學生的生活閱歷、認知經驗聯系起來,讓數學學習更順暢地進行。老師應當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構建起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迎合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性格特點和學習基礎。比如猜謎語、小故事、小游戲以及熱點事件的導入并以問題引導等形式,這樣可以迅速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在認知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以人教版數學中關于對稱圖形的學習為例,本單元內容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圖形理解和想象能力。老師要認識到該能力的培養提升是梯次推進的,需要學生先從形象認識上對圖形對稱有準確的理解,再引導到各類抽象圖形上,最后加以鞏固提升。那么課堂可以從幾個小問題開始,“大家說一說我們首都北京著名的建筑群有哪些?”同學們都踴躍回答,其中有的同學提到了故宮,這是老師就繼續追問到:“從我們數學的觀點來看,大家覺得故宮的建筑有什么特點呢。”為了讓學生把思維轉移到軸對稱的概念上,老師可以把故宮的平面圖中畫出一道軸線,以多媒體形式向學生展示出來,再追問大家,這條線兩邊的圖形有什么特點呢?這時有學生就會回答到,是幾乎一樣的。而后老師便可以引出軸對稱的概念。之后,再讓大家去討論,生活中見到的哪些事物是軸對稱圖形呢,答對的同學可以獲得一個小禮品,這樣學生的興趣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紛紛加入到尋找軸對稱圖形的活動之中。在這樣的情景教學的過程中,讓看起來深奧晦澀的數學變得更加的親和,與學生們之間的距離也拉進了。同時,學生可以聯系本來具備的生活經驗,讓學習變得相對容易起來,找到了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在情景創設中引入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增強了他們對數學的學習熱情。
二、強化動手實踐,提升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是一門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相互融合的學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很多的規律、定理和模型的發現、產生和構建都離不開大量的實踐探索和求證,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才能得以實現的。而我們大多數的初中生學習數學,是為了在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理論后,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學習、生活、工作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真正去做數學大家的孩子依然是少數人。為此,在數學課堂中就注重學生對數學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現象,進而根據現象去更深層次的探究其中的原理和規律,是生活理念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又一重要方面。老師要帶領學生從教材中跳出來,最終又能回歸教材。比如在人教版數學中關于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的學習,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去用尺子、橡皮泥等工具親手量取長度,制作直角三角形,去掌握定理的使用技巧。再比如讓學生去扮演停車場的工作人員,根據每個人停車的時長不同去計算對應的停車費,或者根據收取的停車費去推測該車輛停放了多長時間,加強學生對分段函數的理解和應用。還可以組織學生去計算買彩票的中獎幾率、棋牌類游戲的勝率,與生活的要素緊密的結合,讓學生對概率知識有了形象認識,同時也要告誡學生遠離投機性的賭博行為,去腳踏實地的奮斗,才是收獲幸福的正確道路,把德育要素也有機的滲透其中,可謂是一舉多得。當然,在動手實踐能力的訓練當中,老師也要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因材施教。
三、以創新能力為主導,挖掘學生的數學潛力
生活化理念在教學當中的實施,一方面是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在數學思維體系中的重要能力——聯系和創新思維。老師通過把一些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生活化,就是在為學生講授解決數學問題的技巧和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去化繁為簡,化整為零,逐個擊破難點。這個過程中,生活元素只是解決問題的橋梁和載體,關鍵是要鍛煉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情形下意識到去如何利用生活事物為數學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這種思維的培養應當貫穿在整個生活化理念運用的全過程之中。這樣學生在形成良好的習慣后,就會主動的去把生活實踐與數學問題相結合,投入到深入探索和挖掘之中,這對其數學創新思維和終身學習研究能力的培養都是極有意義的。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學習中,老師就可以不斷的變化應用題型,讓學生利用方程思想,去和生活聯系,找到問題的關鍵核心之所在,從而有效的建立起聯系橋梁,提升做題的效率和準確性,個人的思維也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和鍛煉。
四、結束語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把生活化的情景建立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及數學思維的開發作為主要任務,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圍繞一些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和多元探究,強化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來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數學領域實現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呂三喜.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J].名師在線,2020(09).
[2]梁遠玲.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 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
10145017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