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英
摘 要:在中共十九大中,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提高素質教育。如何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培養出一專多能的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呢?實踐證明,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其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從探究中獲取知識和技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一年來,我們積極探索在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路子上,作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現略述如下,以求拋磚引玉。
關鍵詞:初中物理;素質教育;實驗
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教育的根本,也是義務教育的出發點。初中物理教學作為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呢?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通過實驗對幫助學生形成物理圖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發展觀察能力、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實踐第一的觀點都很重要。為此,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理論聯系實際環節的把握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理論知識的教學應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并選擇適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中,應多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身邊的相關問題,因為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是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
1.教師要做好演示實驗。演示實驗主要是讓學生配合教師的講述理解概念、總結規律,所以,在演示實驗中應力求做到:實驗清晰、便于觀察、準確性高、富于啟發性。如:“摩擦力”這節課的教學,一開始就做“筷子提米”的小實驗,當教師用筷子把整個茶杯“神奇”地提起來時,學生的興趣特別高漲,思維也很積極、主動。研究“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再做一系列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同時通過富有啟發性的提問幫助他們分析、討論,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使他們的感性認識上升一步。
2.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教師演示時學生往往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他們迫切想自己也試一試。這時候,教師應盡量滿足他們的這種愿望,讓他們試一試,做一做,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為只有讓學生在物理環境中學習物理,也只有在物理環境中,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學到物理,從而深入認識物理。
(二)實驗教學環節的把握
物理教學中,實驗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腦、手、眼結合,發展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物理教學中,概念、規律的教學側重于實驗演示,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演示、講解和練習的順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從而提高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2.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能力。實驗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探究課題,讓學生分小組對課題提出問題,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實驗,鼓勵學生找出更好的方法進行探究。在實驗中,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取得的數據會有與預想的或已知規律不符的情況,應教育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并認真從理論上探討實驗結論與規律不符的原因,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三)習題與評估環節的把握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些習題放在課堂教學中,同時以提問的方式進行練習。這樣不但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還可以起到讓學生練習的目的。另外,對于學生的課后作業布置,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典型性較強、綜合性較突出的課題作為學生的作業,每節課的作業量不宜多,而宜精。
對于學生的評估,我們可以以章節為一個單元,試題的立意、情境設計、問題設計等著重考查學生掌握知識及運用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選擇一些與本章節知識相關聯的具有代表性的題作為評估試題,難易程度要適中,以此來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通過對實際物理事實、物理現象和物理圖像的分析和對動態變化的物理過程的分析中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鑒別學生的科學素質水平。
二、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之處
教科書內涵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這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掘、善于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發展智力的同時,也能夠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質上都得到相應的發展。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結合課文,向學生介紹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物理方面所做的貢獻,介紹我國歷史上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科學就是求真,就是探索事物的本來面目。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講述科學史上的動人故事,如《牛頓的故事》《大氣壓的發展史》《阿基米德的故事》《氣球小史》等,讓學生從那些杰出的科學家身上看到這樣一種精神:敢于探索、不怕挫折、孜孜以求、追求真理、堅持真理、服從真理。在學生實驗、觀察、作業、制作等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追求新知、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三、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選準切入點,從實驗入手,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
教育家朱棣文甚至說:“當你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產生興趣時,所有的熱情就會被激發出來。”物理學科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學科特點決定了要搞好物理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強化實驗,使學生充分認識物理學科的實驗性、實用性、直觀性、趣味性的特點。因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就顯得至關重要。
初中二年級作為物理學科開設的起始年級,承擔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為了創設學習物理的“轟動效應”,形成人人喜歡學物理的氛圍,教師可在正式開課前,充分利用前言中的實驗素材,而且爭取每年都還要從教材中選出,如慣性實驗、土電話、凸透鏡成像、馬德堡半球實驗、潛水艇的沉浮、杠桿的使用、滾擺、分子擴散等演示實驗,專門花一兩節課的時間演示給學生看。對于這些實驗,教師可并不急于做出具體的解釋和分析,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每個實驗做完后都要提出一個與該實驗緊密相關的問題,并不要求學生馬上回答,只要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感受物理現象給他們帶來的樂趣。這些實驗涵蓋了初中階段物理學科中的力、熱、光、電現象和知識,有的直觀形象,有的驚險刺激,有的妙趣橫生,通過實驗以及實驗時所提的問題開闊學生的視野,刺激學生的感官,使他們身心受到觸動,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繼而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并把所提問題用紙抄寫上墻,作為本學年學習目標的一部分。因為有了直觀明顯的刺激,學生就認識到學習物理是有趣的,學習物理是有用的,至于怎么學習物理“重視觀察和實驗,要勤思考、重理解、重運用”,這些也都自然地從學生口中得出,不僅避免了照本宣科,而且激活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探究物理現象的內在潛力,為日后的章節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找到著力點,從教學過程中落實,注重創設探究性課堂教學的情境
要想讓學生真正認識物理,認識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通過一章一節的知識傳授,一事一例的物理現象的描述,才能把他們引入奧妙無窮的自然世界。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反復注意,要強化從教學過程中落實探究性學習的研究,注意創設開展探究教學的情境,切實發揮課堂教學的實效。
(三)找準支撐點,注重課內與課外的適當補充,讓學生參與并從中獲得探究的快樂
初中物理教材中能采用探究性式教學的內容很多,但就是目前的教育管理體制與學生身心發展之間還存在許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在課堂上探究畢竟受時間限制,更重要的是受教材中的已有實驗結論的限制,加之受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時常被困于教材已有結論范圍之內,思路要么打不開,要么不著邊際。針對這些情況和近年來中考探究性試題不斷增多的趨勢,我們可以采取一種積極主動的應對策略:這就是找好支撐點,注重課內與課外的適當銜接,盡可能地創造學生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從探究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四、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興趣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物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學,只有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才能事半功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興趣的培養。比如:在物理教學的第一堂課上,教師應以有趣的物理實驗作為開場,像用杯子裝滿水,用一張硬紙片蓋在杯口,將杯子翻過來,水卻不會灑出來,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興趣。
(二)主動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物理教學中,通常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將會產生很大的阻礙。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多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在講解慣性這一節時,我首先讓學生預習,然后結合生活實際,找出身邊有關慣性知識的實例,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引導,讓學生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從而提高學生對慣性知識的理解的應用。
(三)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大多數物理教師都知道,物理新課標中探究性課題貫穿物理教學的始終,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這對我們物理教師來說是一個重點和難題。在物理教學中,對于探究性的課題,我們應教會學生探究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學會提問,并對問題進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設,然后針對問題的實質,選擇合理的器材設計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推論,得出結論。這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于璐.加強物理教學中素質教育之我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
[2]李興水.初中物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之我見[J].引文版(社會科學),2015(11).